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陽是一個3歲10個月的可愛男孩,但就是有點羞澀。陽陽從走進幼兒園大門的那一刻起,就像小猴子一樣緊緊地攀在媽媽身上。陽陽的媽媽很不好意思,因為接下來我們要為陽陽進行《兒童發(fā)展評價問卷》的測試。陽陽不愿和媽媽分開,也不配合老師做題,媽媽說:“陽陽,聽話,跟老師去做一個測評,媽媽在外面等你!”
“不嘛,我要回家!”陽陽的情緒立即變得焦躁起來。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你真的要回家嗎?咱們游戲室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積木、小火車,你不想去看看嗎?”小家伙扭過臉看了我一眼,再次把頭埋在媽媽的懷里。我示意陽陽媽媽抱著他來到游戲活動室,這里已經有七八位小朋友正在做游戲,身邊都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
陽陽果然很快就被吸引了,牽著媽媽的手去拿玩具。但是,陽陽自始至終必須在媽媽的陪伴下才能安靜地玩。如果媽媽要起身離開,他就立即表示抗議。我決定和陽陽媽媽商量調整一下節(jié)奏,先不強迫測評孩子的思維能力,而是先讓陽陽在她的陪伴下自由活動。
對于平時對家長有很強依賴心理的寶寶來說,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師以及帶有挑戰(zhàn)性的題目都會給他帶來無形的壓力。所以,選擇“躲避”也是陽陽比較正常的反應。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給他充分自由的空間,讓他自己調試,以逐漸適應新的氛圍。
很快,給陽陽預約的測評時間過去了。恰逢校區(qū)安排的親子活動也準時開始了,家長們帶著各自的寶寶和老師們一起做游戲。寶寶們動手制作各種材料裝扮自己的媽媽,一家人上陣比賽智力、體力與協(xié)作意識。
在此過程中,我暗示主持人多給陽陽一些機會。陽陽開始活躍起來,他的手舉得很高,能走到場地中央清晰地講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小朋友鼓掌歡迎,陽陽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色。
一個小時的親子活動結束了,當小朋友和家長離開后,我讓陽陽媽媽以上洗手間的理由回避了。教室里只有陽陽一個人拿著小木錘在敲打積木,他一邊敲一邊說:“我要給媽媽造別墅。”我走過去跟他一樣坐在地上,說:“陽陽真棒!跟姐姐做個游戲吧!”
他頭也不抬,依舊忙著手里的活兒,沒有明顯拒絕我的意思。我開始以情景引入的方式將測評題目說給他聽,同時在每道題目前都加上一些鼓勵的話:“陽陽真棒!請陽陽來幫姐姐想一想這個游戲怎么做,好不好?”漸漸地,陽陽的注意力集中到我手中的測試題上來。出乎我的預期,他做了22道題。通常情況下,在他這個年齡段能做到18題就已經達標了。
當我走出活動室時,陽陽媽媽立即詢問孩子的情況。我說:“陽陽的基本思維能力水平有高于同齡孩子的表現(xiàn),思維結構趨于合理,形象思維能力明顯好于抽象思維能力。對于他喜歡的、比較形象的題目,他會做得比較好;然而抽象一些的題目,他就開始排斥,并且不愿意回答。經過啟發(fā)后,陽陽能表現(xiàn)出探究和摸索的愿望,這一點十分可貴。”
我說到這里,陽陽媽媽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翱墒恰蔽也坏貌挥洲D折了,因為客觀地向家長呈現(xiàn)孩子的真實情況是我的責任,“孩子的非智力性因素,比如個性、社會性、自主意識、情緒情感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他的‘分離焦慮癥’比較明顯。在玩游戲中,他不愿意跟老師和小朋友互動。這樣的孩子,需要給予特別的關心和鼓勵。比如,我在做測試時,和他一起趴在地上,與他的目光保持相同的高度以獲得他的信任;我要增加兒童式的提示語言和情境引導,這樣他才能做完題目。反之,如果我嚴格采用標準語來要求,他可能連5道題目都做不出來?!?/p>
我還介紹說,孩子的非智力性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往往會影響到孩子的智力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試想一下,在幼兒園、小學以至初中、高中,在我國人口基數龐大的現(xiàn)狀下,學校里每一個班級都有三四十名學生上課。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不太可能只對一個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VIP輔導和教育。
陽陽媽媽頻頻點頭。我告訴她,想讓孩子獨立,媽媽首先要堅強起來。陽陽缺乏獨立行為的背后其實是家人過度的保護與寵愛。與其說孩子有“分離焦慮癥”,不如說是家長“不忍與孩子分離”。孩子的任何一個小愿望,在他說出口之前,家長就已經幫他完成了。其實,生活中的培養(yǎng)機會對孩子來說更重要也更實效。做堅強的父母,多給孩子提供自我鍛煉的機會,才能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
(選自《寶寶聰明就這樣簡單》,出版:團結出版社,責任編輯:徐英,定價:32.80元)
欄目管理、編輯/木非木
E-mail:nclxp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