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篇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九日,北京大學,初夏的燕園,氣候宜人,那是一個周日,與別的周日并沒有什么兩樣,但是,這一天,對于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沈澤宜來說,這是一個注定要讓他一生銘記的日子。此時,大餐廳的東門外墻上,已經(jīng)破天荒地貼出了一張批判宗派主義的小字報。年輕的沈澤宜讀后心潮澎湃,一屁股坐在水泥地上,很快草就了一首叫做《是時候了》的詩。五分鐘后,他道逢當時的摯友張元勛,興奮地把詩給他看了。出于共同的志趣與愛好,張元勛隨之續(xù)寫了詩歌的第二片段。他們一人兩張紅紙,將一首即將寫入歷史的《是時候了》張貼到了北大民主墻上。以下,是《是時候了》這首詩的沈澤宜書寫的部分:
是時候了,
年輕人
放開嗓子唱!
把我們的
痛苦和愛情
一齊都
瀉到紙上。
不要
背地里不平
背地里憤慨
背地里憂傷,
心中的
甜、酸、苦、辣
都抖出來
見見天光!
即使批評和指責
急雨般
落到頭上,
新生的草木
從不怕
陽光照耀!
我的詩
是一支火炬,
燒毀一切
人世的
藩籬。
它的光芒
無法遮攔
因為
它的火種
來自——
“五·四”?。?!
自有新詩以來,很少有詩人會像沈澤宜那樣,戲劇性地以“大字報詩”的形式來發(fā)表他的“成名”作。這首詩,因其特殊的歷史意義而成為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詩歌別具意味、令人側(cè)目的作品,也是詩人沈澤宜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開篇之作。
撇開圍繞此詩進行的大批判以及作者的個人行為,這是五十年代的青春的宣言,是熱血寫就的詩篇,更是直面年輕的心靈播下的火種。倘若對這首影響歷史進程的詩歌細加分析,這種樓梯詩的形制,受到的是蘇聯(lián)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影響,可以說是五十年代普遍使用的一種詩體,說白了,它還沒有與盛行一時的詩歌體式區(qū)別開來。它是一個應(yīng)時際會的詩人橫空出世的作品。在沈澤宜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書寫中,這樣的詩體也僅此一例,可見,詩,當它站在前臺、面對更多的受眾的時候,是來不得半點小家碧玉和過度的修辭考慮的,它所需慮及的,只是一種說話的氣勢,在一種別于常態(tài)的語速中整個兒將讀者的心靈挾裹而去,這就是此類詩歌的目的,它天然地帶有號角的作用,也即沈澤宜后來提倡的詩歌具有“開辟道路”的那種先鋒的作用。沈澤宜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這三十二行新詩,其開篇的意義,怎們說都不會過分,因為它的確非同凡響。不過,在詩藝的層面上,我認同謝冕與孫紹振兩位先生的論斷:“當他(沈澤宜)寫出震撼歷史的篇章時,作為詩,是幼稚的?!盵1]大約詩人本人也意識到了它的不足,在這部《沈澤宜詩選》里,它只是作為附錄而存在著,誠然,屬于這首詩的使命似乎已經(jīng)一次性消耗完成。這樣一首廣場時代書寫的作品,讓它大放光彩的空間也只能在一個沸騰的廣場,而此后我們時代的徹底轉(zhuǎn)向,詩人面對一個冷寂的廣場,需要別一種“撫慰心靈”以及“完善和提升人性”的作品問世。[2]
考察沈澤宜的創(chuàng)作,作為一名抒情的詩人,他對于國家民族的憂患,那痛快淋漓、過度張揚的激情,換言之,一名詩人的言說方式,他一開始就毫無保留地坦呈在讀者面前了。從這一點上來說,他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面目是清晰的。即使后來的大型愛情組詩《西塞娜十四行》,一生追求的主線,仍是一以貫之的。
