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而在小學階段如何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目前,我國小學公民意識教育在策略和路徑上缺少深刻的認識和思考;現(xiàn)有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的公民意識教育也是零散的、啟蒙性的,與胡錦濤總書記的要求有著很大差距。江蘇近幾年通過公民意識教育活動的課題研究和實踐,對小學公民意識教育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步驟進行了探索。本文依據江蘇公民意識教育活動的實踐案例,闡述小學公民意識教育的一般原則和方法,以期促進小學公民意識教育獲得更廣泛、深入的開展,也希望有更多專家學者重視研究小學公民意識教育問題。
一、小學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小學開展公民意識教育,首先要解決對在小學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必要性的認識問題。目前的現(xiàn)狀是,江蘇、云南、上海、山東、山西等地區(qū)認真、主動、積極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學校,對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足夠充分的認識;而沒有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學校,對公民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是“沒有什么認識”,或者說是處于“零認識”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民身份概念不清。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并依據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義務的自然人。我國憲法規(guī)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我國公民。有人覺得小學生還不是公民,一個人只有年滿18歲才算公民。這是錯誤的。在我國,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公民身份。小學生也是公民,是未成年公民。小學生對自己公民身份的認同,小學生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需要一個過程;缺少必要的、專門的教育,這種身份認同和意識養(yǎng)成是難以自發(fā)完成的。如果對小學生的公民身份都沒有確認和尊重,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就只會流于口號。
第二,公民意識尚未形成。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是以權利義務觀為核心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的集合。一個國家的國民只有具備完整的公民意識,才能成為合格的公民;國民的公民意識是社會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如果一所學校的校長、一個地區(qū)的教育行政官員的公民意識還處于未知狀態(tài),那么在這所學校、這個地區(qū),“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就只會是一句空話。
第三,對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價值認識不到位。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要求,是貫徹和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的必要舉措;是“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的前提和條件。小學生是我國公民的一個特殊群體,小學生也依法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的相應權利;小學生也有相應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認為小學生不能參與民主政治建設,或者把小學生排除在民主政治建設之外,不僅不科學而且十分有害。不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不重視和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教育的嚴重失職。
二、小學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一般原則和方法
公民意識養(yǎng)成和確立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主體性,即公民個體對自己國家主人翁地位的自我認識的不斷提升;二是參與性,即公民個體以高度的責任感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主動積極參與。小學生有自己的身心特點,對小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一定要遵循兒童成長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公民意識教育的基本規(guī)范。在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實踐中,應注意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活動探究—— 以真實、具體問題為對象進行活動探究。小學生的公民意識,需要通過小學生自己的主動參與才能逐步喚醒、激發(fā)和增強,試圖以公民教育讀本之類的閱讀和講學來培養(yǎng)只能是紙上談兵。小學生的公民意識,也絕不是簡單地對公民、公民意識概念的認知、識記和背誦。沒有具體、真實的活動、體驗和探究,學生的公民意識就不可能真正養(yǎng)成和確立。只有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認識、理解和體會與公民意識密切相關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也只有在以強烈的責任感真正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過程中,學生的公民意識才能顯現(xiàn)和提升。江蘇所有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學校,都是以項目活動形式進行的。每一個班級的每一個項目活動都有明確、具體的真實問題,并且都開展了真實的活動、體驗和探究。
第二,學生主體—— 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都以學生為主體。在江蘇小學公民意識教育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收集資料、提出解決的方案都是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小學生雖然年齡尚小,但他們的潛能和水平常常會超出成人的想象?!袄嚶┪鬯笔浅鞘兴究找姂T的一個現(xiàn)象,南京市力學小學四(7)班的學生以此為研究對象,從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政策、國內外相關設施、環(huán)境衛(wèi)生危害等不同層面分析思考,提出相應策略,并在鼓樓區(qū)政府禮堂以模擬聽證會的形式進行展示,產生了廣泛影響。陳艷老師感嘆:“活動伊始,作為班主任,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隨著活動的步步深入,我的疑惑被一個個驚喜取代。經歷著這個過程的他們每天都有變化。” 于睿青同學的家長感慨:“整整一個學期,我目睹了女兒在這項公民教育實踐活動中點點滴滴的付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該項活動對女兒產生的巨大影響。”
