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jié)合具體的題目,探討軸對稱變換、平移變換及旋轉(zhuǎn)變換等數(shù)學(xué)思想和方法在解決初中幾何問題中的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幾何變換;軸對稱變換;平移變換;旋轉(zhuǎn)變換
在舊教材里涉及幾何變換的題目不多,新教材則明顯增添了許多有關(guān)平移、軸對稱、旋轉(zhuǎn)及位似圖形等內(nèi)容。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圖形的平移與旋轉(zhuǎn)》里列舉了諸多我們身邊具有平移、軸對稱及旋轉(zhuǎn)等特征和規(guī)律的生活實例,如旋轉(zhuǎn)小木馬、蕩秋千、小火車、滑梯……在數(shù)學(xué)學(xué)習(xí)中利用旋轉(zhuǎn)、平移的不變性及軸對稱圖形的性質(zhì)特點來解決一些條件比較復(fù)雜或分散的幾何題目,是學(xué)生較難把握的一個難點。教材中,幾何變換的核心問題就是把圖形進行變換,把一般的分散的幾何條件集中在一起轉(zhuǎn)化為特殊的圖形,或者把一個位置上的圖形通過幾何變換轉(zhuǎn)化為另一個位置上的相應(yīng)圖形,然后運用圖形變換的“不變性”使問題得以解決。利用幾何變換解題時,通常不需要對整個圖形進行變換,只需對圖形中的有關(guān)部分進行變換,使相關(guān)的隱含或一般條件集中在一起化為特殊關(guān)系,這樣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通過幾何變換把一般條件化為有利條件,同時讓有用的條件保持不變。
一、利用軸對稱變換解題
如果問題所給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或者隱含軸對稱,則可作對稱軸,運用軸對稱變換的一些相關(guān)性質(zhì)去解題。如果問題中的圖形某一部分關(guān)于一條直線對稱或具備可以構(gòu)成軸對稱的特征條件時,我們可以嘗試作軸對稱變換,這樣就可以通過適當(dāng)?shù)倪w移把分散的條件集中在適當(dāng)?shù)奈恢谩?/p>
例1 如圖1,在△ABC中,∠ACB=90°,AC=BC,AD是中線,CF⊥AD于E,交AB于F。求證:∠ADC=∠FDB。
分析:注意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便可作斜邊的高CH交AD于G,則△ACH和△BCH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H是AB的中點,連接DH,則DH是等腰直角△BCH的對稱軸。根據(jù)對稱性,實際上只需要證明△DGH≌△DFH。因此,該問題就轉(zhuǎn)化為證明HG=HF。
證明:做AB的高CH交AD于G,連接DH。
∵CF⊥AD
∠GHF=∠GEF=90°
∴GEFH四點共圓
∵∠AGH=∠CFH∠ACB=90° AC=BC
∴H是AB的中點,從而AH=HB=CH
∴△AHG≌△CHF
∴HG=HF
∵AD是中線,即D為BC的中點
∴AC∥HD,從而HD⊥BC,即HD是等腰直角△CHB的頂角的平分線
∴∠GHD=∠FHD∴△DGH≌△DFH
∴∠GDH=∠FDH∴∠ADC=∠FDB
例2 如圖2,在△ABC中,AB>AC,自BC的中點M作直線垂直于∠A的平分線AD,交AB于E,交AC的延長線于F。求證:
(1)BE=CF=(AB-AC)
(2)∠BME=∠CMF=(∠ACD-∠B)
分析:AD是∠BAC的對稱軸,為了得到位于∠BAC兩邊上的線段差A(yù)B-AC,可作C點關(guān)于AD的對稱點C′,此點就落在AB上,且有AC=AC′,EC′=CF,BE=EC′。同時,由于對稱軸的關(guān)系,有∠ACD=∠AC′D。因此,該問題就轉(zhuǎn)化為:∠BME=∠CMF=∠BDC′=∠C′CD。
證明:
(1)∵AD是∠A的平分線,可作C點關(guān)于AD的對稱點C′,連接C′D
∴AC=AC′,DC′=DC,∠ACD=∠AC′D
∵EF⊥AD
∴AE=AF,從而EC′=CF,CC′∥EF
∵M是BC的中點
∴BE=EC′
∴BE=CF=(AB-AC′)=(AB-AC)
(2)∵DC= DC′
∴∠DCC′=∠DC′C=∠C′DB=(∠AC′D-∠B)= (∠ACD-∠B)
∵CC′∥EF
∴∠BME=∠CMF=∠DCC′
∴∠BME=∠CMF=(∠ACD-∠B)
二、利用平移變換解題