一名詩人,其全部的詩歌作品,需要提供給他的時代以及他的讀者一個面目清晰的形象。沈澤宜在他的詩論《抒情詩的第二形象》中,曾經(jīng)探討過詩人的這個至關(guān)重要的形象,“通常情況下,詩人的自我形象不是由某一首具體的抒情詩而是由他的全部詩作共同塑造的”[3],“一個詩人的形象是靠他的詩而不是靠他的傳記在讀者心目中樹立起來的”[4],作為論者的沈澤宜,早年的立論顯得謹慎,但是,當他首先作為一名參與創(chuàng)造的詩人的時候,卻并非全然遵守他自己創(chuàng)制的這個慣例——他是少數(shù)在一首詩歌中確立了詩人形象的詩人之一,此后五十年,他艱難的創(chuàng)作,得詩近千,也只是部分地修正了第一次顯現(xiàn)在讀者眼里的詩人形象,這個屬于他本人的“抒情詩的第二形象”,一部分是他的性格使然,另一部分,乃時代的創(chuàng)造。沈澤宜強行進入詩壇的形象實在過于強大,過于耀眼,以致他一生都被這瞬間激射而出的光芒所籠罩,這也是一名詩人很難逃離的宿命。
縱觀百年新詩,詩人輩出,但只有少而又少的詩人具備傳奇性。沈澤宜的一生,從不缺傳奇。他一生傳奇的起點,就是這一首《是時候了》,它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政治運動的肇始,在這場所謂的“反右運動”中,每一個戴帽的“右派”都經(jīng)歷了地獄般的人生,這是詩人的磨難,卻理所當然應(yīng)該是中國新詩的一筆財富。
二、磨礪
當沈澤宜和他的同行喊出“是時候了”的時候,相對于沉默的中國大地,這振聾發(fā)聵的一聲春雷實在來得太早了,為此,這一代的精英分子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有二十年的時間,才華橫溢的沈澤宜不是以一名詩人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而是以一個極右派分子、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出現(xiàn)在遠離故土的黃土高坡,這個時期,留存在詩集里的作品并不多,《陜北觀燈》是一首有地域色彩的詩歌,基調(diào)是民間的、歡樂的,此間淳樸的民風大抵也平復了詩人的憂傷與驚懼。離開陜北后,他到了家鄉(xiāng)湖州,成了一名城市的泥水小工、下水道工、筑路工,一名詩人就這樣混跡于污泥濁水之中。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使得他天性中的浪漫情懷不得不有所收斂,或者說,壓根兒就沒有時間來重拾他的浪漫,這反映到作品上,竟意外地讓他的詩歌開始耐讀起來。七十年代中葉到八十年代初,是他的創(chuàng)作比較活躍的一個時期,其中有一首寫于下水道工地的《動物園又到了批珍禽異獸》,迥異于他以往的寫作風格,出現(xiàn)了沈澤宜詩歌中比較少見的反諷效果,這樣的作品,因其詩藝上的克制而為讀者所注目,也必將從他大量的詩歌中區(qū)別出來。
這個時期,北方正是以北島為首的“今天派”詩歌的輝煌時期,北島硬朗、內(nèi)斂、結(jié)實的意象詩開始吸引他,特別是北島詩歌憂患的現(xiàn)實主題,著力呼喚重建一個“真誠而獨特的世界,正義和人性的世界”[5]的理想,使得生活在南方、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沈澤宜引為同調(diào)。他一邊在大學的講臺上頂住壓力堅持講述“朦朧詩”,在啟蒙和詩藝的雙重意義上肯定“朦朧詩”的同時,一邊也目光銳利地嘗試著改變自己固有的詩風,為自己的寫作注入年輕的血液。
