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發(fā)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審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橋梁,語文教育要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不能忽視審美教育?;谶@一理論的思考,經過三年的實踐與研究,“語文教學的美育研究”課題取得了明顯的實效。
【關鍵詞】審美教育 素質教育 人格塑造 感受美 鑒賞美 創(chuàng)造美
一、研究思路
1.走進美文
(1)如何走進美文?走進背景;走進作者;走進文本。
(2)方法:粗讀、細讀、精讀、美讀。
2.感受美文→品美文→人性美
(1)圖畫美。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王維的《山居秋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朱自清的《春》《綠》《荷塘月色》等都是圖畫美的力作。
(2)情感美。老舍的《我的母親》、朱自清的《背影》、林覺民的《與妻書》、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李密的《陳情表》、王充閭的《碗花糕》等都是情感美的佳作。
(3)語言美。賈誼的《過秦論》、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孫犁的《荷花淀》、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等都是語言美的經典。
(4)結構美。蘇軾的《后赤壁賦》、曹雪芹的《寶玉挨打》、魯迅的《藥》、聞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王蒙的《春之聲》、莫泊桑的《項鏈》等都是結構美的典范。
3.表現美文→寫美文→性靈的抒寫
(1)立意美。立意是文章的中心、主旨、主脈,是文章的魂。立意是作文檔次高低的標志,直接關系到文章意蘊的豐富與單薄。立意美要求思想健康、向上、積極、樂觀、明朗;感情真摯,能給人以愉悅情感的享受,能引發(fā)人們思想、情感的共鳴,能流露學生最真、最純、最美的情感;觀點正確,中心明確。
(2)選材美。選材美要求材料精當、典型、新穎,有時代感,要求材料具體、感人、豐富,內容充實。
(3)情感美?!肚f子》曰:“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绷袑幷f過:“人類的一切活動,不能離開感情而存在。”感情真摯一方面要寫出個人的真實感受,抒發(fā)內心誠摯的感情,另一方面?zhèn)€人的這種真摯感情還要與整個社會所提倡的真善美相一致。也就是說,個人抒寫的情感必須是真實的、高尚的、健康的,不能是虛假的、低級的、庸俗的。因為只有抒寫真情實感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人們心靈的美的力量。情感是在生活中培養(yǎng)的,美的情感也是在生活的土壤中培植的,師生情感的交流,父子母子情感的交融,同學之間那一聲笑語等都匯成了情感美的小溪,匯成情感美的清泉,流露出了學生最真最純最美的情感。2006年上海高考“我想握住你的手”就是很好抒寫情感、性靈的作文。
(4)構思美?!敖Y構完整,構思新巧”是高考的最新要求。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專以“組織”一節(jié)進行討論,強調了自組織的重要性:“思想、情感之自然未必即與文字的組織相同。我們內蓄情思,往往于一剎那間感其全體;而文字的組織必須一文一句連續(xù)而下,仿佛一條線索,直到終篇才會顯現出全體。又,蓄于中的情思往往有累復、零亂等等情形,而形諸文字,必須不多不少,有條有理才行。因此寫作之初,不得不把材料具體化,使之成為可以獨立而且可以照樣拿出來的一件完美的東西。而組織的工夫就是要達到這樣的企圖。……經過組織的材料就譬如建筑的圖樣,依著興筑,沒有不成恰如圖樣所示的屋宇的。”這是對于個人寫作文章,特別是個人作文怎樣進入文章結構的自組織過程的一個極為精到的評說,即謀篇布局的關鍵。謀篇布局是文章的大廈。筆者認為“布局”是可以“包裝”的,而這種“包裝”本身就是文章的內外部的結合體,是布局美的外化。主要呈現為:①文題美,②開篇美,③收尾美,④行文美。
(5)語言美。主要呈現為:①音美,②意美,③形美,④情美。
二、研究過程
1.研究課題背景與意義
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70年前即指出:“凡是學校所有的課程,都沒有與美育無關的?!碑斎祟惿鐣M入了21世紀的嶄新天地,知識經濟迅速來臨,信息產業(yè)和網絡技術蓬勃發(fā)展,在這種氛圍中,如何促使語文教育工作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遷,始終都能夠堅持不懈地去推動人性的升華與完美,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十分重要的課題,這就必須做到在勇于創(chuàng)新和有條不紊的改革中間,始終堅持去提高學生的知識、思想和審美的水準。但是,在單純重視學生應試能力培養(yǎng)的教育中,這些美好的東西都淹沒在程式化教學和追求升學率的努力之中。盡管不少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實施了美育,但是并非自覺的美育。不少教育者甚至無視課程中的美育因素,以考試為目的的程式化教學與學生潛在的審美心理預期及必需的美感體驗嚴重背離,就連語文這一與美育息息相關的人文學科也遠離美育。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視野下,研究和實踐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的審美化,不僅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回歸語文教學特點、走進課程改革、提高學科教學績效的必由與首選之路。