第三,課題引領—— 以課題研究方式引領整個項目活動的推進。江蘇省小學公民意識教育活動,從一開始就以“公民教育實踐活動項目研究”為課題(江蘇省教研室第六期重點立項課題),聚集了一批德育骨干教師和資深教學研究人員,對推進公民意識教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及時分析研究,提出應對策略,并不斷反思總結,逐步積累經驗,再有計劃地在全省推廣。在課題引領下,一大批熱心公民意識教育的骨干教師成長起來,一大批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先進學校涌現(xiàn)出來。
三、小學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基本步驟
在江蘇,小學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基本上按以下六個步驟進行。
1.選擇要研究的問題
問題選擇是開展公民意識教育的起點。問題選擇看似簡單,但其實不然。怎么選擇問題和選擇什么問題都有規(guī)范。選擇問題的一般程序是:
第一,教師(經過專門培訓)作說明和動員,用合適的話語向不同年級的學生解釋什么是社區(qū)公共問題(社區(qū)公共問題是一個復雜概念,在小學生所能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上,社區(qū)公共問題通常指社區(qū)中存在的和大多數(shù)人利益相關并有待政府部門加以解決的實際問題),要求學生關注和發(fā)現(xiàn)自己生活的社區(qū)中存在的公共問題。
第二,讓學生在調查、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提出一個自己最關注的社區(qū)公共問題。從教師作說明和動員,到學生提出自己最關注的社區(qū)公共問題,通常以三天至一周為宜。時間太短可能會使調查、思考缺少深度;時間太長又會使學生關注問題的熱情降低。
第三,教師和學生一起,把所有提及的公共問題編號列示(通常由提出問題的學生自己向全班學生陳述為什么關注這一問題,并在教室的黑板上書寫出問題);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歸類、整理,列出全班同學關注的社區(qū)公共問題,以便選定要研究的問題。
2.確定要研究的問題
在列出全班同學關注的社區(qū)公共問題之后,通過投票表決的方式,確定班級要研究的社區(qū)公共問題。
投票表決的方式是:每人2票,可以將2票投給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將2票投給不同的問題。得票最多的問題即被確定為班級共同研究的社區(qū)公共問題。
投票表決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民主”,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在群體中要尊重多數(shù)人的意愿,從而達到訓練、養(yǎng)成民主意識的目的。
在確定要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切忌越俎代庖,不必擔心學生把握不準問題或者擔心學生選擇的問題沒有所謂的“研究價值”。因為,學生成長中必定要經歷的過程是不能超越和替代的。況且,即便學生通過投票確定的問題在研究過程中有太多難處而不能繼續(xù)或者不能深入,但這樣的過程本身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成長中的磨練。
3.調查收集有關資料
調查收集資料需要進行分工,分工也以學生自主選擇為主。
調查收集資料的分工通常先以“對象”為前提,即按圖書館、電視臺、電臺、報刊雜志等媒體,社區(qū)居民的訪談,有關政府專門機關和相關問題專家學者等類別進行分工。調查收集資料需要精心研究訪問對象,設計訪談問題,并且要注意相應的禮儀和程序。
調查收集資料之后,要對資料嘗試按“問題描述”“現(xiàn)有政策”“解決方案”“行動計劃”四個方面進行加工整理。加工整理后的資料要做成相應的“文件夾”和“展示版”。在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的分工也以自愿選擇為主,允許和鼓勵學生在上述四個方面轉換身份和角色。
4.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
在收集相關法律規(guī)定、政府文件及有關背景資料等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研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解決問題的方案,必須是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要以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政策為依托,以尋求政府有關部門的認同、支持為原則,以學生自己的身體力行為支撐。當然,學生受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的限制,有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可能有不完善的方面;由于問題的復雜性,有些解決問題的方案雖然具有可行性,但要促成問題的真正和最終解決,其過程可能會很緩慢或者很困難。而這也正是社會的一種真實,讓學生認識、理解和感悟到解決真實社會問題的復雜和困難并不是一件壞事。
5.舉行模擬聽證展示
模擬聽證展示活動是公民意識教育的精華。
模擬聽證展示由學生和“聽證員”共同完成。聽證員通常是相關問題的政府部門官員和有關問題的專家。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也可以由有關教師扮演。
一次模擬聽證展示通常用40分鐘,分為4個部分,即:問題描述、現(xiàn)有政策、解決方案、行動計劃。每部分用時10分鐘,其中陳述4分鐘,答辯6分鐘。
問題描述——陳述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如何影響著社區(qū)公眾的生活,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會有什么危害等等。
現(xiàn)有政策——列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或政策規(guī)定,說明和分析相關問題未能解決的可能原因。
解決方案——嘗試提出增加或修改相關法律條文規(guī)定或提請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規(guī)定的建議,以促成問題的最終解決。
行動計劃——說明為促使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己做了哪些具體工作,提出了什么具體建議,開展了什么具體的活動。
模擬聽證展示活動雖然是模擬的,但其問題、理念和程序都是真實具體的,因而對學生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6.對活動進行總結反思
一個真實社區(qū)公共問題從提出、確定到舉行模擬聽證,通常要三個月至一學期甚至一學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隨時總結反思,也需要終結性的總結反思。
總結反思既可以是針對各個步驟、環(huán)節(jié)的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也可以是針對學生個體或團隊的??偨Y反思要真實、具體、細致,從而為進一步搞好活動積累經驗。當然,總結反思的過程,也是學生公民意識不斷提升和增強的過程。
加強小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既是時代賦予德育工作者的歷史職責,也是德育工作者應當履行的義務。在小學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是一個新課題,有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發(fā)現(xiàn)、認識和解決。本文對小學公民意識教育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步驟認識和思考還比較粗淺,若能引起更多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相信小學公民意識教育將會進入一個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相適應的新階段。
(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江蘇南京210013)
責任編輯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