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似乎注定要屬于世界。尚未出生,她就隨父母去旅游。1820年5月12日,母親在旅游途中把她生下來。那座城市是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父親就給她取名叫弗洛倫斯·南丁格爾。
她出身于英國望族,自幼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讀了許多文學名著。他們家有“恩珀蕾花園”和“茵幽別墅”兩處家園,相當富麗,家園之外則滿目貧窮。南丁格爾少時就極富同情心,似乎與這環(huán)境有關系。我看到記述她童年的一段文字,說某天一只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鳥包起來,埋在花園的樹下,還立了一塊小碑,上面寫了一首詩作為墓志銘:
可憐的小山雀
你為何死去
你頭上的皇冠
那樣美麗
現(xiàn)在,你卻躺在這里
對我不理不睬
這首小詩,頗像我們今天在博客上見的飽含感傷的詩。但她葬鳥、立碑、寫墓志銘這些舉動,透露出她不止有感傷,還有一種付出的實際行動,并追求這行動的系統(tǒng)性和完美。
青年時她到巴黎大學讀書,文學、數(shù)學、歷史、哲學功課俱佳,還表現(xiàn)出音樂與繪畫的才華。這些優(yōu)越條件并不意味著她的未來就會是一馬平川,選擇一生的道路,仍然是一個青年人的大事。父母期望她在文學或音樂方面發(fā)展,不料她選擇了要當個護士。她的志向與父母的愿望發(fā)生了尖銳沖突。
那時,有錢人生病是把醫(yī)生請到家里來看病的,極窮的人病了才到醫(yī)院去。醫(yī)院幾乎是不幸、淪落、骯臟、混亂的代名詞。在那里做護理的幾乎都是缺乏文化知識的粗陋年老的婦女。在英國上流社會的觀念中,在醫(yī)院做護理是比在其他地方做清潔工還要骯臟而且危險的工作。父母認為女兒的這個選擇簡直不可思議,姐姐也認為妹妹是有病了,這不僅有損家族榮譽,還會把病菌帶回家,危害全家的健康。
可是,這卻是南丁格爾唯一的志向。母親回顧往事,意識到女兒有這念頭大約很久了。在她還是小姑娘時,她看到自家的別墅外面,窮人病了連醫(yī)院都去不了,就常常要母親給她一些藥品、食物、床單和衣服,她拿去濟助那些窮人。母親看孩子有同情心,不能拒絕她,就對她說,你去那里把東西放下就回來……母親沒想到這些支持很可能加強了女兒的同情心,并導致了她胸無大志的人生選擇?,F(xiàn)在父母都認為,有相當學識和文學藝術修養(yǎng)的女兒應該更有作為,把這些素養(yǎng)和時光都耗在護理病人上,簡直是浪費。于是全家人聯(lián)合起來,決心要拯救她,甚至限制她的行動,不許她出家門。
她不是不知護理這行當是多么被人瞧不起。她所了解的護理工作的惡劣環(huán)境甚至更嚴重。當時醫(yī)院里病床挨著病床,墻壁與地板上的血跡和污漬隨處可見,而且臭氣熏人……南丁格爾忘不掉的記憶還有:她25歲那年秋天,家鄉(xiāng)流行了一種傳染病,當?shù)啬翈熡H自去做護理病人的工作,南丁格爾也隨牧師去護理病人。一天,她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婦女痛苦地死去,那女子并不是死于疾病,而是護理者給錯了藥。這件事使她深刻意識到:護理是需要醫(yī)學知識的。
