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璜是一位真止的gendemall。”
張璜,字渭漁,中國著名機鑄幣收藏鑒賞家,曾任香港錢幣研究會第三任會長。與胞妹T張弓良女士,皆熱衷于收藏中國錢幣,最終均成為錢幣收藏大家,是中國泉壇中僅見的兄妹雙杰。他倆在香港、臺灣、大陸乃至東南亞、美國均有廣泛的影響。在海外,張璜被稱為中國銀銅幣鑒定專家;丁張弓良是中國軍用鈔票的鑒賞收藏家,在泉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我孩提時代,我在上海重慶中路家父馬定祥開設的“祥和泉幣社”里,曾幾次見到過張璜伯伯。他個子修長,頭發(fā)稀虛,身穿中式長衫。他的左眼稍微有點斜視。當時我想,做錢幣生意是要靠眼力的,像他這樣的眼睛能鑒定真假嗎?我父親告訴我:“張璜伯伯雖然左眼不太好,但是他右眼睛是有‘特異功能’的。他用不著顯微鏡、放大鏡,就能對銅幣的真假看得一清二楚。即使是西貝貨(西貝為‘賈’,即‘假貨’之諧音),絕對逃不過他那只有特異功能——能鑒賞錢幣的法眼!”這就是家父對張璜先生的評價。
張璜先生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先在杭州,隨后在上海直收集、研究中國銅元(當時社會仍流通使用銅元、銀元)。張璜到上海也曾住過重慶中路漁陽里14號,與圍棋泰斗顧水如先生(日本吳清源、我國聶衛(wèi)平、陳祖德都曾拜其為師)為鄰。據顧水如的女兒顧藕芳告訴我,張璜與她的父親經常在顧家對弈,顧先生非常喜歡與張璜走棋,認可他的棋品。兩人總是談笑風生,十分投機。她父親與張璜除了研究圍棋之外,有時還講些“賭經”——麻將、牌九、梭哈、輪盤賭等等。
顧水如曾告訴他女兒,他和張璜都認為“賭經”里面是有學問的,絕不是僅僅靠運氣。顧老稱贊張璜先生是一位非凡的人物,具有“學者”風度。
張璜在滬時,偶爾也與家父一起打麻將消遣,他認為我父親是麻將桌上的高手,很佩服我父親對麻將方面的研究。那時,我父親與張璜等泉界同好,文人雅士都認為中國麻將是一門具有藝術與技術的高尚娛樂。
張璜有時也去上海的“六國飯店”、“好萊塢”、“秋園”等幾個賭場。他去那里也是研究學問,如他在賭場里玩的36門輪盤賭。每次他隨身都帶了筆記本,一邊下賭注,一邊做記錄。在筆記本上他記的是什么呢?將輪盤幾點鐘出什么號碼,一一記錄下來,長年累月,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此外,他還根據輪盤上鐵彈子的重量、當天的氣候變化等物理學、天文學綜合知識,研究輪盤運轉的規(guī)律,總結了一套豐富的“經驗”,所以他幾乎達到了十賭九贏的地步。他每次去賭場,都要預先準備好張“課程表”,按照“課程表”上的計劃下注,怎么下法也很講究。甚至他中午吃飯時,他的朋友就拿他的“課程表”當“圣旨”一樣,按他寫的計劃下賭注,屢試不爽,贏了錢就請張璜吃飯。
后來上海的一些賭場老板見到他都害怕,央求他說:“張先生,求求你不要再來了?!钡撬盐找粭l原則,下賭注時,從來不下大的賭注。他說,賭,有時還是要碰點運氣的。大賭,輸了要傾家蕩產;贏了也要性命攸關,因為賭場老板、黑社會老大都不會輕易放過你。
張璜的外甥女丁介文曾說“我非常欽佩舅舅的高風亮節(jié)??箲?zhàn)時因不愿在日本人的統(tǒng)治下教書。決定辭去教職,寧可進出賭場,用他自創(chuàng)的輪盤賭法正正當當的賺錢,維持一家十余口人的生計,長達三年之久!據說當時上海的賭場都怕見到他……”
另據張璜的外甥丁介仁先生告訴我,曾經有一次,澳門賭場老板打算“教訓”張璜,派人對他下毒手欲使其致殘。但實在因為張璜為人慷慨大方,平時給賭場里的人員都付了很多小費,大家對他很尊敬,張璜先生的人緣也很好。老板這次派人對他下毒手,而打手對這樣的好人”不忍下手”,卻偷偷告訴了張璜,使他避免了這場災難。
