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里,我們再一次迎來了“五四”青年節(jié)。1919年5月4日,這個既代表著狂飆般社會運動的符號,又具有沸騰的思想文化內涵的日子,至今已經過去了91年。光陰荏苒,當那段激蕩人心的歷史逐漸被人淡忘,當青年人不斷被消費主義商業(yè)浪潮侵蝕,一些知識界前輩發(fā)出了“有青年,無五四”的擔憂。
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有過在集體組織中度過青年節(jié)的經歷,如五四紀念大會、杰出青年表彰大會、入團儀式、成人儀式等,但大都形式大于內容,宣傳多于內涵。最近,一項對北京、上海、山西等地11所大學進行的隨機問卷調查顯示,盡管有80%的受訪大學生在小學或初中階段就知道了五四運動,但主動去了解五四的學生不到兩成。當被問到五四精神實質時,絕大多數人只選擇了“民主”和“科學”,而“愛國”、“進步”和“個性解放”卻被忽視了。
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人如何走近“五四”那段歷史?如何以嶄新的方式傳承這段集體記憶?今年的五四青年節(jié),讓我們共同關注,一起感受它帶給我們的驚喜和變化。
請根據以上材料內容,自選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通過上述材料,我們可以提煉出“節(jié)日”、“感動”、“震撼”、“愛國”、“變化”、“走近五四”、“精神缺失”、“形式與內涵”、“歷史與傳承”等話題,其中走近五四,感受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傳承五四“愛國”、 “進步”和“個性解放”等精神,與2009年廣西省桂林市中考作文題“感受節(jié)日”有相契合之處。下面我就以2009年廣西省桂林市中考作文為例,來與大家一起探討。
題目:感受節(jié)日
提示:題目中的“節(jié)日”包括國家法定節(jié)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國外的、本地的、本民族的、本校的節(jié)日。
要求:①自選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主題(觀點)明確,有真情實感,盡可能展示自己的個性或獨特的感受和見解;③正文中如需出現人名、地名、校名,請用XX或虛擬名稱替代。
這是一篇命題作文,在寫作前審題是關鍵,而審題的關鍵又在于抓準題眼。本題的題眼是“感受”。何為“感受”?體驗節(jié)日的文化氣氛,領略節(jié)日的獨特魅力,見證民族節(jié)日的歷史變遷,親身經歷和感知節(jié)日文化的繁榮,以及在節(jié)日觸摸人們的內心世界,描寫節(jié)日里發(fā)生的種種感人故事等,都屬“感受”的范疇。只要抓住了題眼,那文章的中心主題就找準了,也就不會發(fā)生偏題、跑題的現象了。
一、形式多樣,方法靈活
題目對文體要求十分寬松,詩歌除外,文體自選,這為我們寫作時盡情發(fā)揮提供了便利,可以采用自己最熟悉、最擅長的形式,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梢詫懗捎洈⑽?,記敘自己在過某個節(jié)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內心獨特的感受;可以寫成散文,以某個節(jié)日為例,追溯曾經的歷史,感受其蘊涵的民族精神和內在實質;可以借助想像,回到過去,與現在節(jié)日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感受其偉大的人格和魅力;可以寫成議論文,就現實所存在的現象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下面例文中,小作者對“節(jié)日”雖然融入了我們的物質生活,卻并沒有融入我們的精神生活的現實表達憂思,針砭時弊,同時對未來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另外還可以對現在人們重視國外節(jié)日、忽視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表明自己的立場等等。
二、雕琢語言,形成風格
在創(chuàng)作理論上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名言,就是“風格即人”。不同的人其寫作的語言風格也是不同的,有的語言精練深邃,有的語言清新雋永,有的語言委婉明麗,有的語言質樸平實……這與每個人的性格習慣、感情態(tài)度、平時所讀書的內容以及寫作時對語言的雕琢等方面有關,而考場作文就是需要有成熟的語言風格,讓閱卷老師讀來順暢自如,贊不絕口,才能取得高分。因此,平時訓練時,必須注意雕琢自己的語言,增強表達能力。
感受節(jié)日(議論文)
廣西桂林考生
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發(fā)展的當今社會,節(jié)日已經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密切”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豐富著我們的社會文化。
現在我們天天都在過節(jié)日,剛剛過完了元旦,春節(jié)匆匆而至,不久,清明又如約來到;清明還余緒未斷,“五一”、“五四”聯袂而來,緊接著端午又迫不及待而來……可是,這還不能算是節(jié)日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因為它“融入”得還不夠完美,它只是融入了我們的物質生活,還沒有融入我們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而要真正地使節(jié)日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恐怕還要走一段更長的路!我們牢牢地記得在元旦晚會上與親友們狂歡,吃團圓飯,卻不曾想過花上幾分鐘心平氣和地解讀“元旦”的內涵;我們可能會記得在清明那天一定得跟父母長輩登山上墳,給故去的親人友人寄托思念之情,卻不肯記得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擺上一束花;我們記得在五月初五那天萬萬不能耽誤吃粽子,看龍舟競賽,卻往往忽略了兩千多年前屈原是怎樣的肝腸寸斷……所有的這一切都在以無聲的方式提問我們:要何時才能真正懂得去感受節(jié)日?
什么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是節(jié)日!什么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節(jié)日!什么是一個社會高度文明經濟高度發(fā)達的見證?還是節(jié)日!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國家的興衰榮辱,文明的傳承變遷,可全都寫在節(jié)日里,毫不夸大地說,如何過好一個節(jié)日也是該民族文明程度的真實寫照。它需要我們記得,但它更需要我們去用心感受!改用歐陽修的一句話來說“節(jié)日之樂,感受在物質上而領會在文化層面上”。每一個節(jié)日都是一種文化的符號,而每過一次節(jié)日都是在傳遞一回文明。它不止于大操大辦,大吃大喝,然后一哄而散,而在于通過過節(jié)讓我們從中接受洗禮,進而弘揚中華文明和精神。精神,就是我們每一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魂。我們不能那樣膚淺地過完了就罷,而應該深刻一點去理解它到底傳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然后思考它,感悟它,甚至“批判”它!
現在,有的節(jié)日過得有點扭曲了,它成了達人貴婦們揮霍的日子;它成了心懷不軌的人們勾搭的日子;它成了妄想發(fā)達的人們走捷徑的便捷之門……我們的節(jié)日有些沉淪了……
不過我相信,一個真正屬于我們民族的人,他早晚會懂得如何在節(jié)日里去收獲些真的感受!
1.思路清晰,論證嚴密
文章開始時強調節(jié)日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接著表達了自己對節(jié)日的獨特看法,“它‘融入’得還不夠完美,它只是融入了我們的物質生活,還沒有融入我們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并且舉例來說明,然后進行深入分析,揭示問題根源,最后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對某些不良風氣的譴責與批判,同時表達了弘揚民族精神的良好愿望。思路有條不紊,層層深入,論證過程嚴密。
2.語言流暢,氣勢不凡
小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充分說理論證,采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如第二段對人們在過元旦、清明、端午節(jié)時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通過排比、對比的運用,強烈地表達了對人們不能真正感受節(jié)日內涵的憤慨之情;第三段開頭運用排比句式,表達了對節(jié)日所代表的豐富內涵的贊美和頌揚;第四段運用排比,深刻地揭示了現在的“節(jié)日”扭曲了、變味了、沉淪了的原因,具有警醒作用。在一個又一個的排比中,我們感受到小作者的憂患意識,這對一名初中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語言自然流暢,感人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