今天,我們如何來理解南丁格爾的人生選擇和堅持?每個人都會生病,即使把醫(yī)生請到家里來,醫(yī)生走了,病人仍然需要得到專業(yè)的護理。病人在醫(yī)院里得不到應有的正確護理,疾病會加重乃至死去。生命在最困難的時刻沒有得到尊重,這里有一片人類多么大的事業(yè)!她曾在日記中寫下:
不管什么時候,我心中總放不下那些苦難的人群。我聽到了上帝的聲音,要我完成一個使命。
人生有這“使命”,就不是一般的理想了,就沒有什么能阻擋她了。1851年她已經31歲,毅然前往德國弗利德納牧師主持的一個“機構”接受護理訓練。這個機構擁有一所醫(yī)院、一所育嬰堂、一個孤兒院和一所培訓女教師的學校。南丁格爾離開富裕的家園,來此住在孤兒院內的一個小房間里。一個貴族女子來此做護理,是不可思議的,她在這里則一切都學著干。
如果我們說她完全投入了自己選定的這項事業(yè),恐怕還不夠準確。她是在為“護士”這日后被世界公認為崇高的事業(yè)尋找道路,開辟前途。
1852年她32歲了,還沒有結婚,并且拒絕了他人的求婚。父母為此深深憂慮。父親在她生日前夕小心翼翼地寫信祝福她……她了解那信中深深的愛和含意,在32歲生日時給父親寫了一封回信,其中寫道:
我的年齡的確不小了,不過我會更加堅持行使我的使命。事實上,我很高興,因為我終于重獲自由。我不幸的青春期已經過去,我并不多么留戀。它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我為此而欣慰。因為這意味著我將獲得新生。
她堅定的使命意識終于感動了父親,父親表示每年資助她500英鎊。1853年她33歲,到巴黎“慈善事業(yè)修女會”考察護理組織和設施,回國后得到慈善委員會資助,在倫敦哈雷街一號成立了一個護理所,首先對患病的婦女實施收留。她主張“任何婦女,不分信仰,不分貧富,只要生病就可收留”。在這里,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許多護理措施,比如病人拉鈴召喚就出現(xiàn)在此。
就在1853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爆發(fā)。第二年英軍傷病員死亡率高達42%,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在醫(yī)療條件極差、缺乏護理的狀況下死去。南丁格爾就在這年帶領38名護士奔赴前線。
我覓讀南丁格爾在前線服務的有關記述,看到:英軍的戰(zhàn)地醫(yī)院原是土耳其的駐軍營房,建筑簡陋,設備奇缺,所有的走廊都開設成病房。這些走廊相加全長達4英里,病床擁擠不堪。床位不足,還有許多傷員就睡在地板上。衛(wèi)生極差,通風不良,臭氣四溢,環(huán)境極為惡劣。大批傷兵感染了痢疾與霍亂。南丁格爾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難,6個月后,使傷病員死亡率下降到2%。這奇跡般的護理效果,比一切炮火都更使前線受到震動。
更令世界震撼的是,從1854年到1856年的戰(zhàn)爭期間,南丁格爾以徹底的人道精神為交戰(zhàn)雙方的傷病員服務。她率領的護士團搶救了無數(shù)傷員,即使對那些已經無法挽回生命將要死去的士兵,南丁格爾也為減輕他們的痛苦竭盡全力,許多士兵在她的懷抱中死去。
黑暗的深夜,南丁格爾總是手持油燈巡視病房。她提燈的身影映在墻壁上,所到之處,傷兵們在床上掙扎著去親吻她落在墻壁上的身影……你只要想一想,就會感動不已!
