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又在三月開
又是一年三月三,佛來山的梨花節(jié)已經(jīng)是初成氣候了。
說是家鄉(xiāng),還是極少回去的。倒不是對老家少了情感,套用一句歌詞:“為了生活,人們四處飄泊”?!@些年雖未立業(yè)但已成了家。雖說僅隔二十多華里的路,竟也多半是春節(jié)才帶著妻兒匆匆忙忙地回佛來山一趟,匆匆忙忙地去祖母、父親的墳頭掛幾張紙錢、焚一炷素香,去盡作為后人需要傳承的責(zé)任和義務(wù)?!踔廖疫€不能保證,倘若有一天我那年邁的寡母不在人世的時候,我還能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年年都回老家去。這種無奈,其實何嘗是我才有,在我所熟悉的人中又有幾個能每年都如愿而回近在咫尺的老家呢?!
但那年我卻又回去了,而且不是在春節(jié)。那是舉辦首屆佛來山梨花節(jié)之前的一年,受當?shù)剜l(xiāng)干部之邀,更主要是緣于那無法割舍的家鄉(xiāng)情,我約請了本地文藝界的幾位人士到佛來山采風(fēng),更主要是想探討一下當?shù)乇姸嗟睦侠鏄涞睦脙r值。那時淯江河上的橋已建成,沿山盤旋的公路正在修,盡管已現(xiàn)雛形,但尚不能通車——其實即使是能通車,我們一行人恐怕也還是要刻意尋山路爬上山去的。那天天氣出奇的好,當然三月的天氣一向是風(fēng)和日麗、極容易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欲望的。一過河,我們就沿著那窄窄的單田坎往山腳走。到了山腳,終于尋得幾棵老梨樹,卻發(fā)現(xiàn)樹上已無花朵,枝條上掛著的是星星點點嫩綠的芽。我們都認為,或許是由于海拔較低,這些梨樹的花期較之山上要早,梨花已謝了吧。在這之前的兩三天,我們一行中有兩位已經(jīng)到佛來山看過梨花了,他們說當時花開得正是時候,陪同我們的女鄉(xiāng)長也講,說不定這兩天正是盛花期呢。這倒多少消除了一些我們心中隱約的擔(dān)憂——倘若看不到梨花的盛景,我們又去看啥呢?山路越走越難走,一行人仍起勁地走,全有赴宴的興致。老梨樹是越來越多了,在那些茅舍瓦屋的門前房后,有的三五棵十數(shù)棵成群,有的卻孑然獨立。卻幾乎全都不再有花,即便偶爾有一兩棵有那么三兩枝上仍有點點雪樣的白,也總讓人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平常朋友聚會時為遲到者夾在一旁預(yù)留的幾筷子主菜;古梨樹下,是厚厚的已變得淡黃的干梨花瓣;有些地方,新栽種的黃花梨樹的小枝條還開著花。這還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一臺盛大晚會即將落幕時在前臺鞠躬致謝的主角?!堑?,我們終沒趕上佛來山那花的盛宴,我們看到的已是盛宴之后的杯盞狼籍和那盛大晚會中悄然轉(zhuǎn)身漸行漸遠的背影。