教材中提到“平移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和大小”,我們利用平移變換可以將線段在保持平行且相等的條件下移動位置,也可以在角保持大小和方向不變的條件下移動位置,即利用平移變換的不變性解題。當(dāng)圖形中線段或角的位置分散,為了解題的需要,我們可以考慮用平移變換的方法把有關(guān)的線段和角移到一個有關(guān)的區(qū)域內(nèi),使問題得以簡化
例3 如圖3,在梯形ABCD中,AB∥CD,AD=BC,AC⊥BD于E,M和N分別是AD和BC的中點,CF⊥AB于F。求證:MN=CF。
分析:注意到MN是中位線,要證MN=CF,只需證CF=(AB+CD)。這就需要把AB、CD放在同一個圖形上,使得條件相對集中。注意到AB∥DC,只需要把DC平移到和AB相接而構(gòu)成三角形。
證明:過點C作CG∥DB,交AB的延長線于G。
∵AB∥DC
∴四邊形DCGB是平行四邊形
∴GC=BD,GC∥BD,DC=BG
∵AD=BC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AC=BD,
∴AC=GC
∵AC⊥BD
∴AC⊥GC
∵CF⊥AB
∴C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G斜邊上的高,即CF=1/2(AB+BG)=(AB+DC)
∵MN是梯形ABCD的中位線,即MN=(AB+DC)
∴MN=CF
三、利用旋轉(zhuǎn)變換解題
我們知道旋轉(zhuǎn)變換也是三大幾何變換之一,通過適當(dāng)?shù)男D(zhuǎn)可以使一些毫無頭緒的疑難問題迎刃而解。如果圖形中有兩條線段相等或兩組角相等,可考慮利用旋轉(zhuǎn)變換的方法把圖形中分散的條件加以集中,把未知問題和已知條件之間的關(guān)系轉(zhuǎn)移到符合需要的位置上,這是問題解決的關(guān)鍵。
例4 如圖4,設(shè)D為△ABC 的邊BC上的中點,P是AB上的一點,Q是AC上的點且,PD⊥DQ。求證:BP+CQ>PQ。
分析:所求證的線段之間條件分散,如果注意到D為△ABC的邊BC上的中點,且PD⊥DQ,把△CDQ旋轉(zhuǎn)到△BDQ′的位置,則有以下關(guān)系:CQ=BQ′,DQ= DQ′,PQ=PQ′。因此,問題實際上就轉(zhuǎn)化為證明:BP+BQ′>PQ′。而這三者之間恰好是同一個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關(guān)系。
證明:以D為中心,把△CDQ旋轉(zhuǎn)到△BDQ′的位置,連接P Q′。
則有:CQ=BQ′,DQ= DQ′。
∵PD⊥DQ
∴△PQQ′是等腰三角形,即PQ=PQ′。
∵BP+BQ′>PQ′
∴BP+CQ>PQ
例5 如圖5,P是等邊△ABC內(nèi)的一點,PA=3,PB=4,PC=5。求:∠APB的度數(shù)。
分析:已知線段PA、PB、PC條件比較分散,但這三者剛好滿足勾股定理。因此,能否把三者集中到一個三角形中是求解的關(guān)鍵。注意到△ABC是等邊三角形,如果以B為中心,把△BAP旋轉(zhuǎn)到△BCQ的位置,則有:BA=BC,BP=BQ,PA=CQ,∠APB=∠CQB。再注意到,∠PBQ=∠ABC=60°。因此,已知條件就轉(zhuǎn)移到△CPQ內(nèi),根據(jù)三條線段之間的關(guān)系,可知∠PQC=90°,從而問題就轉(zhuǎn)化為求∠CQB的度數(shù)了。
解:以B為中心,把△BAP旋轉(zhuǎn)到△BCQ的位置,連接PQ。則有:BA=BC,BP=BQ,PA=CQ,∠APB=∠CQB。
∵△ABC是等邊三角形,即∠ABC=60°
∴△BPQ是等邊三角形,即∠PBQ=∠BQP=60°
∴BP=PQ
∵PA=3,PB=4,PC=5
∴△CPQ是直角三角形,從而∠CQP=90°
∴∠CQB=150°
∴∠APB=150°
以上我們通過舉例說明了幾種幾何變換在初中幾何解題中的應(yīng)用。然而,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有時往往需要結(jié)合具體的題目綜合運用這幾種方法。至于位似變換,考綱的要求相對簡單一些,而且有些題目也只是這幾個方法的延伸而已,如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等問題。在此,我們就不加以詳述了。
參考文獻:
[1]於增輝.平移和旋轉(zhuǎn)在解題中的應(yīng)用[J].初中數(shù)學(xué)教與學(xué),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