除了載道的“今天派”的詩歌營養(yǎng),沈澤宜同時也將目光投注到了海峽彼岸的詩歌,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從純詩的角度喚起了他對身處的江南故土的美好記憶,開闊了他從另一個角度窺望腳下的這一塊土地的視角。八十年代初,大量的西方詩歌尚未紹介到中國詩壇,今天派與唯美的臺灣詩歌,一度是詩人們就近學習的榜樣,是他們鍛造詩藝的一個參照系。此時,沈澤宜年屆五旬,正是知天命之年,對于詩歌的執(zhí)著,激情不讓二十來歲的小伙子。他調(diào)整焦距,大膽接受新生的尚在探索之中的新詩潮,異乎常人地熱愛詩歌,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所吸引。他甚至不拒來自年輕同行的影響。廣泛的吸收,消化,杜鵑啼血,蚌病成珠,終于使自己也成為了八十年代新詩潮的一員,這一個時期的詩歌,開始部分地鑄造自己的詩歌品質(zhì)。五十歲,他真正的詩人生涯開始了。
種種跡象表明,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是中國詩歌的一個偉大時代,沈澤宜躬逢其盛。一九八四年夏天,他有過一次西北之行,在去敦煌的途中,面對酷烈的環(huán)境中艱難生存的一株駱駝刺,引發(fā)了他此生為理想獻身的現(xiàn)實境遇——
為你
我才渾身長滿尖刺
守護著易于受傷的漿果
那在酷熱和干旱里
以我全部的愛養(yǎng)育的
紫色的星
真盼我的枝頭能結(jié)出
采摘不完的葡萄,奶酪
塞滿你所有跋涉的口袋
可我只有這些小不點兒了
都拿去吧
哪怕往前再走一步
遠行人!
——《駱駝刺》
如同“是時候了”的開篇,詩歌無中生有的第一行總是猶如上帝的眼神,精光四射,目力非凡,“為你 / 我才渾身長滿尖刺”,劈面的一聲“為你”,猶如張祜詩歌中的白頭宮女的一聲何滿子,幾乎氣殞。詩人的舌尖蓮花般吐出的這個“你”,毫無疑問,就是與感嘆號靠得最近的那個“遠行人”——詩的最后一行,此詩滴水不漏的圓形結(jié)構(gòu),顯示了詩人對于詩歌技藝的重視——而技藝,按照龐德的說法,是對一個詩人真誠的考驗。此外,意象的飽滿的運用,是他思慮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最新成果。時間終于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好的一面。在這一首篇幅不長的小詩中,由于詩藝上的苦心經(jīng)營,知黒守白的布局——這也使得這首詩歌讀起來頗為耐人尋味。
抒情的詩歌,總是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的。這首詩歌,傾訴的主體是駱駝刺,大漠中的一個意象,所謂意象,龐德的原則是“在一剎那時間里呈現(xiàn)理智與情感的復合物的東西”[6],對于一名服務(wù)于美、自由與愛的詩人來說,仍是艾茲拉·龐德說得好:“一個人與其在一生中寫浩瀚的著作,還不如在一生中呈現(xiàn)一個意象”[7],作為植物的駱駝刺,是大沙漠呈現(xiàn)給我們的一個意象,而作為一首詩,它是詩人沈澤宜奉獻給我們的“理智與情感的復合物”,詩人主觀的情感投射到一株駱駝刺上,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就是——詩人與這株駱駝刺渾然成為一體。十三行的小詩,通過一株注入了詩人情感的駱駝刺(當然也可以看成詩人的化身)對一位遠行人的傾訴,駱駝刺(或者就是詩人沈澤宜)的形象相當鮮明地站立在了讀者面前——此后沈澤宜最好的詩歌,大抵帶有這樣一種傾訴的特質(zhì),所不同者,乃傾訴對象的相異,這也是沈澤宜苦心揣摩詩歌、數(shù)十年對抒情詩的漸悟而發(fā)展出來的一份獨具的魅力——找到一個詩意的對象,把全部的情感集中在這個對象上,妝飾她,吟誦她,讓她自塵世的事物中凸顯出來。十年以后,憑借著人生與詩藝的雙重磨礪,他終于將抒情詩的這種特質(zhì)推向了個人的一個極致——以一百二十首十四行詩,全方位地歌吟他心目中的一位永恒女性——他將她別出心裁地命名為“西塞娜”。
