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國亂世,群雄競出。關羽等眾多英雄是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是忠義的完美結(jié)合體。女子在封建社會中地位低下,但《三國演義》的忠義女子如貂蟬等卻在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可謂巾幗不讓須眉。一部《三國》洋洋灑灑的盡是忠義。
【關鍵詞】《三國演義》貂嬋忠義
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演義》是一部謳歌忠義的英雄史詩。在這些燦若星辰的英雄身上,如果要貼個標簽的話,我選擇兩個字:“忠”和“義”。
忠與義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乃至整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兩個范疇,是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度龂萘x》中的“忠”,既有封建的正統(tǒng)觀念——忠君,又有傳統(tǒng)美德——忠友,還有封建女子的忠節(jié);《三國演義》中的“義”,既有匡扶漢室的大義,又有士為知己者死的知遇之義,還有“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的俠義。有時候,忠義有明確的界限,大多時候忠義則是和諧一體的。
封建社會,很多絕色女子都承擔了過重的道德譴責,被認為是禍水,此水既可禍國,又可殃民。例如,商朝綱亂,是妲己以狐色惑紂王所致;周幽失國,是為博褒姒一笑而三戲諸侯所致;夫差霸業(yè)付水,是因為西施使得“十萬精兵盡倒戈”所致;唐朝衰敗,是楊玉環(huán)回眸一笑生出百媚千嬌所致;后主被囚,是因為與小周后的那些不堪回首的落花往事;明朝亡國,是吳三桂沖冠一怒為圓圓……
但《三國演義》的作者卻不是這樣,他對女人在歷史社會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三國演義》刻畫人物共一千多人,女性很少,只有五六十人而已,但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會讓人想起《花木蘭》中的一句唱詞:誰說女子不如男?
“貂蟬之功可書竹帛”(毛宗崗語﹚。貂蟬在書中出現(xiàn)很少,主要在第八回《王司徒巧施連環(huán)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時朝中董卓暴政,漢王朝一片混亂,貂蟬這個年僅十六歲的女子被司徒王允推上歷史舞臺。她聰慧過人,但身份卑微,只是一名小小歌妓。當她看見王允“兩眉愁鎖”時,便覺“必有國家大事”,便長嘆不已。當她得知義父王允為除國賊,夙夜憂嘆時,立即表示:“倘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當她聽到王允“先將汝嫁于呂布,后獻于董卓”,以此逼布殺卓的連環(huán)計時,她何嘗不知,自己將來的命運無異于周旋于兩虎之間,稍有差池,便會性命難保。但她深知大義,毅然曰:“大人勿憂,妾若不報大義,死于萬刃之下!”一句細言柔語,果斷勇毅,響徹天宇。在滿朝文武都不敢出來與董卓抗衡、與朝廷分憂的情況下,這個年方二八的弱女子卻挺身而出,以犧牲自己的青春與肉體為代價,擔負起拯救漢天下生靈的重擔,這和昭君和番是一樣偉大的。
李贄評貂蟬為“神女”、“十八路諸侯到底不如一女子也”。后董卓果中連環(huán)計死。貂蟬隨呂布奔走東西,逃難江湖。呂布死后,貂蟬歸操。之后,下落不明。民間傳說“關公月下斬貂蟬”,也有“關公義釋貂蟬”一說,如此奇女子書中沒能給她安排一個結(jié)局,真乃憾事!
除貂蟬外,書中還寫了為國捐軀的伏皇后;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劉備之妻孫尚香;不愿連累大家,縱身投井的糜夫人;誓不再嫁,截耳斷發(fā)的夏侯女;死于忠義,死得其所的姜敘之母;亂世之中,明辨忠逆,不愿茍全性命的徐庶之母……真是,男兒馳騁沙場馬革裹尸,女子固步閨房彰顯大義。
《三國演義》中,由風流人物到巾幗英雄以至赤兔馬,一部《三國》,忠義滿堂。初讀,如品香茗,余味無窮;再讀,如飲烈酒,蕩氣回腸。品飲之間,把玩之余,神為之顛,魂為之倒,心為忠激,魄為義蕩。
當然,我們今天重讀《三國演義》,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封建統(tǒng)治者宣揚忠義是為其更好的統(tǒng)治服務。但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主義的今天,我們講的“忠”,是對國家對民族對朋友的忠誠;我們講的“義”,是評判事物時的正義,是人際交往中的誠信。因此,當今社會,我們?nèi)孕枰f萬的忠義之士!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蘇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