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學校教育影響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我教育逐漸形成的。而要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學校德育要實現三個轉化:
一、實現從強制性向民主性轉化
1.強化學生自主發(fā)展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意識,我們采用了多種教育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開放性策略。從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著眼,順應社會的發(fā)展趨勢,我們開展的德育活動從學校延伸到社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意識和生存能力。例如:我們組織“追求一個未知數”教育活動,同學們經過精心策劃、多次演繹,從“科學知識”“人文修養(yǎng)”“歷史文化”“未來發(fā)展”等方面開展綜合性活動,每個同學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參加,在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自我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第二,內化性策略。德育的目的是學生把獲得的道德認知內化為自覺行為,最終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例如:開展“環(huán)保小天使”活動,把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與宣傳知識結合起來;開展“我們班信得過專座”活動,把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與學生自覺、自理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開展“小手牽大手”文明交通工程活動,把學生在校接受的良好教育和培養(yǎng)日常良好行為結合起來,延伸到家庭、社會,使學生的道德認識逐步內化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2.還給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
德育強調的是內化,但學生卻常常被當成一個個接受道德教育的容器,在教育生活中被強制要求遵守各種規(guī)定,殊不知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只有還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才能夠使學生更快、更好地自主發(fā)展。記得在開展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活動中,我引導學生開展了“我選我行”活動,我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的規(guī)定化作具體的要求寫出來,張貼在教室宣傳欄里,由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認識,自由選擇,選中簽名并作承諾,以后的日子按約定的要求做,老師和同學也依此進行評價,結果同學們都做得非常好。這就是一種體現人文精神的德育,還給了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悄然而動,潤物無聲。
二、實現從被動性向主動性的轉化
審視以往我們的德育工作,我們更多地把管理者的意志強行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要求學生“非聽不可”,以至學生總是被動接受,口服心不服。因此,要實現德育從被動性向主動性的轉化,學校就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判斷與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學生自覺承擔道德義務與道德責任。
1.尊重學生道德元認知
學生道德元認知,是指每個學生在自己頭腦中對道德問題的最初判斷與選擇。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對道德的元認知有時與教師提出的要求不完全一致,這時教師如果一味強制學生服從,放棄自己的想法,學生就會出現表面行為與內心認識的不一致。例如:老師教育學生“謙虛是一種美德”時,好多學生都認可,可偏有一位學生認為,謙虛是因為自信不夠,因為能力有限,如果在自信滿滿的時候,為什么要謙虛呢?這個孩子不一樣的聲音,就是他自己的道德元認知,是值得老師尊重的。
2.激發(fā)學生自我教育動機
我們認為,只有激發(fā)學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情感,才能使他們主動地接受道德教育,并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為此,針對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我們采用相應的教育藝術,激發(fā)和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動機的形成。第一,“留白”藝術。開展“看到這種現象,你會怎么辦”“給他一點余地,相信他會更好”“你怎樣對待表揚與批評”等活動,我們“留白”給學生自我思考、自我選擇,激勵學生進行自我設計,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第二,“標簽”藝術。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簽,就會成為標簽所標定的那種人?!币虼?,我們采用“標簽”激發(fā)手段來開展德育活動,讓學生進行良好的心理體驗及行為調整。如:培養(yǎng)綜合能力——“今天我當輔導員”活動;文明行為宣傳——“體驗城管隊員生活”活動;開展爭優(yōu)評比——“看看誰是我班的小明星”活動;展示興趣特長——“小小書法家、音樂家……”活動。在教育活動中,學生被“標簽”人物(或要求)所激勵,積極性、自信心都得到了增強,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實現從灌輸性向實踐性轉化
不少人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道德知識,明白了個中道理,德性就能自然形成。其實這是對學校德育的誤解。葉圣陶先生認為:“德育必須通過生活實踐來實現。”課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性的,缺少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所以,我們要改變德育活動中傳統(tǒng)的“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實踐,使德育要求變?yōu)閷W生的自覺性行為。比如我們開展“放大自己的亮點”活動,從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點、特長出發(fā),讓每個學生都尋找自己的亮點,并設計如何“放大”的方法,再走上社會,讓“亮點”為社會服務,為蘇州的發(fā)展服務?;顒又?,同學們爭先恐后“亮”出自己的特長和潛能,熱情高漲地走上社會開展體驗活動,他們在活動中找到了自己的發(fā)展座標,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人生價值,鍛煉了自己適應社會的生存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作者單位:蘇州市滄浪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江蘇蘇州 215007 )
責任編輯謝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