三、啼血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蔽魅?,在湖州的西南,唐畫家、詩人張志和隱居此地,所作《漁歌子》五首,入載中國文學史,西塞山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跡。
沈澤宜的“西塞娜’是一個組合的名字。據(jù)他的條陳:“‘西塞’采自我故鄉(xiāng)湖州的一座著名的山,作為復姓;‘娜’采自《聊齋志異》中的狐女嬌娜,作為名?!盵8]狐女的故事,果然神秘,別一個角度,沈澤宜夢寐以求的女性,非塵世中人。不過,以我在江南鄉(xiāng)村的經(jīng)驗,“娜”,是“囡”的轉(zhuǎn)音。吳地人家,孩兒昵稱囡囡,是浙北農(nóng)村人家特別是女孩兒名字中普遍使用的一個甜膩發(fā)音,以示寵愛。
但是,為一本主題相對集中的十四行詩集創(chuàng)造一個形象,且給這個形象命名為“西塞娜”,這是詩人沈澤宜別出心裁的一次創(chuàng)造。中國十四行詩的行家、著名詩人屠岸高度評價沈澤宜的這一百二十首十四行詩,認為是“十四行詩形式東渡中國之后我所見到的第一部愛情十四行系列”,詩集“呼應(yīng)了斯賓塞和布朗寧夫人,但又擺脫了前人的窠臼有著自己特立獨行的詩法個性”,是一部“夢與真共鳴、理想與現(xiàn)實焊接、幻影與本相交替、個人的陰晴圓缺與人世的悲歡離合相熔鑄的一部交響曲”。[9]
詩集寫作不同于單篇與組詩的創(chuàng)作,其難度遠遠超出后兩種,它要有一以貫之的語調(diào),且較好地服務(wù)于同一個主題,形式上更需相對統(tǒng)一。沈澤宜找到了十四行的詩歌形式,因為毫無疑問,十四行詩具有慰藉人心的巨大情感力量,正如年輕的時候也曾寫過十四行的當代美國隨筆作家安妮·法迪曼所說:“十四行詩宜于容納警句,結(jié)構(gòu)嚴謹;它雖然短小,卻不小氣……如果下苦功的話,你可以把整個世界都裝進去?!盵10]詩藝上,講究在一定的規(guī)制中的自由,而不完全天馬行空的十四行詩,是非常適宜于像沈澤宜這樣的年紀又一生為情所困的詩人的。沈澤宜一生一再尋求“夢中女孩”而不得圓滿,這固然有他所處時代的不合理,但主要的是他性格的因素所致??傮w上,我并不完全認同他自己在十四行詩集的后記里所作的辯解,把他一生愛情上的諸種挫折,歸咎為“一再被剝奪愛的權(quán)利的存在狀況”,應(yīng)當承認這是個重要原因,但不獨愛情問題上,在很多的問題上,沈澤宜缺乏嚴格反省自己的能力,他固執(zhí)而不可救藥的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注定了要讓他在包括愛情在內(nèi)的重大問題上發(fā)生災(zāi)難。不過,撇開世俗的生活常識,沈澤宜也是我所見過的最具詩人氣質(zhì)的當代詩人之一。他數(shù)度的情感折磨,可謂“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五首·其四》)在對待理想的愛情上,他才真正稱得上“雖九死其猶未悔”,此中的折磨,以致影響到他對于詩歌的立論——“詩是缺少,心靈的缺少”。[11]這在他是有切膚之痛的。單從這一點上說,他的固執(zhí),他的缺失,卻也成就了他的詩,尤其是成就了這一本《西塞娜十四行》。