正如我父親說的那樣,張璜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不但做人慷慨大方,做任何事情也都是有理智、有分寸的。
那時,我父親也問他在賭場的制勝之道,他倒也實在,將“機密”向我父親以及我叔叔馬定方和盤托出,“事實上很簡單,輪盤的中間有個軸心,輪盤長時期轉動下,軸心的一邊會受到磨損,那一邊就會產生傾斜。鐵彈子就容易落到傾斜段中的那些號碼里?!薄耙才c當天的天氣、地心吸力、磁場都有關系。”據說張璜連輪盤賭上使用的鐵彈子重量都一清二楚。張璜對此有這樣的研究,源于他在學校里接受到的數學、物理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他本人刻苦的鉆研精神。
我父親告訴我,張璜早年是在上海的英國教會學?!资康轮袑W讀書,英文、數學、物理等各門功課都很好。1926年畢業(yè)后,他很受校方賞識,留校任數學教師,當時年僅十七八歲,可謂天才。
張璜先生后來搬到金神父路花園坊(現(xiàn)瑞金二路99弄)33號,弄堂口有家“南京洗染店”,他與該店老板商量,在洗染店的玻璃櫥窗中擺設一些銅元銀幣,每個錢幣下都有中英文注明價格、名稱,以此廣交滬上泉友。據我叔叔馬定方回憶,有一次到他家辦事,與張璜同出家門,走過洗染店,他看了一下櫥窗里陳列的銅元。突然他走進店里,將個銅板翻了一個身,原來銅元的背面顛倒了。張璜對任何事情就是那么認真,給我叔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張璜先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極深,他一輩子穿中裝,哪怕到了香港,也是如此,從未見過他著西裝。他衣著整潔,總是穿著雙擦得錚亮的皮鞋。張璜太太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內助,根本用不著他操心家事。
據我父親以及我叔叔說,張璜的太太會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會客地點、會晤的客人,選好張先生應該穿的長衫,在出家門時親自給他穿戴上去,甚至紐扣都幫他扣好。等衣服穿畢,張?zhí)€拿個矮板凳,讓他坐下來,給他梳頭發(fā)。就那不多的頭發(fā),也是梳得很仔細。
據他們說,張璜在臨出門時,太太會遞給他一個皮夾子,耳語進行交代。就像一個要去幼兒園上學的乖巧的孩子一樣,張璜似乎一切行動聽指揮。然后他將皮夾子放在口袋里,太太還要替他摸一摸,擔心漏了。出門前張?zhí)€要問好幾點鐘回來……經過太太的打理和“化妝”后,此時的張璜儼然已是個風流倜儻、風度翩翩的紳士了。在張璜伯伯的字典里面是沒有“生活”這兩個字的,如同我的父親一樣,他們倆一心想著的就是中國錢幣。
張璜先生是在教會學校里學的英語,后來自己又教過英語,所以英語異常流利。家父經常對我提及張璜英語方面的能力,他說:“張璜的英語講得很好,很有格調。他的英文高雅而純正,韻味美感俱佳,這是我遠遠不及的,所以我當年與耿愛德等一些外國朋友交往時,都要請張璜先生代為翻譯,連耿愛德、漢南等一些外國人都稱贊他的英語?!碑斈陱埻┎?、羅伯昭、陳仁濤等先生與其見面時,他們之間大多也用英文交談。父親還經常對我說,“我與張璜伯伯結交幾十年,在我的印象里,他是個從未講過假話的人,他是一位真正的gentleman!(英語“紳士”)”
開創(chuàng)國人錢幣拍賣之先例
