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么樣讓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實踐中發(fā)揮“傳承漢語文明,感受經(jīng)典魅力”的作用呢?主要途徑有四個:加強朗讀訓練,引領學生感受漢語的語音魅力;加強國學教育,引領學生感受經(jīng)典文化的魅力;加強成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遠大理想;重視好書推薦,讓學生展開語文學習的外延。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朗讀訓練 國學教育 成長教育 好書推薦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奔瓤隙苏Z文學科的工具性,也明確了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二者是并重的。怎樣把握好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這一原則呢?《新課標》根據(jù)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提出了三條基本理念。本文就“全面提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等理念談談教學中的一些粗淺的嘗試。
一、加強朗讀訓練,引領學生感受漢語的語音魅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新課標》對朗讀的總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首先是進行示范性朗讀,激起學生的朗讀興趣。在晨讀輔導、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運用多媒體,給學生營造朗讀的氛圍,或聽名家朗誦、或給學生配樂朗誦、或師生齊誦,讓朗讀形成一種習慣;其次是加強朗讀技巧的訓練,讓學生掌握朗讀中的停頓、重音、語調(diào)和語速,給學生以音樂美的熏陶,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層意蘊,最終在感悟性朗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語言的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種文學形式都無法替代的。在講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時,我沒有急于去進行詩歌的鑒賞分析,而是一開始就讓學生聽名家誦讀,讓他們談聽后感受,大部分學生都能回答出“心中涌起一股豪壯之氣”,趁著學生的這種熱情,我讓他們來試讀,沒想到舉手的同學很多,而且有很多女生。接下來我就把時間交給了這群“初生牛犢”,他們或是一人獨自吟誦,或是兩三人一組,聽著他們意氣風發(fā)的朗誦,看著他們稚氣卻充滿自信的臉,我感受到了誦讀的魅力?!皶x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們在反復的吟誦中,慢慢體會了詩中的情感,感受了詩歌的意境。課后,學生仍在深情地吟誦。在學?!敖▏苣杲?jīng)典詩文誦讀大賽”上,我們班級的選手囊括了年級的前三名。
二、加強國學教育,引領學生感受經(jīng)典文化的魅力
民族文化是立國之本?!缎抡n標》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3000孔門弟子手捧竹簡深情吟誦《論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魅力。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名著導讀之一就是《論語》。抓住這一契機,我們在課堂上安排了“每日《論語》”的環(huán)節(jié),因?qū)W生大部多來自農(nóng)村,寄宿生多,課外閱讀非常狹窄,我們采取了課內(nèi)摘抄的方式,每天課前花3—5分鐘介紹、講解、朗誦《論語》中的一則,讓學生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課桌上出現(xiàn)了《論語》及與之相關的書籍。課內(nèi),我們有意識地介紹來自《論語》的一些成語,課外,就發(fā)現(xiàn)有學生在摘抄、整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是我們比較喜歡的節(jié)目,我們就把一些適合學生看的節(jié)目推薦給學生。如2009年寒假,“百家講壇”播放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jīng)》,我們把收看這一節(jié)目作為寒假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學生們興趣很濃?,F(xiàn)在這一屆學生已升入高二,我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學生課桌上有了《孟子》、《莊子》、《史記》、《左傳》、《古文觀止》……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傳統(tǒng)國學產(chǎn)生了興趣。而且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迅速提高了。
三、加強成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遠大理想
《新課標》指出:“應增進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成長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guī)劃人生,實現(xiàn)本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的價值追求?!睂嶋H教學中,我們盡量挖掘教材中與學生成長息息相關的材料,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人生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讓學生在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也健全和發(fā)展自己的人格?!肚艟G記》是人教版必修二的一篇自讀課文,學生在初中已學過。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上,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理解了課文主旨后,我講了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故事結束后,我安排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遺憾的是,有的沒有能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枯萎了!而有的,卻像那“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讓我們來說說這些可敬可愛的人吧,讓他們成為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前進動力:以“我敬佩……”說一段話。學生們聽后發(fā)言積極,古今中外,從司馬遷到洪戰(zhàn)輝,從貝多芬到張海迪,學生們一個個敘說著,我感受到了這些孩子稚嫩的心靈所受到的震撼。結束整節(jié)課時,我讓學生全體起立,高聲朗讀:讓我們的生命之綠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于黑暗!
高二學生文理分科后,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們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主題是“我有一個夢想”(必修二學生已學習過演講單元)。聽著學生們一聲聲充滿憧憬的豪言,看著一張張洋溢著青春激情的笑臉,我們能感受到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雖然他們還年輕,雖然他們少不更事,但我們相信:任何人,只要在內(nèi)心深處播下了理想的種子,終有一天,理想之芽會萌發(fā),會長成參天大樹。記得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真誠地希望大家在這里播下的理想種子能茁壯成長,希望大家的人生之途能寬敞明亮。此外,在《詩經(jīng)·氓》的教學中,跟學生們討論什么是愛情,高中生能不能早戀,給他們朗讀舒婷的《致橡樹》,讓學生們明白:愛是一份責任,愛是一份平等,愛是一份執(zhí)著。《文化經(jīng)典研讀》中,我更多的是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人生感悟。比如儒家提倡的“慎獨”,我讓學生們聯(lián)系學習實際談作為一個學生怎樣做到“君子慎其獨”,學生們從遵守社會公德,從考試是否能作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這樣,比單純的說教要好得多。
四、重視好書推薦,讓學生展開語文學習的外延
語文課堂的任務,不僅僅是學習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將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課外,能將課內(nèi)學到的方法指導自己課外的學習。根據(jù)《新課標》“思考·領悟”的要求,在教學中,我們積極向?qū)W生推薦與課文有關的好書,讓學生主動展開語文學習的外延。教《沁園春·長沙》,我向?qū)W生推薦毛澤東的詩詞;教《雨巷》、《再別康橋》,我向?qū)W生推薦新詩;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向?qū)W生推薦《影響人一生的100個母愛故事》;教唐詩宋詞單元,我向?qū)W生推薦《唐宋詩詞選》、梁衡先生關于詩詞的散文(如《把欄桿拍遍》、《亂世中的美神》、《讀韓愈》、《讀柳永》);教“佛理禪學”,我向?qū)W生推薦《百喻經(jīng)》……讓學生在課內(nèi)學習的同時領會到學習無止境,讓學生在一篇篇美文的閱讀中去美化自己的心靈,凈化自己的靈魂,感受文學帶來的無窮魅力。
在指導學生閱讀的同時,我們還注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在教學中嘗試著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教《沁園春·長沙》,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們課外摘抄,積累毛澤東詩詞,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毛澤東的很多詩詞跟“水”有關,讓他們講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毛澤東跟水有關的軼聞趣事,在激起他們興趣的同時,我拋出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毛澤東與水》的研究性論文?學生們在領受任務的同時露出了會心的微笑。教《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引導學生鑒賞詩歌色彩運用的同時,我提出問題:我們是不是可以寫一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顏色詞語的運用》的研究性論文?教李白的詩歌,許多學生發(fā)現(xiàn)李白跟酒有緣,我于是引導學生課外尋找相關資料,研究“李白與酒”。在學生們心領神會之中,我感受到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新課改的今天,語文教師不僅僅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具,更應做學生語文學習、人格完善的引路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讓自己的課堂成為一個“以人為本,用心施教”的場所,讓學生主動地學語文,真心地愛語文,自覺地接受美的熏陶,健康地成長,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湖南省冷水江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