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長河,注入潺潺不盡的源頭活水,構成別具風味的節(jié)日詩篇。
被列寧稱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的王安石,他的《元日》詩,描繪了春節(jié)除舊更新的氣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衤暵?,辭舊迎新,老少歡聚,暖酒融融。旭日東升,霞光萬道,千門萬戶,換下舊符。全詩境界開闊,而又入細入微,字里行間,含蓄表達了改革創(chuàng)新的思想,洋溢著堅定信心和豪邁氣概??梢哉f,既是一首節(jié)日即景詩,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詩。
元日之后的第一個熱鬧節(jié)日當屬“元夕”,即元宵節(jié)。金元詩人元好問的《京都元夕》,寫元夕日他獨自一人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任國史院編修官時的情懷:“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夜幕降臨,燈光輝煌,天真活潑的兒童們,三五成群,穿街繞巷,盡情玩耍,或競比,或觀賞,或逗趣,或追逐,或歡呼,或雀躍,好不熱鬧!而詩人也忘卻身份,和游人們一道聯(lián)歡行樂了。游人們的喜悅,孩子們的歡愉,勾起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他雖然也是笑容滿面,內心卻是凄苦弧寂的,此所謂“以樂寫哀”也。
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之分,古時備加重視。晚唐詩人王駕的《社日》寫得生動活潑、不落俗套:“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冰Z湖山,雖確有其山(今江西鉛山縣境內),但此為泛指之山,更有鵝鴨成群,嬉戲水中,山明水秀,相映如畫的意境。稻花飄香,高粱吐穗,好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村民們不在家中,然而家門并未上鎖,只是半掩而已,足見山村夜不閉戶的純樸民風。社祭尾聲,天色向晚,家家戶戶都攙扶著醉醺醺的當家人回去了?!白砣恕敝?,想必不僅僅是因為酒吧,更有著豐收的希望、家庭的和睦、生活的溫馨!
“端午”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但唐代詩人殷堯藩的《同州端午》卻格調深沉:“鶴發(fā)垂肩展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兒童見說深驚訝,欲問何方是故鄉(xiāng)。”詩人擷取端陽節(jié)在客居之地的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與兒童閑話的細節(jié),抒發(fā)心頭強烈的鄉(xiāng)思之愁。少小離家,老大不回,已有三十五年,而今白發(fā)披掛肩頭都這么長了!孩子聽說同州并非祖籍所在,煞是吃驚,急忙探問哪里才是故鄉(xiāng)。是啊,天真幼稚的孩童生在他鄉(xiāng)、長在異地,他們哪里知道父輩心中的秘密呢?而一旦明曉,一股由衷的情感如奔瀉的潮水不可抑制。詩人用兒童的心理來襯托自己的情懷,三十五年過去了,何時才能再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xiāng)啊!
“除夕”是年尾歲末,理應合家團圓。但宋代詩人方翥因進京應召,只得放棄與家人的歡聚,連日奔波,真是“忠孝難兩全”。請讀《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隔屋青燈一點明,臥聽檐雨落三更。無因作得還鄉(xiāng)夢,門外兒童爆竹聲?!痹娙搜劭醇壹覉F圓,自己卻孤身一人旅宿他鄉(xiāng),當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按風俗,除夕要徹夜燈火、通宵不眠,以示守歲,但詩人也許是旅途勞累,也許是考慮到明日還得趕路,他早早熄燈就寢了,只有隔壁客房里依然亮著燈,門外的雨,則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那雨不是落在地上,分明滴在詩人心頭!或是心系家小、思念不已吧,或是環(huán)境觸發(fā)、影響情緒吧,詩人竟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居然還做了一個好夢,夢見自己回到鄉(xiāng)里,合家團聚,歡度良宵;無奈夢醒之后,只聽到客店門外兒童們燃放的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兒童們哪里理解一個鄉(xiāng)外官宦此時的心境呢!我們說,夢是虛幻的,情是真實的,詩人的滿腔感慨正是寄托在這破滅了的還鄉(xiāng)夢里,其夢越美,其情越切,其夢越甜,其心越苦,從而更增添了這首詩的感人魅力,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有許多,而節(jié)日詩篇更不計其數。以上斑窺,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讀之頌之,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