1946年,張璜先生在上海北京東路137號家服裝公司里開設了“金海錢幣店”,當時主要經營中外銀幣和中國銅元。該公司陳老板做內衣進出口生意,亦愛好收藏錢幣,遂結識張璜。于是讓出攤位給他經營錢幣買賣。張璜的錢幣店離外灘很近,吸引了許多往來的外國人,那段時間生意非常紅火。后來,外國兵艦、商船日漸稀少,主要靠“外賣”的金海錢幣店生意受到很大影響而歇業(yè)。
張璜伯伯還把他的一位叫漢南的德國好友介紹給我父親,漢南是研究蝴蝶的專家,有“蝴蝶博士”之稱,十分愛好收藏中國銅元。當時張璜常常邀請家父去漢南在亨利路(今新樂路)的家,觀賞他收藏的銅元。二戰(zhàn)勝利后由于納粹戰(zhàn)敗,德國僑民被遣返回國,漢南臨走時把一批珍貴的銅元交給了張璜。內中有安徽九星當十銅元、廣西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江西省造辛亥大漢當十銅元、哈爾濱軍艦壹分、袁世凱當十銅元銀樣等等。后來張璜將這些稀見的銅元又多次給我父親鑒賞。
我父親與張璜彼此之間是絕對信任的,他每次與耿愛德做生意時,大都請張璜同去,并代為翻譯。他們之間沒有什么隱瞞,情誼可謂深逾手足。
張璜先生絕對有”創(chuàng)新精神”,別人想不到的他想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他也做到了。當時上海還沒有中國人拍賣錢幣的先例,張璜舉辦的中國錢幣的拍賣就是個創(chuàng)舉。
1946年1月26日下午三點,張璜在外灘12號匯豐銀行大樓的一個會議室(新中國貿易公司152室)主持了我國首次“中國稀見錢幣拍賣會”。據張璜當年的秘書顧藕芳女士回憶說,張先生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籌劃、印刷拍賣目錄。拍賣目錄印上:“本社經營金銀銅鎳稀見幣及參考書籍收藏器具。”還印有“收買出價比眾高,拍賣傭金格外低,售價定價特別廉,寄售去路非常速?!笔孪扔伤职l(fā)給上海灘四五十位錢幣愛好者和錢幣商人,通知拍賣會的舉辦時間與地點,并在他的金海錢幣公司門市部將拍品先預展兩天,供人參觀。拍賣會由張璜親自主持。那時候大家都講信用,無需什么手續(xù)。許多泉友來了,坐得滿滿當當,就看看放在會議桌子上的拍賣品。大家都是內行,隨便看。張璜規(guī)定:”請你們先看十五分鐘?!薄皶r間到,大家請坐,現(xiàn)在開拍。”身為主持人的張璜拿了個小木頭棒做拍賣槌,競拍人根據拍品舉手報價,以最高價成交,絕不準許任何哄抬虛假行為,一切都按照拍賣規(guī)則進行。
唯有一次例外。那天我叔叔帶來好友——電影大導演李英(著名電影女星顧蘭君的丈夫)前來參加拍賣會。豈知李英不懂拍賣規(guī)矩,亂抬價格,鬧出了笑話,但這并非張璜之意。關于此事的詳細介紹,參見宋路霞著的《錢幣太師馬定祥》,文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頁,在此不作贅述。當年張璜先生的拍賣會相當規(guī)范,決不弄虛作假,采用卑劣手法,玩弄詐騙買賣雙方。
張璜先生怎么有這么好的腦筋,拍賣會的套程序從哪里弄來?我父親曾經問過他。張璜說:“是從外國的報紙看來的,外國這方面的事情很多?!痹瓉韽堣壬綍r閱讀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North China Daily News),了解國外的新鮮事物,所以才有這樣的想法。此后,張璜先生曾主持了多次這樣的錢幣拍賣會,場場轟動。
重視學術研究
