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廣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南方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劇種。由于它產(chǎn)生于廣東,所以稱被為粵劇。最初興起于廣州、佛山一帶,現(xiàn)主要流行于廣東、廣西、臺灣和香港澳門等地。由于海外的華人有許多是廣東人的后裔,所以在海外的華僑聚居的地區(qū)也常有粵劇演出?;泟∫猿鹱印⒍蔀橹?,又保留昆山腔、戈陽腔、廣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樂曲和時調,唱念均用廣州方言,因此又稱“廣東梆簧”、“廣東大戲”、“廣府戲”。
明末清初,弋陽腔、昆山腔、梆子、徽調、漢調等,傳入廣東,廣東本地戲班演出的聲腔受這些外來聲腔的影響很大,所唱聲腔是一唱眾和,被稱為“廣腔”, 從現(xiàn)在粵劇的音樂中還可以看出弋陽腔和昆腔的痕跡。清代道光年間,廣州的戲班分為本地班和外江班。外江班大都演徽班戲,而本地班大都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動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間外省戲班來粵者甚眾、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了豐富的養(yǎng)份,藝術日臻成熟,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嘉慶、道光年間,高腔、昆山腔逐漸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響日益擴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簧)作為基本唱調。同時也保留了部分昆山腔、弋陽腔、廣腔,并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 此時的本地班已經(jīng)與外江班“判然迥殊”,進而逐漸形成粵劇。
清咸豐四年(1854),粵劇藝人 李文茂,率領梨園子弟與天地會陳開所部一同響應太平天國起義,自封為王,清政府因此下令禁演本地班戲。禁令一下,本地班沉寂了15年之久。在此期間,粵劇的藝人只能搭班加入漢劇和徽劇的戲班,或者掛著京劇等別的劇種的名進行演出。這樣,粵劇中的梆子腔和簧腔開始合流。后來,粵劇中二簧的成分甚至超過了梆子。清咸豐十一年(1861)禁令稍弛,本地班再度興起。同治年間(1862-1874),粵劇藝人又公開組班演出,其班社曾到過河南、浙江、廣西、云南、湖南、安徽以及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粵劇恢復演出后,在劇目內(nèi)容和表演藝術上,都發(fā)生了較大變化。辛亥革命期間,粵劇藝人受春柳社新戲(文明戲,即早期話劇)的影響,組織“志士班”宣傳革命民主思想。在這種新思想的浪潮下,粵劇開始改良,其內(nèi)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1920年左右,粵劇從語言上徹底地本地化,從“戲棚官話”改為用粵語,演唱方法也改為本嗓,放棄了梆子腔用假嗓的唱法。梆子和二簧都唱低八度,使梆子和皮簧在風格和唱法上統(tǒng)一起來。
1920年前后,隨廣州、香港、澳門等地資本主義商業(yè)的日益發(fā)達,有些粵劇班社也以廣州及香港、澳門等大城市為活動據(jù)點,習慣上稱之為“省港班”?!笆「郯唷痹趶V州、香港、澳門等大都市的大劇場里演出,大量吸收文明戲、話劇和電影的手法,從音樂唱腔、角色行當、表演程式、舞臺布置到演出劇目都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它的基本聲腔以梆子二簧為主,但是也保留有其他的民間說唱曲調,引進了流行歌曲和爵士音樂。伴奏樂器還使用了小提琴、薩克斯、電吉它、爵士鼓等西洋樂器。表演程式大為簡化。角色行當由原來的十大行當,變?yōu)椤傲啤保次奈渖?、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劇目的編排要照顧到六大臺柱的戲分。劇目上大量地編演新戲,傳統(tǒng)戲很少上演。新戲大量改編自電影、外國小說、通俗話本、話劇,還有一些杜撰的劇目。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粵劇發(fā)生重大變化的年代,也是被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文武生薛覺先和丑生馬師曾對粵劇的革新都頗有貢獻。薛覺先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小生為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馬師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tài),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廣、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他們和小生白駒榮、小武桂名揚被稱為粵劇“四大家”或“五大流派”(加上演丑的廖俠懷)。實行男女合班后,上海妹創(chuàng)造了粵劇女腳特有的抒情唱法,后以紅線女影響最大。同時,廣州的羅品超、文覺非、陳笑風和香港的新馬師曾、何非凡、林家聲等也都各有擅長,頗有影響。
新中國建立后,大力扶植粵劇的傳統(tǒng)風貌,在革新的同時,也繼承了粵劇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初期,勝利越劇團在廣州首演解放區(qū)改編的粵劇《九件衣》,被評論界譽為“粵劇革命的第一聲號炮”。從廣州解放至1952年,在廣州劇場上演的舉目多達一千七百余個?;泟〗绶e極挖掘、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在藝術上進行了全面革新,在反映當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氣息等方面都有改進,不僅演出了很多優(yōu)秀劇目,而且培養(yǎng)了一批新人。1958年,成立廣東粵劇院。到1982年,廣東省已有粵劇團七十余個。
三十多年來,思想和藝術質量較高、比較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劇目有《平貴別窯》、《羅成寫書》等。移植改編的劇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較好的有《柳毅傳書》、《寶蓮燈》。新編的歷史題材和現(xiàn)代題材劇目中,已經(jīng)攝制成影片、影響較大的,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編輯: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