離開老家的時候年紀尚小,加之以后又寡于親近。認識的和被認識的人都已不多了,那天在山道上還遇到一個強悍的漢子,一問竟是小學(xué)時一個班的同學(xué),看到跟隨在同學(xué)身后他已有十余歲的兒子,嗟噓不已。中午去吃飯的那家農(nóng)戶也不認識,女鄉(xiāng)長在介紹我們時便刻意突出了我這個家鄉(xiāng)人的身份,于是便說起原來住在哪個村哪個社,便說起自己的父母姓甚名誰,才知男主人又曾是我父親的學(xué)生。這一來,少不了就會多敬幾杯酒,少不了就樂意多接受幾杯酒。酒是裝在土罐里的,一種肚大嘴小少說也能裝一二十斤酒的罐子??腿藝蓝?,主人便抱起那土罐,將罐口很輕巧地往桌上那碩大的土碗里一傾?!皣W”地一聲,土碗中黃澄澄的酒便滿滿當當。好在客人中不乏懂酒和海量之人,看酒色嗅酒香便知道那是好酒,也就不懼怕那同樣碩大的酒杯了。——那當然是好酒。叫“梨花白”,酒是當?shù)靥禺a(chǎn)的高粱原度酒。泡酒也有講究,適量的冰糖、紅棗、枸杞是少不了的。干凈的干梨花瓣更是少不了的,大概還有何首烏之類的吧!裝在土罐里密封好,罐是一定要放在陰冷的地角的,個別苛刻的人甚至還要將罐埋在土里。短則一年半載,長則三五年、十幾年,這酒拿出來招待的客,那客人在主人眼里還真得有點分量呢。
鄉(xiāng)親們對一天天延伸上山來的公路是歡迎的,從他們與鄉(xiāng)干部的和睦關(guān)系中也能看出對干部們的感激。但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又很迷惘,“公路修通了,山上就能熱鬧起來嗎?”——他們了無信心,甚至顧慮重重。我們也有些著急,便四處尋覓,尋虬枝盤結(jié)的老梨樹,尋清幽的去處和特色彰顯的景致,絞盡腦汁地給一些樹和一些景物取一些自認為妥帖的名。我們還向女鄉(xiāng)長和鄉(xiāng)親們建議,可否辦點什么節(jié)造些勢來帶動一下佛來山的發(fā)展,甚至還湊了幾句宣傳詞:“春賞如雪之花,夏嘗似蜜之果,秋瞻古樹老寺,冬觀玉樹瓊枝?!?/p>
今年的梨花節(jié)已是佛來山舉辦的第三屆了。人員眾多的程度,完全可以和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電影或是馬戲下鄉(xiāng)時人們的那種蜂擁而至相比,不同的是男女老少的衣著光鮮了,神情更悠閑了。三四公里的路,竟然已不能任由車輛自由通行,縣、鄉(xiāng)一直都把這梨花節(jié)作為大事來辦,派出一干的警察來維持秩序 。公務(wù)車當然是可以通行的,除此之外就只準許特調(diào)的幾輛公共汽車運行了。許多人就往車上擠。也不管車費貴與不貴了。這倒樂壞了車老板,當然擠上車了的人也高興。更多車沒能裝上的人也就只能沿著公路往山上走,既不著急,也不憋氣,三三兩兩的,散步一樣。
梨花節(jié)的主會場就在當年我們吃晚飯的那個叫“石燕子”的地方。那幾間屋子還在。只是曾經(jīng)開滿油菜花的旱田已用沙石填做了會場。阡陌已失,那幾株老梨樹下是紅磚和水泥板壘起的高高的表演臺,表演臺的裝飾和會場周圍的廣告標語很有些現(xiàn)代味道,這倒也讓那老梨樹和農(nóng)舍越顯古氣。當?shù)氐泥l(xiāng)親大概已習(xí)慣了這種熱鬧,或許現(xiàn)在他們甚至還用自己的努力和熱情期盼著這一年一度的熱鬧。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jīng)熟練地支起竹柵板擺起小攤,甘蔗、爆米花、瓜子,應(yīng)有盡有。當然還有“梨花白”,只不過是用舊曲酒瓶裝著,大肚土罐放在了攤板下。竹桌上是粗糙的蓋碗茶的茶碗,竹椅散亂地在四周圍著。更多的當?shù)厝耸呛蜕仙絹淼娜似饎诺匾粫和_上看,一會兒又在看那些攤子和車子。臺上的表演雅俗都有,流行歌曲、現(xiàn)代舞,有時又在舞獅子、唱“車車燈”,今年竟還有春節(jié)的“說春”和農(nóng)村結(jié)婚時的“背瓢兜”表演,看得人都好像恍恍惚惚的,引得連擺攤的人都有些心不在焉。