1949年4月,張璜在上海公開發(fā)行的《金融日報》上創(chuàng)辦了《泉幣研究》雙周刊專欄,每逢星期一出版,共出版了五期。張璜除親自撰寫泉學研究心得外,還積極邀請滬上一些泉界名家如鄭家相、王守謙、張季量、汪嘯麟、沈子槎、王松麟及家父都為之撰稿。每期都刊有祥和泉幣社和汪嘯鱗開設的上海錢幣社高價征集中國稀見錢幣的廣告。張璜早年在上海舉辦的拍賣會目錄及其在《金融日報》主編的《泉幣研究》專刊等各種資料(這些是對研究中國錢幣發(fā)展史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價值的資料),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馬定祥中國錢幣研究中心”。
其間,張璜曾在四川北路上海銀行的交易所與人合伙做過股票經紀人。1949年6月,上海證券交易所被封閉,張璜股票也做不下去了,錢幣生意更難做。受香港朋友之邀,張璜于1950年離滬赴港。
在赴港前,家父交給他一批銀幣、銅幣以及6時黑白照片和大量的錢幣研究參考書籍,供其在港得以維持生計。自此一別,二老再未謀面,僅靠書信保持往來。
雖然張璜去了香港,但是父親直在惦念這位知友,常常對我講起他早年與張璜的一些往事。他以前晚上常去瑞金二路花園坊張家,與張璜談論、研究中國銅元,相互觀賞藏品,幾乎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那時我們住在太平橋承慶里1號,兩家相距五六里路。他們兩人晚上經常談到深夜十一二點鐘,張璜伯伯還要送我父親回家,兩人在路上還在繼續(xù)聊天,到我家附近,他們仍然談興未盡,父親轉身又將其送回家。就這樣幾個來回,甚至到了天蒙蒙亮,猶如“梁祝”戲中的《十八相送》。難怪家父直稱張璜伯伯為其終身“摯友”。而張璜平時同別人聊天時,是不多說話的,如有人向他請教討論錢幣,他往往回答只有幾個字——“對”、“不對”、“很對”、“很不對”。
活躍于香港泉界,提攜后輩
張璜到香港后,得到了香港房地產巨商洪濤飛的照顧和支持,洪先生在高士打道有店面,當時在香港的銀樓、錢莊、銀行存有大量美國的金銀幣,這些金銀幣返銷美國后可獲很大的利潤,他們在這方面做得較為成功。50年代初期,在香港幾乎沒有專門經營錢幣的商店,僅有早年從上海去的王守謙在香港亞歷山大商場設了一個攤位。后來,張璜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的重慶大廈設店,從事錢幣生意直至70年代。
張璜自50年代開始,和港澳等地的一些錢幣愛好者,如陳建宇(卓偉)、沈萬山、陳國昶、黎森等人,經常聚會研討泉學,并于1964年組織成立了“香港錢幣研究會”,張璜先生為促進香港錢幣事業(yè)的發(fā)展與繁榮做出了很大貢獻。
耿愛德自去美國后,與張璜經常有往來。1954年,耿愛德(E·KANN)在美國出版了英文版《中國幣圖說匯考》一書,由于當時美國不能與大陸直接通郵,故耿愛德只好通過張璜轉寄給家父。遺憾的是,這本極有紀念意義的耿氏親筆簽名書在“文革”時不幸遺失。
另外,美國納爾遜(Richard Nelson)以及大收藏家古德曼(Irving Goodman)都是張璜的客戶和朋友,他們收藏的中國銀幣之中,許多都是由張璜提供的。
“文化大革命”后期,大陸有關部門將從各地收購來的清末民初流通的銀元、銀元寶以及銀器、玉器、翡翠等運往香港處理,銀元、元寶、銀器等大多銷毀熔煉銀錠。張璜與寶生銀行合作,在這些即將熔煉的銀幣中,搶救出許多稀見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馬德和、譚嘉堯、李振興等一批港臺收藏家,當年都受到張璜先生的提攜。我在向馬德和與李振興問及張璜先生時,他們對張璜先生都贊不絕口,對我說:“張璜先生不僅傳授給我們泉學知識,而且還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張璜先生的人品是第一流的!