我在上一節(jié)說到,沈澤宜最好的詩歌,大抵具有傾訴的特質(zhì),后一節(jié)將論及他一生最出色的詩歌《致尤莉婭·庫羅奇金娜》,當亦不出此論,而《西塞娜十四行》,就篇幅的龐大,情感的激越來說,詩人傾訴的愿望更其突出——“請靜靜傾聽我的言說”,第一首的第一句,他就這樣要求他的讀者——不,他主要要求他幻想中始終在場的年輕女性西塞娜。他是對她發(fā)話的,他的整個音調(diào)變得柔和起來——“我把最好的歌獻給你 / 我的姐妹、我的故鄉(xiāng)”,這是被他自己創(chuàng)制的十四行詩牢牢攫住的詩人沈澤宜的喃喃自語,此刻,他像一只春天的杜鵑,開始了一次長達一千六百八十行的啼血的傾訴,而在他少數(shù)觸及靈魂的篇章里,達到了類似于宗教徒般的呼告——當然,他所面對的,不是神之子耶穌,而是一位他虛構(gòu)的、神性大于世俗性的美麗女性——詩人,就是這樣的一名與世俗相悖的理想主義者,不論身處何種時代,他總是生活在別處。
《西塞娜十四行》是沈澤宜對他此生各個階段所經(jīng)歷的愛情的總結(jié),因此,這位他心目中的西塞娜,并非一個固定的形象,她是隨意生發(fā)的,她可以是羞怯的少女,也可以是豪爽的女俠;可以是公主,元帥之女,但丁《神曲》中緊緊抱住保羅并與之沉入地獄的弗朗采斯加,也可以是鄉(xiāng)村女教師、年輕的女詩人。只有西塞娜的美麗、善良、善解人意才是詩人沈澤宜心目中永恒不變的光輝元素。她是東方的含蓄與西方的奔放相結(jié)合的一位女性形象,雖然,沈澤宜認定她“生長在西塞山前的廣漠水陸地區(qū)”(詩集扉頁題詞),但我卻覺得,她也是海倫、泊涅羅泊、勞拉、貝雅德麗采、拉拉、毛特·崗……這一代的詩人們所熟知的那些光輝的女神系列,也許,其中還得加上一位類似于俄國十二月黨人的妻子,陪伴著丈夫跋涉在流放的途中,這是一名現(xiàn)實受難的詩人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眾多的形象匯聚于詩人沈澤宜的視網(wǎng)膜上,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虛幻而又真實。對此,詩評家沈健有一個敏銳的發(fā)現(xiàn),也就是在沈澤宜的女性形象中,根本沒有性愛,于是,他論斷為詩集中的抒情主人公“我”,“在個人英雄的自我滿足過程中,其生命中最大的苦難表現(xiàn)為:性愛缺席”。[12]由此可見,沈澤宜的這一百二十首十四行詩,大抵是靈魂的呼告。他的愛情,究其本質(zhì),是一種難存于現(xiàn)實世界的靈魂之愛。他一生的不幸,現(xiàn)實一點地說,是一只干涸的水缽未能注滿水的不幸,不過,這不打緊,愛,如約瑟夫·布羅茨基所說,既然是所有情感中最高級的,那么“它只有在文化環(huán)境中才能獲得立體的實質(zhì)和敏銳的知覺,因是愛更多地體現(xiàn)在心中,而不是在床上”。[13]恰恰是愛的元素——沈澤宜一生所渴望卻始終缺失的東西,鑄造了他醒目的詩人傳奇。
四、使勁
傾訴的言說方式不僅在沈澤宜的《西塞娜十四行》里得到了痛快淋漓的發(fā)揮,新世紀以降,至少有兩首長詩可謂沈澤宜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的珠璣之作,其中一首的題目即是《傾訴:獻給我兩重世界的家園》,這一首詩,是詩人對故土的一個交待,當然詩也涉及了“不可褻瀆的女兒”這樣的少女形象。寫作這首長詩的時候,沈澤宜已經(jīng)是一位七十歲的古稀老人(盡管他本人從不承認),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令人驚訝:
在一群伙伴中,我不過是
一名打彈珠的少年,如今
像一株被冬天掠奪一空的桑樹
高舉風中的雙臂,張開十指
為永遠的家園祈禱平安
這個“被冬天掠奪一空的桑樹”的形象,如果與當年登臺朗誦 “是時候了”的那一個年輕氣盛、英氣勃發(fā)、沖破一切藩籬的開篇形象相比,實在令人唏噓不已。名為《傾訴》的“這首八十行的詩歌,有別于詩人以往的尖銳、沉重,以一種充滿光芒的愛和祝福呈現(xiàn)于我們面前?!贝嗽婅b于詩人伊甸有過詳細的解讀,此處不再展開評述。[14]
這里要論及沈澤宜寫于一九九五年春天的《致尤莉亞·庫羅奇金娜》,巧合的是,詩的傾訴對象,恰是一名帶有“娜”字的女性,一名俄羅斯的世界小姐——
