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用一根背繩背起一個家的。每天,她背著一捆青草,踽踽獨行在山間小路上。我的母親患有腿疾,走路不大利索。我的母親是農(nóng)民,作為農(nóng)民,就得養(yǎng)一些牲畜,養(yǎng)了牲畜就得喂草料。當年,我們弟兄三人都在上學,父親做點小生意常不在家,喂養(yǎng)牲畜的任務(wù)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母親的肩上,這可不是一般的任務(wù)。一般的事情都有個輕重緩急,可牲畜是活物,是活物就得吃東西,而牲畜吃的全是草料,喂牲畜這樣的事是沒有商量的余地的,只有源源不斷地供給。我家人口少,土地更少,因此草料總是不夠牲畜們吃的,不夠吃就得上山去割。春夏秋冬,漫山遍野的溝溝洼洼都留下了母親挎著背繩提著鐮刀踽踽獨行的身影。在夕陽和晚霞里母親總是負著一座草山在移動,遮住了一大段夕陽和晚霞的光亮。曾經(jīng)有多少人贊美過也歌頌過夕陽和晚霞,可我一看見在夕陽或是晚霞中獨行的身影,心便似刀絞般疼痛,眼前便驀地浮現(xiàn)出我的母親來。她凌亂的發(fā)絲上,汗跡斑駁地沾著一些草梗。不堪回首啊,我不知道我的母親那時的勞動強度有多大,現(xiàn)在的我是干不了的。但母親知道,3個正長身體的兒子像餓狼一樣,每天要吃一鍋鍋巴。鄉(xiāng)里常說兒多的母瘦,的確不錯,母親生養(yǎng)了我們兄弟三人,也給自己置下了一副不可推卸的重擔。
母親雖然大字不識,但卻十分看重文化,在她的心目中,文化是高于一切的。她常教育我們要好好念書,不要像她大字不識地窩在鄉(xiāng)里,而是要走出去。當然,這就需要她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辛勞。家中的牲畜需要她喂養(yǎng),農(nóng)田需要她耕種,她寧愿把一生的青春搭上供兒子們讀書。然而,我們念書卻念得不怎么樣,不是那么成功,她的話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起不到什么震撼作用。她徹夜的訴說有時還不及老師的一句表揚,老師在我們的心里是那么的可敬,父母的話可以不聽,但老師的話不能不聽?,F(xiàn)在回想起來,大概是由于那時母親常年忙于家務(wù),父親忙于做小生意,與我們交流太少的緣故。
真該陪陪母親,與母親說說話兒,可我卻時常推說工作太忙抽不了身回家,就是連看一回小女兒也懶得動身,雖然思女心切。不知為什么,到了這個年齡,卻生出了一身的惰性。有時我也害怕回家,害怕直面母親那雙充滿憂怨的眼睛。母親生養(yǎng)了我們,現(xiàn)在卻又要為了我的女兒重新拿起她的背繩。女兒才8個月,不會爬,更不會走路,我的母親像寶貝一樣地疼愛她。每當女兒哭泣時,她就用背繩背起女兒,在這時候,我的眼前就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母親背負一大捆青草孤寂地行走在田野上的身影。
今天,母親手邊的背繩是用幾條長長的布條擰成的,是一條花花綠綠的五彩繩。這是她用過的背繩中最華麗也最柔軟的一條。前幾年,她在擰此繩時我們還嫌棄它,她說日后自有用處。顯然,她在那時就想到要替我們拉扯兒女。母愛無疆啊!
母親到底背斷了多少條背繩,誰也說不清楚。可母親的雙肩磨起的老繭至今饅頭似的聳立著,到了節(jié)氣就疼得呻吟不已,可誰能為她揉一揉、搓一搓,減輕她的疼痛呢?我們都不在她身邊,不能為她做點什么。有時,我想,母親能向我們要求點什么有多好,可她從不向我們張口要求什么。她說她是從貧寒和艱辛中一天天走過來的,現(xiàn)在知足得很,還能有什么要求呢?但她還是有點奢望,就是要我們在工作之余抽空能去看她,哪怕是雙肩撐張空嘴回去的,在她看來也很欣慰,可我們卻往往滿足不了她的要求。但我還是要打著看望她的旗號去看女兒的,去了便給她說一大堆哄她高興的話。不管你說什么,她總是滿意的,高興的。說話間,她又熟練地拿起背繩背起了哭泣的女兒。她是用孫女把兒子的心牽住,牢牢地拴在身邊。
母親的手里握著背繩的一頭,女兒扯著背繩的另一頭,母親看著女兒笑憨了自己。背繩拴住了母親和女兒,而我呢,究竟要拴在背繩的哪一頭呢?我很想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