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guān)他的事跡廣為流傳。當代的影視劇作家也很了解民眾這種渴盼清官的心理,于是,劉墉成了清代大臣中“上鏡率”最高的大臣之一(其他兩位是和珅和紀曉嵐)。在劇作家的安排下,他和大貪官和珅成了死對頭和歡喜冤家,和珅在他面前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經(jīng)常弄巧成拙,想算計人反遭算計。乾隆皇帝對他又愛又恨、又有點無可奈何。這個人物寄托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正義的化身,甚至連他的羅鍋兒也讓人不惟不覺其丑陋,反成為他的標志性特征。其實,熒屏上的劉墉和歷史上的劉墉并不完全重合,從形象到事跡有許多地方源自劇作家的想像。
封建社會選官“身”居首位
劉墉真的是羅鍋兒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取士、選官標準。
在封建社會,選官向來是以“身、言、書、判”作為首要條件的。所謂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否則難立官威。所謂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所謂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所謂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便會誤事害人。
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為觀瞻所系,不能不特別強調(diào)。
劉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書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順利過關(guān)。因此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劉墉不會是“羅鍋兒”。姜緯堂先生早在1996年時,就曾在《北京晚報》上專門撰文《劉墉綽號“羅鍋”考》,指出過這一點。
“羅鍋”稱號事出有因
還有一個旁證,可以從側(cè)面說明一定的問題。按照當時制度,舉人應(yīng)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yīng)“大挑”一科。這一科不考文章,只論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以字形喻體形、相貌。“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以上這四個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選的可能;“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四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就會落選??梢姡宕x官很重視被選者的相貌,所以,劉墉即使算不上儀表堂堂,總也不至于體有殘疾。
當然,“劉羅鍋”的稱號,也事出有因。史書上記載,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可見他確實有些駝背。不過,劉墉當時已經(jīng)年屆80歲,難免會駝背彎腰,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認定劉墉年輕時即為“羅鍋”,那就不準確了。
可見,從形象言之,歷史上的劉墉與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中的劉墉并不一致。
地方為官百姓擁戴
劉墉出身于山東諸城劉氏家族,這個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人很多。
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為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tǒng)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xué)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說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復(fù)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
劉墉生長在這樣世代書香、以科舉仕進為榮的家庭,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來他成為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也證明了其學(xué)識的淵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滿腹經(jīng)綸的劉墉卻遲遲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至少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他在30歲之前參加科舉考試的記錄。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歲的劉墉才因為父親的關(guān)系,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并獲進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預(yù)備資格,一般從科考成績優(yōu)異的進士中選拔,然后在庶常館學(xué)習深造,期滿考試合格者,授翰林院編修。清代翰林雖然薪俸較薄,但作為皇帝身邊的文學(xué)侍從近臣,號稱“清貴”,“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選”。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賜謚的“文”字,則必須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舉仕進者尤重翰林出身。
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開始,劉墉被外放做地方官,此后20余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他主要做地方官,由學(xué)政、知府,直至一方面的督撫大員。在做地方官期間,他清廉正直、雷厲風行,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擁戴。
入京后圓滑世故、無疾而終
史載,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diào)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命在南書房行走。當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遂“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cè)萜溟g”。于是,劉墉像是變了一個人,做人的棱角看不到了,做事的勤謹也看不到了,此期間的劉墉更多表現(xiàn)出的是滑稽和圓滑世故。清人筆記記載,一次在軍機處吃飯,有同僚提起唐宋時宰相吃堂餐的故事,劉墉馬上接口說:“但使下民無殿糞,何妨宰相有堂餐?”一座為之噴飯。
此后的幾年里,劉墉似乎總是在犯錯誤,受指責,乾隆對他顯然并不滿意。
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底至三月初,負責皇子教育的上書房諸師傅因為連天陰雨沒有入值,乾隆皇帝得知這個情況十分惱怒,時任協(xié)辦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被責處得尤其嚴厲,降為侍郎銜,不再兼職南書房。乾隆皇帝還專門為此下了一道上諭,大意是說劉墉入京為尚書,辦事未能盡職盡責,于國則為不忠,于父則為不孝,其過失甚大,實在不能寬恕。應(yīng)當說,措辭相當嚴厲。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于北京驢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歲。去世的當天,他還曾到南書房當值,晚上還開宴會招待客人,“至晚端坐而逝”?!秶[亭雜錄》記載,劉墉死時,說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語中的善于解脫之意。劉墉可算得上是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功德圓滿。編輯/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