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筍脆嫩可口,既可鮮吃,又可加工成酸筍、扁尖筍、罐頭筍、筍干等。加工后的竹筍別有風(fēng)味,且耐儲(chǔ)藏。
一、酸筍加工法
1. 備料。將鮮筍切去頭部不可食用的粗老部分,再將竹筍殼兩旁各劃1刀,剝?nèi)ダ嫌膊糠郑缓蟀阎窆S切成3~4塊,每塊重250克左右。切后立即投入清水中浸泡,以防老化。
2. 腌制。將浸泡過的筍塊撈出,裝入缸或木桶中,注入鹽水(100千克水加1千克鹽,燒開后冷卻,除去表面污物或沉淀物即為鹽水),注入的鹽水量達(dá)到鹽水與筍塊相平即可。然后在筍塊上面架設(shè)“井”字形的竹片,再壓上筍塊重量25%的石頭,繼續(xù)注入鹽水,以漫過筍塊7厘米高為宜。最后在缸或桶上加蓋防塵,腌制5~6天,即成酸筍。
二、扁尖筍加工法
選用筍尖做原料,成品呈扁圓形,故稱扁尖筍。它是含鹽干制品,比筍干耐儲(chǔ)存。
1. 備料。將采回的鮮筍用小刀在兩邊順著各劃1刀,剝?nèi)スS殼,割去粗老的筍節(jié),隨即投入清水中浸泡,防止老化。
2. 煮料。將鍋燒熱,用少許油把鍋擦1遍,然后按鮮筍重量20%的量往鍋里添水,按鮮筍重量3%的用鹽量往鍋里一邊放筍一邊投鹽。鹽放完后,用篾條把筍捆成兩捆,蓋上鍋蓋,猛火煮沸5~6分鐘,然后翻轉(zhuǎn)筍捆,再猛火煮沸4~5分鐘,等竹筍呈黃綠色時(shí),即可起鍋。
3. 烘焙。煮熟的竹筍要迅速撈出,裝入筐內(nèi)瀝去水分,進(jìn)行烘焙。烘焙可分4次進(jìn)行。第一次,將瀝去水分的竹筍趁熱攤在焙爐上,厚度不超過10厘米。烘焙中要勤翻動(dòng),當(dāng)烘至7成干時(shí),放入筐內(nèi)壓緊,上蓋棉被悶1天。第二次,將第一次焙、悶的筍條攤在焙爐上,蓋上棉被,并要勤翻動(dòng);緊接著幾個(gè)人一起動(dòng)手,每人取出1小堆,用雙手捺著筍條作圓圈形旋搓;搓軟后用手團(tuán)成團(tuán),放入筐內(nèi),捺緊壓實(shí),蓋棉被悶1~2天;然后把筍料用小刀割下10厘米左右的嫩尖,稱之為摘頭,其余便是筍莛,并要將筍莛和摘頭分開堆放。第三次和第二次一樣,仍是將筍料烘熱揉搓,但摘頭和筍莛要分開烘焙,當(dāng)摘頭烘干后裝入筐內(nèi),悶兩天取出晾曬半天即成扁尖筍,然后將筍莛烘熱搓成圓團(tuán),攤在竹笪上,用錘打成扁圓形。第四次,將打扁了的筍莛攤在焙爐上烘干,再裝入筐內(nèi)壓實(shí),悶兩天后取出晾曬半天,即為成品。
三、竹筍罐頭加工法
1. 選料處理。挑選筍肉厚實(shí)無(wú)蟲蛀、表面干、質(zhì)地嫩的竹筍,去除老根和外殼等。
2. 預(yù)煮切片。處理后的竹筍,入鍋用沸水煮1小時(shí),以煮透為宜。出鍋后用流水冷卻,再用pH值4.2~4.5的鹽酸水溶液漂洗16小時(shí)。然后,將筍縱切4條,再切下筍尖,其長(zhǎng)度略短于罐頭空間的高度,寬度為2~5厘米,剩下的筍肉切成長(zhǎng)4厘米、寬2厘米、厚0.3~0.5厘米的筍塊。
3. 復(fù)煮。切好的筍塊放入沸水中,添加0.05%的檸檬酸,復(fù)煮30分鐘后出鍋,再以流動(dòng)水漂洗,充分去除苦澀味及泡濁物。
4. 裝罐。把筍塊交錯(cuò)排放入罐,小罐450克、大罐3000克,將罐倒立數(shù)分鐘控凈水。將2%蔗糖、0.1%檸檬酸的湯料煮沸,過濾后注入罐中。
5. 封罐。將竹筍罐頭放入85℃水中加熱、排氣,使罐的中心溫度達(dá)75~80℃,此時(shí)立即封罐殺菌,加壓升溫至110℃并保持32分鐘。罐頭殺菌后冷卻,擦去罐外水分,在35℃的室內(nèi)環(huán)境中堆垛3~5天即為成品。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辦事處農(nóng)辦 郵編:4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