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肯德基餐廳人滿為患,洗手池前排起了長隊。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對母子,孩子4歲的樣子。小家伙不老實,東張西望,很快對墻上的紙巾盒產(chǎn)生了興趣,湊過去一張一張地抽,抽出一張笑一笑。一旁的母親明顯很尷尬,小聲哄大聲喊都不管用,就指著不遠處的清潔工,嚴肅地對孩子說:“你再抽,阿姨不高興了,就不讓你在這里吃飯了!”小家伙順著媽媽的手指看了看根本沒有注意到他的穿著肯德基制服的清潔工,馬上住手,乖乖站回到了隊列里。
看到這一幕,我心頭一緊。
小時候,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也曾被“某某不高興”制服過。大人可能永遠不會知道,“某某不高興”這樣的話為什么對孩子那么管用,更不會知道其殺傷力的后果。
在我大約五六歲的那年春節(jié),家里很熱鬧,來了好多叔叔阿姨。大家好像都很開心,很喜歡我,一個接一個捏我的小臉蛋,夸我漂亮。其中有個叔叔的手勁兒特別大,被捏疼的我一下子哭了出來。別的阿姨立刻蹲下來哄我,大張旗鼓地斥責肇事者沒輕沒重,可我就是止不住眼淚,因為實在太疼了。正在廚房里忙活的媽媽聽到哭聲,趕緊跑出來解圍。她嘻嘻哈哈地跟大家說:“沒事,沒事?!比缓蟮拖骂^,陰下臉來對我說:“別哭了,大過年的。你再哭,媽媽可不高興了啊!”我馬上就不哭了。真的,我立刻止住了哭聲,而且也不傷心了,像個奇跡。
后來學了心理學,我開始反思這件事。為什么為了避免別人的不高興,我就要抑制自己的不高興?難道別人的情緒比我的情緒更重要?惹別人不高興的孩子,一定不是個好孩子嗎?別人會不會有不正確、不妥當?shù)臅r候?總之,相對于別人來說,我,是不重要的嗎?現(xiàn)在我弄明白了,我是在取悅別人,并且養(yǎng)成了習慣。這就是為什么我現(xiàn)在看上去善良得近乎懦弱,無害得近乎無能。而這一切,都是從童年開始的,都是從害怕某某不高興開始的。
我不是在怨恨媽媽。我相信,包括我的媽媽在內(nèi),絕大部分習慣了如此對待孩子的母親,心中都沒有惡意,也不了解這樣的管教方式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怎樣的傷害——她們這樣做,僅僅是因為不知道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接觸過,當然也就沒有機會可以學到其他更好的方法,她們自己就是被父母這樣帶大的,還有她們的父母,也是被父母的父母這樣帶大的。更何況,這個方法通常十分有效。
一個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多么嬌弱,多么無力,需要我們十分努力地去想象。孩子聽到媽媽說一句“某某不高興”就高高舉起白旗,當然不是因為這句話多么有道理,或者多么公平,而是因為害怕——害怕被懲罰,害怕被疏遠,害怕自己不再是被爸爸媽媽疼愛的好寶寶。而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之后,雖然意識上也不會再隨便因為某某不高興就改變想法,但稍稍留意他們在生活中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就很容易從他們身上找到童年經(jīng)歷的痕跡。面對選擇,他們經(jīng)常會舉棋不定,“如果我這樣,別人會怎樣怎樣?如果我那樣,別人又會如何如何?”這里的“別人”,可能是老板、客戶、親人、朋友,也可能是個看不清、摸不著,但又時時刻刻矗立在意識里的一個模糊形象??傊谒麄兊氖澜缋?,“別人”是重要的,“自己”是次要的,甚至“自己”基本不存在。更何況,社會大力提倡舍己為人、無私奉獻,正好契合了從童年開始培養(yǎng)的恐懼心理,卻從來不想想,沒有“己”,舍什么?沒有“私”,獻什么?
曾有一個總是搞不定老婆和媽媽的好好先生來找我咨詢,他受困于很多家事,找不到一個讓婆媳雙方都滿意的美好方案。我限定了一個具體事件,追問他:“那你覺得這件事應該怎么處理才合理?”他愣愣地眨眨眼睛,說不出個一二三,似乎在他的意識里,什么事都沒有是非對錯,他做事的目標就要讓某人滿意,當“某人”是兩個以上的人,他就束手無策了。
讀者朋友,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可憐的“空心人”,就請在培養(yǎng)孩子的優(yōu)良品德時,用溫柔而堅決的語氣為孩子解釋清楚,比如:抽紙是用來擦手的,浪費紙張是不環(huán)保的,牛奶忘記放到冰箱里會壞掉,在床上玩水晚上就沒地方睡覺了……千萬不要圖省事,用“某某不高興”來嚇唬孩子。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