據香港錢幣研究會現(xiàn)任會長馬德和先生說,上世紀80年代初,大陸有大量的新疆各糞銀元、銅元走私到香港,張璜帶著馬德和常去香港九龍各家錢幣商店、攤位等挑選稀有品種。使馬德和一直銘記在心的是,張璜每次去的時候總是讓他先選,然后自己再挑,他總是那么謙讓后輩。
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大陸物資緊缺,憑票供應。張璜伯伯得悉后,他一直寄給我父母親油、糖之類的生活必需品。此外,每月還寄來人民幣30元貼補我家經濟,直到他1984年去世。那時從海外寄來的匯款可以獲得僑匯券,我家可以進華僑商店購買些緊俏商品。記得60年代,我用張璜伯伯寄來的錢湊足了80張僑匯券,買了一雙小牛皮制的小方頭皮鞋。
張璜伯伯曾多次來信邀請家父去香港,無奈當時環(huán)境所限,未能如愿。張璜每有發(fā)現(xiàn)珍稀錢幣,都會來信相告,尤其是些以前從未發(fā)現(xiàn)過的銀幣,都來征求家父的看法并作鑒定。如“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一兩”,以及“黎元洪開國紀念庫平七錢二分”等銀幣。起初,張璜對上述兩幣都有疑惑,后經家父鑒定剖析,認定為稀世珍品,這使張璜深深佩服。關于”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兩”我在此略作介紹:
上世紀70年代末在香港市場上,發(fā)現(xiàn)了一枚從未見過的“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一兩”銀幣。后來,據張璜對家父說,剛出現(xiàn)此幣時就有人來向他請教,他當時沒看這枚銀幣的實物,就輕易地否定了。直至該幣轉到他人之手后,張璜得到了拓本,寄給我父親鑒定。當我父親看到這張拓本時,拍手叫絕,認定真品無疑!他立即回信,要張璜去追索此枚珍品。張璜后來復信說,由于此幣早前被我認假,現(xiàn)我難以開口追要而否定自己。所以張璜在1981年編著《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一書時,也未把這枚稀世孤品列入其中。張璜來信說”此枚奉天省造癸卯光緒元寶庫平一兩,將來只能靠定祥兄,你以后著書時將其列入了……”
所以張璜在1981年出版的中英文《中國銀圓及銀兩幣目錄》一書中,他將家父稱為“中國錢幣專家之權威”。現(xiàn)在該書已成為收藏中國銀幣的愛好者必備的工具書,也是今日世界各大拍賣公司拍賣中國錢幣估價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晚年虔誠信佛
張璜伯伯在晚年時候虔誠信佛。據其外甥丁介仁、外甥女丁介文、丁介平告訴我,上世紀70年代張璜去美國加州,決心皈依佛門做和尚,豈知張璜伯伯是一個自己不會洗衣、燒水、燒飯,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在北加州的寺廟里住了
陣子,實在無法待下去,不得不重返香港,只好在家里燒香拜佛。張璜伯伯后來在給我父親的信中,除研討錢幣之外,每封信必與家父說些佛教的道理以及“聚”與“散”的因緣,而且勸我父親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父親晚年也受他的影響,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家父后來多次向博物館捐贈錢幣文物以及助人為樂等等。
張璜于1950年赴港后,我父親與他只能通過書信保持往來。張璜伯伯于1984年往生極樂世界,我父親于1991年逝世,他們兩老一直沒有重逢。但現(xiàn)在我感到他們兩人在另一個世界里又重逢了,他們似乎正在津津有味地邊走邊談,沉醉在研討中國銅元的樂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