還是有人沒有去看鬧熱。附近的農(nóng)戶——那些“農(nóng)家樂”的主人們,他們按捺住性子,在給梨花節(jié)的客人們準備著簡樸卻又富有特色的餐飯。而最終我們也沒能在曾經(jīng)去吃過晚飯的小劉家吃飯,在他家吃飯的客人相當多,只是沒有瞧見小劉兩口子,也沒有打聽他們在干啥——小劉他們恐怕是不知道的,當年為他們的發(fā)家致富而想方設(shè)法、打主設(shè)意的那個年輕的詩人已經(jīng)去世。這個詩人當年在這“石燕子”乘著酒興,還一定要認小劉妻子那尚在腹中的孩子為外甥的。算起來,他們的孩子也該三歲了,倘若那個詩人義舅在世的話,這孩子也早該會喊他了。
而梨花在三月總是要開的。來年,佛來山的梨花還會開。
梨花謝后
只十來天,梨花便謝了。
這是三月,——一個人與自然最為親近的時節(jié)。佛來山的梨花開了,又謝了,短暫得令許多專往賞花的人唏噓感嘆不已。
對于佛來山的梨,我是熟悉的,那里最集中的產(chǎn)梨區(qū)就屬家鄉(xiāng)那個叫“開佛”的小鄉(xiāng)鎮(zhèn)。大概因為生于斯、長于斯,反倒沒特別覺得佛來山的梨樹開花時才最美。近些年緣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回歸自然已是必然,踏青賞花就成為一種時尚,許多地方便辦起“梨花節(jié)”。也曾到過一些地方,看到那些樹齡不超過十年的新梨,低矮羸弱的枝椏上躲藏著星星點點的白黃小花,常常心存固執(zhí)的偏見——還是覺得家鄉(xiāng)的梨花美。
“落落漠漠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云”。家鄉(xiāng)的梨花,我有深刻的印象。年年三月,只需在望得見山的遠處,不管是青天緲緲,還是春雨綿綿,都可看到一簇簇、一團團雪樣的白在山腰靜靜繚繞,風(fēng)吹不湮、雨浸不淡——那便是開得正旺的梨花。佛來山的梨樹多是老樹,百歲古梨并不少見,據(jù)說甚至還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品種繁多,卻并不影響開花的一致,一樣的虬枝盤結(jié),一樣的花朵雪白;有梅的芬芳,卻又有比梅更多一些古樸滄桑,真正是“老樹著花無丑枝”。家鄉(xiāng)少雪,直到當年讀課本上岑參以花喻雪的“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時,這才知道那未曾見過的雪其實就宛若這年年開放的梨花。可惜那時的人們沒有賞花的心情,農(nóng)人固然十分看重梨花,但他們是由花而想到一年的收成。這個時候最繁忙的當是蜜蜂,它們總忙忙碌碌地往返于花叢和農(nóng)家屋檐下那一只只蜂桶之間,采蜜授粉,釀造梨樣的甜,釀造著佛來山人年復(fù)一年的生活。
梨花開始凋謝。遍野漫山,紛紛揚揚飄灑,“夜來過嶺忽聞雨,今日滿溪俱是花”。此時的村野院落,古池老井,隨處總可見一地酥軟的鵝黃。川人喜酒,佛來山人更是如此,酒自然是本地的高梁釀成,卻裝在大肚陶罐里,加了細心挑揀的干梨花,用黃泥封了保存,不到三五年是不啟封的——這種酒謂之“梨花白”,恐怕是這里的獨創(chuàng),佛來山人很親近它。佛來山農(nóng)家的房前屋后多有古梨樹,勞作一日,傍晚一家老小圍坐院壩的梨樹下吃晚飯并不是奢侈。一兩個時鮮蔬菜,最好還有隔年的“風(fēng)蘿卜”煮老臘肉,“梨花白”是少不了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呼妻喚兒,大碗喝酒,佛來山人活得自在。