審美教育是通過審美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學生人格的塑造和全面發(fā)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審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橋梁,語文教育要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就不能忽視審美教育。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形成其特定人格特征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一方面開始通過自己的探索去認識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認知經驗的局限,又常常不能全面了解這個社會,不能明辨美丑善惡。作為學校與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加強正確的審美鑒賞閱讀指導。這時,對他們進行審美觀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語文由于其課程的特點,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語文審美閱讀教育是一種人文的療治和補缺,它可以提升學生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自覺抵制和消除各種精神污染,主動接收和吸取種種高潔、優(yōu)美的“營養(yǎng)”,使他們成為內心世界豐富而高尚的審美的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敝挥信囵B(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高尚的審美趣味,才能使他們不在丑惡面前迷失自我,健康地度過這個時期。
2.主體研究
(1)走進美文→感受美文。
其一:走進作者。背景,作品,風格,愛好。
其二:走進文本。內容,主題,布局,思想。
其三:感受美文。畫面美,語言美,結構美,意蘊美。
(2)表現美文:立意美,選材美,結構美,語言美。
3.課例研究
(1)圖畫美:
陳媛媛《歸園田居》,獲語文科組好評。
陳幸花《歸園田居》,獲區(qū)優(yōu)質課比賽二等獎。
李小芳《彎彎的月亮》,獲語文科組好評。
(2)情感美:
盧湘華《我的母親》,獲語文科組好評。
(3)結構美:
王文雄《話題材料作文的構思》,學校開放日公開課。
徐倩《作文的構思》,學校開放日公開課。
李菁《“引用”使作文彰顯美》,獲區(qū)教研室及語文科組好評。
王文雄《再別康橋》,學校公開課。
(4)語言美:
王文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學校公開課。
4.學生活動
(1)舉行全校性的美文大賽。
(2)組織全校學生美文朗誦大賽。
(3)組織全校性的書法大賽。
(4)組織學生演講辯論賽。
(5)文學社團參與的美育研究。
三、研究結果分析
(1)通過走進美文、感受美文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用朗讀品味作者的情感,用品讀挖掘作品的意蘊,用深讀感受文章的意境及結構,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美,在生活中認識美、發(fā)現美、運用美、創(chuàng)造美,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美化,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調查結果顯示:課題研究后學生對美文的需求有較大的改觀,有95%的學生提高了美文的閱讀量;有80%的學生對美的認識、了解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2)從調查問卷的統(tǒng)計分析來看,課題研究效果良好。
根據2006年和2008年兩次分別對全校隨機抽出的400位同學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①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有了較大的增強。2006年時對語文的興趣很大和較大的人數為120人,總人數的30%;2008年時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很大和較大的人數為290人,占總人數的72.5%,比2006年上升了32.5%。
②學生對語文感受能力的自我評價良好。2006年時學生自認為語文感受能力很強和較強的為90人,占總人數的22.5%;2008年時學生自認為語文感受能力很強和較強的為190人,占總人數的47.5%,比2006年上升了25%。
③學生語文自我創(chuàng)新意識的評價有了相應的提高。2006年時學生自認為語文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和較強的為80人,占總人數的20%;2008年時學生自認為語文創(chuàng)新意識很強和較強的為140人,占總人數的35%,比2006年上升了15%。
從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經過三年課題研究試驗,學生在語文興趣、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上,都有了較大提高,這說明課題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研究結果展示(略)
五、研究體會與思考
經過三年的實踐與研究,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思考,反思在探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美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深度思考及廣度思考不夠。
(2)美育對人的素質提升方面探索不夠。
同時,思考著課題研究的延伸與拓展,于是形成下面的一些研究設計:
(1)思考語文教學中的美學的概念。
(2)思考美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3)思考語文教學的美文分類及鑒賞。
(4)思考語文教學中的美學價值取向。
筆者將會就以上這些課題繼續(xù)思考與探索。
教學是一種美的活動,可以按美的規(guī)律塑造學生的靈魂,用美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教育,師生可以在接受美、理解美、欣賞美的基礎上去發(fā)現美、運用美、創(chuàng)造美,使師生心靈得到一種凈化。讓我們在美的校園里小憩,讓我們在美的靈魂里駐腳,讓我們在清澈的小溪里歇腳……
★作者單位:廣東省韶關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