知道嗎?我也在暗暗使勁呢
這是一個六十多歲詩人的較勁。如果說,他一九五七年這一次較勁是歪打正著,那么這一次,實在是蓄謀已久。這是歷經(jīng)劫難的詩人沈澤宜對于詩的社會功能全面認知的一次極為有力的出擊。俄羅斯與中國,兩個古老的國家,兩種文化,相同的體制與道路,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局,面對一位世界級的美女,沈澤宜沉浸于國家與個人的歷史之中展開他帶有濃重思辨色彩的傾訴——一次抒情、敘述、思辨三者完美結(jié)合的詩意邂逅。沈澤宜寫出了他一生中最好最具思想魅力的詩歌。
為我的同胞
為托爾斯泰和十二月黨人的公爵夫人
我也在使勁呢
為良心和正義
無需任何的手勢與眼神
這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一次語言財產(chǎn)的清點,歷史與現(xiàn)實的深度交融,精粹的現(xiàn)代漢語——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詩人一生的打磨,而且,融入了一名詩人的全部情感。此刻,他筆下的長詩,警句迭出,思想的火花飛濺:
從絕對的善中開出的花
是絕對的惡
和以往不大一樣的是,沈澤宜的這首詩歌,美好的信念與理想存乎其間,卻超越了以往總是帶著一己的樂觀結(jié)尾的痼疾,這應(yīng)該感謝那些年的現(xiàn)實對一名詩人的教導:
依然憂傷
那是我此刻的心情
這里在上演子夜
你們已走出黎明
沈澤宜一生的詩歌創(chuàng)作,像這首長詩展開的那樣一黑到底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惟其如此,詩才大氣,莊嚴,通體結(jié)實有力,思想的主題切中時弊,達到他所向往的完善和提升人性的至高境界。
經(jīng)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折騰,沈澤宜畢生服膺的詩歌,對他所認為的“愛、自由與正義” 終于有了一個交代,隨之,他的詩歌觀念,有了不同的表述:
詩,摩擦音。艱難的通道。它是心靈的磨損。因而,詩人注定是孤獨的。蚌病成珠,人的心在受創(chuàng)之后,皈依詩,一如皈依宗教。[15]
一九八九年以后,詩歌與信念的糾結(jié)突然崩潰了,謝默斯·希尼《信念·希望與詩歌》中的話,仿佛就是針對一名中國詩人說的:“我們自己也正生活在嚴峻的時代,作為一門藝術(shù)的詩歌的理想正處于危險中?!盵16]為此,我對沈先生古稀之年奮力寫出的《陽光,在峭壁雕刻銘文》、《子夜,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鷹唳與虎嘯早已聽不到了”》、《“我被押進土牢等待處決”》(《西塞娜十四行》第八十五首)、《“我夢見自己在天庭鏖戰(zhàn)”》、《竹——為林庚師九十華誕而作》、《傾訴,獻給我兩重世界的家園》……以及,這一首內(nèi)涵深邃的《致尤莉亞·庫羅奇金娜》,表示一個詩歌晚輩應(yīng)有的敬意。在中國的詩壇,進入晚年而寫出了詩藝嫻熟作品的詩人,實在不多,沈澤宜的后期詩歌,大量象征手法的運用,雖然致使一部分詩歌存在費解的情況,卻也使得他對早年泛濫的浪漫主義傾向有了糾正。沈澤宜晚年作為一名詩人的悲壯在于,“當他詩藝成熟,卻并不在詩史的最前沿?!保ㄒ娭x冕、孫紹振的序言)上世紀五十年代,詩人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的場面再也不可能出現(xiàn)了,最終,一個詩歌的時代遠去,所以,做一名背負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面對著強大而陡峭的山體,哪怕他一再地使勁,其悲劇,幾乎是注定的。
