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
兔爺是北京老傳統(tǒng)玩具,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這樣描寫:“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diào)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p>
而它最早出現(xiàn)在明末,用來祭月的,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泵鳌侗本q華記》載:“市中以黃土博成,日兔兒爺,著花袍,高有二三尺者?!?/p>
免爺形象來源于月中的玉兔卻又不同,有這么一個傳說:
當(dāng)時北京流行瘟疫,玉兔下來治病,可是因為一身白,誰都不讓進,她只好去廟里借神像的盔甲打扮成男子去挨家挨戶治病,為了趕時間,她換成了好多種動物,獅子老虎什么的,當(dāng)最后人們看到她返回月宮,才恍然大悟,為了感謝玉兔,就在每年中秋以兔爺像來祭祀。
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時令類》中說:“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yǎng)之,禁中亦然?!?/p>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風(fēng)俗,小孩子經(jīng)常在旁邊模仿母親祭祀的樣子,兔爺就慢慢交給小孩子祭祀了,再后來就演變成兒童玩具,并產(chǎn)生了好多能活動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風(fēng)志》就曾記載記載:“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線。下扯其線,則唇亂搗?!?/p>
在北京還有一種俗稱“叭噠嘴”的肘關(guān)節(jié)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
在清朝年間,上至北京東安市場的高級貨店,下至各大廟會集市及繁華地區(qū)街攤都會有擺賣的“兔爺兒”。那時的兔爺兒。多是用泥模子扣出來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頭頂上那對長耳朵和畫上的三瓣兒嘴巴露出兔子模樣外,“兔爺兒”的身體、臉形、姿態(tài)都是人的樣子。除源于清光緒年的一種金甲紅袍、端坐于蓮花塘上的正統(tǒng)型兔兒爺外,常見的兔爺兒大致分為戲曲角色型和生活型兩類。前者臉譜穿戴、身段神氣。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趨社會時尚,如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盹、賣茶湯的……社會群相應(yīng)有盡有。
現(xiàn)如今,兔爺兒已成了稀罕物。在廠甸、后海、以及少數(shù)商場的工藝店里還能偶見。東岳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保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爺兒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