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為雜食性魚類,飼料來源比較廣。動物性飼料主要有蠶蛹、黃粉蟲、魚粉、骨粉、豬血、輪蟲、蚯蚓、螺螄、河蚌以及動物內(nèi)臟等;植物性飼料主要有米糠、麩皮、豆渣、各種餅粕、蔬菜、黃豆?jié){、水生藻類以及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加工廢料等;此外,還有人工配合飼料。配合飼料要營養(yǎng)均衡、適口性好,選用的原料要價廉、來源廣,且要求無毒無霉變。配合飼料參考配方為:①小麥粉50%,豆餅粉20%,菜餅粉(或米糠粉)10%,魚粉(或蠶蛹粉)10%,血粉7%,酵母粉3%。②小雜魚50%,花生餅25%,酵母粉2%,麥麩10%,小麥粉13%。
一、飼料來源
1. 向鰍池中施有機(jī)肥和化肥培養(yǎng)水質(zhì),以增加水中的有機(jī)物、藻類和輪蟲、水蚤、水蚯蚓等。
2. 人工捕撈和采集適合泥鰍捕食的動物性活餌料,如小魚、小蝦、螺螄、蚯蚓、水蚯蚓、紅蟲、輪蟲及水生昆蟲類等。
3. 用黑光燈誘集有趨光性的昆蟲,供鰍捕食。一般每口鰍池上方掛2盞黑光燈,1盞適當(dāng)掛高些,另1盞較低(距水面約25厘米)。掛高的黑光燈引誘遠(yuǎn)離池塘的蛾蟲靠近,天一黑就開燈,當(dāng)蛾蟲成群時打開近水面的黑光燈,關(guān)掉高空燈。這種方法捕蟲效率較高,夏、秋季節(jié)可捕獲到泥鰍30%的飼料。
4. 收集或采購米糠、豆餅、豆渣、菜粕、麥麩、小雜魚、屠宰下腳料和幼嫩植物的枝、莖、葉。
5. 自己動手培育水蚯蚓、草履蟲、水蚤、搖蚊幼蟲、蚯蚓、蠅蛆、黃粉蟲、大麥蟲等。
二、飼料投喂
1. 鰍苗投喂
鰍苗孵出后3天開始攝食,主要以水中浮游動物為食。隨著個體的生長,還攝食浮游植物、雜草嫩芽等。泥鰍有偏食和夜間覓食習(xí)性,要通過馴化改變其習(xí)性。開始時投喂輪蟲、水蚤、枝角類等浮游動物,也可投喂研碎的熟雞蛋黃或魚粉懸浮液,每天投數(shù)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nèi)吃完為宜。2~3天后改投水蚤、輪蟲、搗碎的絲蚯蚓或蠶蛹等,同時采用肥水培育浮游植物等餌料生物。鰍苗下塘半個月后投喂粉末狀配合飼料,每天傍晚投喂1次,投喂量由少到多,后逐漸提前投喂時間,直至改變?yōu)樯衔?0時、下午17時各投喂1次,以改變其偏食和夜間覓食習(xí)性。培育20天后,可投喂血粉、魚粉、打碎的動物內(nèi)臟等動物性飼料,以及米糠、豆粉、玉米粉、豆餅屑等植物性精飼料,每天上午10時、下午17時各投喂1次。日投喂量開始為鰍苗體重的2%~5%,以后逐漸增加到10%。上午投喂量為日投量的70%,下午投喂30%。配合飼料要攪拌成軟塊狀投在食臺上,食臺設(shè)在離池底3~5厘米處。
2. 鰍育成投喂
鰍育成投喂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①追肥。泥鰍喜食有機(jī)碎屑、浮游生物、底棲動物等。因此,要采取施肥措施培養(yǎng)天然餌料。除施基肥外,在飼養(yǎng)過程中還要根據(jù)水色及時追肥。水色以黃綠色為好,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②投飼。首先,投喂的飼料中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的比例要合理。泥鰍非常喜食魚肉,如果連續(xù)一星期投喂單一的高蛋白動物性飼料,就會導(dǎo)致泥鰍在池中群集。群集泥鰍易被飛禽獵食,并易互相擦傷、感染病菌,最終大量死亡。因此,要注意將高蛋白的動物性飼料與植物性飼料配合投喂。其次,人工配合飼料投喂前要加工。配合飼料投喂前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水料比為1∶1,用手或攪拌機(jī)搓制成團(tuán)狀或塊狀后再投喂,可提高泥鰍攝食利用率。③要根據(jù)水溫的高低調(diào)整飼料搭配比例和投飼量。泥鰍攝食的飼料種類、攝食量與水溫的高低有關(guān)。當(dāng)水溫在20℃以下時,泥鰍攝食的飼料中植物性飼料占60%~70%;水溫20~23℃時,動物性飼料占50%為好;水溫23~28℃時,動物性飼料宜占60%~70%。水溫15℃時,泥鰍攝食量為其體重的2%左右;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其攝食量減少,甚至停止攝食。根據(jù)具體情況,全年的日投飼量應(yīng)為:3月份為泥鰍體重的1%~2%,4~6月份為3%~5%,7月至8月上旬為10%~15%,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為4%~6%,9月下旬為5%左右,10月份為2%~3%。④投飼要做到“四定”,即定時、定量、定質(zhì)、定位。定時,每天上午8~9時、下午14~15時、晚上19時左右各投喂1次。定量,投飼量要科學(xué)合理,要依據(jù)水溫、食臺剩飼等情況靈活確定每日的投飼量。晚上的投喂量應(yīng)占總投喂量的50%~60%。定質(zhì),飼料要新鮮,不變質(zhì),營養(yǎng)全面。定位,飼料投在食臺上,使泥鰍均勻攝食,便于觀察和防病。
(作者聯(lián)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qū)合源新村16幢46號202信箱 郵編: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