但是,正如圣人之道不會喪亡一樣,詩歌之道亦是如此,尤其當詩歌存載著道義的責任的時候。
多年以前,我讀《論語》,還記得孔子門人記錄的這樣一個場景: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盵17]
這里的“鐸”,是金屬制作的大鈴子,鈴子里面是可以搖動的鈴舌,那是用木料制作的,孔子十一代孫孔安國注曰:“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也?!边@個儀封人,有明一代哲學家李贄認為“是仲尼第一個知己,亦是老天一個知己”。儀封人的意思很明顯:天下不能永遠無道,既然無道已久,上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換言之,在今日的世界,精神生活的嚴重缺席,夫子既然不在場,而詩人,乃是雪萊所謂的“立法者”,那么,天將以詩人為木鐸,這是詩人的自信!
“天將以詩人為木鐸”,這是沈澤宜以詩人之心變通《論語》的一個句子,寫入了他的《夢洲詩論》的“自序”中,我猜,沈先生的意思是,當今世界,需得詩人以詩歌之大愛、自由、正義來教化天下。也惟其如此,沈澤宜的詩歌,由《是時候了》發(fā)端,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始終懷揣著這個小小的載道的木鐸,專注地發(fā)出一個理想主義者心靈遭受了磨損的呼痛之聲。
木鐸雖小,其聲清遠,但再喧囂的市聲,亦無可替代。
注釋:
[1]《沈澤宜詩選》謝冕、孫紹振序《在歷史和詩神的祭壇上》。
[2] 詩歌的基本功能是開辟道路,撫慰心靈,完善和提升人性的說法,見沈澤宜《關(guān)于詩的功能,詩歌現(xiàn)狀,詩與崇高》 一文,載《詩刊》2004年第3期。
[3][4]見《詩的真實世界》,沈澤宜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5]轉(zhuǎn)引自《詩的真實世界》,第65頁。
[6][7]見《意象派詩選》,英·彼得·瓊斯 編,裘小龍 譯,漓江出版社1987年4月第3次印刷,第152頁。
[8]見《西塞娜十四行·后記》,沈澤宜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1月。
[9]見屠岸《“呼痛”的詩的記錄——序沈澤宜<西塞娜十四行>》一文。
[10]安妮·法迪曼《書趣——一個普通讀者的自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9頁。
[11]見《夢洲詩論集·后記》,沈澤宜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2]見《苦難的慈航——沈澤宜論》一文,收入《浙江先鋒詩人14家》,沈健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13] 見約瑟夫·布羅茨基《娜杰日達·曼德爾施塔姆》一文,《一個戰(zhàn)時的審美主義者——<紐約書評>論文選1963/93》,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1月。
[14]伊甸文章《為光明和澄澈發(fā)言——讀沈澤宜詩歌<傾訴:獻給我兩重世界的家園>》原載《名作欣賞》,2005年第3期。
[15]見沈澤宜《純詩的誘惑和詩人的自私》一文,首發(fā)于《詩歌報》,1988年4月13日。收入1998年12月出版的《夢洲詩論》一書。
[16]《信念、希望與詩歌——論奧西普·曼德爾斯塔姆》一文,全文見《希尼詩文集》,作家出版社,2001年1月,此處譯文有較大出入。
[17]見《論語》卷二之“八佾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