一幅《壁影之吻》,那就是戰(zhàn)爭題材中最動人心魄的作品。
“提燈護士”、“提燈女神”、“克里米亞的天使”,成為對南丁格爾永恒的贊譽?!鞍滓绿焓埂币灿纱顺蔀槿澜鐚ψo士的尊稱。
戰(zhàn)爭結束后,南丁格爾到英國貧民區(qū)從事衛(wèi)生、預防工作,還到印度開展同樣的工作,心中回響的依然是那句話:不管什么時候,我心中總放不下那些苦難的人群……南丁格爾崇高的品格感動了英國各界人士,人們紛紛捐款建立了南丁格爾基金,以助她實現(xiàn)為眾人服務的理想。其中,克里米亞的軍人一天就捐助了9000英鎊。
1860年,南丁格爾用公眾捐助的基金創(chuàng)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她撰寫的《護理筆記》、《醫(yī)院筆記》、《健康護理與疾病護理》等許多著作成為教材,出版后被認為是“劃時代的稀有著作”。的確,她使護理成為一門嶄新的醫(yī)學學科。南丁格爾是近代護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也是護理教育學的奠基人。1867 年,英國人在倫敦滑鐵盧廣場建立了克里米亞紀念碑,并為南丁格爾鑄造提燈銅像。后來,英國人還在10英鎊紙幣的背面印上南丁格爾的半身像,以使人們隨時都能看到她。我不禁想,在這里,令人敬佩的不僅是南丁格爾,英國人對優(yōu)秀人物的珍視和愛惜,也令人深為感動和崇敬!
南丁格爾創(chuàng)辦的護士學校開學時只有15名學員。她一生培養(yǎng)的護士共有1005人,她們遍布英國各大醫(yī)院。這期間,歐美各國南丁格爾式的護士學校相繼成立,南丁格爾的學生多被聘請去開辦護士學校。這個各國紛紛開辦護士學校的時期被稱為南丁格爾時代。
她成功地把護理工作從“污水般”的社會底層提升到受人尊敬的地位,她為婦女創(chuàng)造了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yè)叫“護士”。
瑞士慈善家吉恩·亨利·敦安在她的影響下,于1864年在日內瓦成立了國際紅十字會。1912年,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決定設立南丁格爾獎章和獎狀,每兩年頒發(fā)一次,每次最多頒發(fā)獎章50枚,是對各國護士或有關志愿助手的國際最高榮譽獎。
在1912年,國際護士會 (ICN)倡議世界各國醫(yī)院和護士學校以南丁格爾的生日5月12日為國際護士節(jié)。著名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誓約》成為醫(yī)護人員就職的誓詞。無論何時,讀一讀它,你都會感到靈魂經受洗禮。
她終身未嫁。她生前的形象比她的銅像和英鎊上的圖像都更動人,卡斯凱爾夫人曾這樣描述:“她身材高挑,消瘦修長。一頭棕色茂密的短發(fā),膚色白皙,灰色的眼睛閃現(xiàn)著憂郁消沉的神色,有時卻流露出快樂的波光……她的牙齒美麗整齊,笑起來甜美無比。頭上蒙一條柔軟的長發(fā)巾,沿著發(fā)角扎起來,把她白靜的瓜子臉襯托得更為美麗。她經常穿一件黑絲質料的長衫,外加一件黑色披肩,給人一種雍容高雅的印象?!?/p>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爾在睡眠中長逝。她留下遺言:
我死了,請你們把我葬在父母的身邊。記住,千萬不要舉行熱鬧的葬禮,送葬的人只要兩位就行了。知道嗎?
走出富麗的“恩珀蕾花園”和“茵幽別墅”,奔波了一生,南丁格爾最后還是回到父母身邊?;蛟S,她覺得這是自己死后唯一能夠做到的——作為女兒,去陪伴父母。
她沒有成為文學家或者音樂家。
但她的一生,就是音樂就是詩。
她提高了整個人類生命的安全和質量。
她是一位偉大的女性。
經典點擊:
南丁格爾是一個怎樣的人,找不到權威官方的定義。
在吉光片羽的有關她的文獻中,后人看到了一些她的事跡,并廣為傳頌。這些事跡在她生活中其實都是瞬間自然的流露,她太忙,沒有時間去記自己做過什么好事、幫助過什么人。但別人都記住了,歷史也記住了。
她是那種骨子里透著愛與同情的人,不惜犧牲自我,都要拯救弱小或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她開辟了一條路,這條路不是讓人去玩賞、感動,而是為了讓更多像她這樣的人繼續(xù)走下去。
(內蒙古包頭市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