梨花謝后,終于到佛來山,那已是下午。在一個地名叫“石燕子”的臺地,我們看見一棵棵合抱的古梨樹,靜立于阡陌之中,花已落盡,老枝上掙出簇簇小而圓的新葉,閃亮成嫩綠的鏡片,在春日紅暖的陽光下招搖。一幢半幢的青瓦房在梨林深處若隱若現(xiàn),有荷鋤的男女在遠處友善地招手,粗獷的吆喝中透出一股濃濃的古韻;割草的小孩子倒有些羞澀,只遠遠地尾隨,張望。古梨樹下,還有菜花開著,灰的白的土狗,在其中撲騰、雀躍,遍地干燥的花朵——梨花,還有菜花。是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吧!水田很少,偶有一塊兩塊在菜花與菜花之間,也是窄窄彎彎的,像是刻意的修飾。依偎一棵古梨樹,看遠處的菜子花黃,看山下依稀可辨的路、河,還有翠色的秧田,感覺是依偎在先人的臂彎和胸懷。竟心生出一種莫名的感傷——古梨樹歷經(jīng)的,該有多少世事的滄桑。
炊煙裊裊,我們隨便走進一戶人家。主人姓劉,小伙子從部隊退伍后又外出打工,剛返家結(jié)婚。新娘子也是打工妹,嬌羞卻不失大方。小倆口忙不迭的端茶敬煙,熱情誠懇,不亢不卑。大紅對聯(lián),端貼在大門,滿屋的喜氣。話題當然是從梨花開始,爾后就談到梨,談到這里的古梨樹。小伙子的話就多了起來,臉上就有了自豪的神色。隨手指著院壩邊一棵梨樹,他有些得意:“據(jù)說我爺爺?shù)臓敔斝r候就在這棵大樹上爬上爬下呢,叫它‘百歲樹祖’不為過吧?!”又帶我們?nèi)タ次莺?,那是緊靠山崖的一塊闊地,幾十棵古梨樹枝蔓相連,遮天蔽日,樹下形狀各異的大石被厚厚的地衣包裹,鳶尾花開得正是時候。大石上,草叢間還看得見已落下的梨花。四野靜得好像還聽得見有花落的聲音,令我們這些剛從喧囂中走來的人恍若隔世。小伙子介紹說像這樣的古梨園在佛來山還比較多,這樣的古梨樹他家就有好幾十棵,估計這一帶上百年的梨樹有幾千棵呢。同行的一位老作家居然已語不成句,連連顫聲道:“可貴呀,可貴!不容易啊!這每一棵樹,每一根枝,都是詩,都是畫啊?!币辉賴谡堃煤帽Wo。
晚飯就在那棵“百歲樹祖”下吃的,石磨豆花,土雞燉粉條,還有就是“梨花白”。酒,已遠遠不止三巡,話題卻始終沒有離開過梨花和梨。談到古梨樹,主人的話語顯得有些遺憾:“外面的人們只覺得梨開花時才好看,那是他們還沒懂我們的古梨樹呢。其實呀,它們一年四季都有看頭”。他激動地指著夜幕之中:“你們現(xiàn)在瞧瞧,它們好不好看?!”暮色下的古梨樹,已成一個個的影,穆然無聲,似乎也在詢問或是訴說著什么。我們沉默不語,甚至有些羞愧難當。新娘子在一旁插話說:“要是掛了果,那才好看呢。等到我們的‘佛梨’成熟了,你們再來賞梨嘛?!闭劦轿磥?,主人十分自信,說已不打算出去打工了,要在家鄉(xiāng)保護古梨樹,開發(fā)新果品,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讓人們更了解佛來山的古梨樹,更了解佛來山和開佛。
夜色深深。在古梨樹林里,我們探索著一路前行。已過山坳,看見遠處有人仍擎著亮光佇立。風(fēng)起處,衣襟綽綽,古梨樹“嘩嘩”作響。
責(zé)任編輯 聶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