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女性對孩子教育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遠超男性。所以說,一個家庭對孩子教育成效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親子模式可大致分為:溺愛型、冷漠型、粗暴型、朋友型和專制型幾類,很多母親是一到兩種親子類型的混合體。其中,溺愛型的母親是最多的,占到70%~80%;其次是專制型的,占到30%~40%;簡單粗暴型和朋友型均占20%~30%。
溺愛模式
姚瑤是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很好,去參加市里組織的三好生夏令營,媽媽非要跟著去。原來,姚瑤自己不會梳頭,不會倒開水。結(jié)果,5天的夏令營她只過了3天,因為“不適應”而提前當了“逃兵”。
分析:天下父母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則。要能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無益的激情和沖動。然而,我們有些父母,尤其是相對年輕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往往缺乏應有的“分寸感”。他們對待孩子往往是無原則的、過分的寵愛。有的對孩子姑息遷就,任其發(fā)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設法滿足孩子的錦衣美食,卻不懂得給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糧和思想營養(yǎng)。這樣,勢必把孩子慣壞、寵壞。這種“愛”是盲目的、有害的。
建議: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習慣,就需要父母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把孩子應該自己完成的、能夠做到的事情,以及他應該承擔的對自己、對父母、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都要還給孩子,給孩子獨立面對社會的機會,讓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人。有一點需要提醒父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不能過急,要循序漸進,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能讓孩子做不能做到的事情。
專制模式
孫女士是一位全職媽媽,每天都會不厭其煩地安排女兒悅悅一天的行程,周末悅悅也睡不成懶覺,有好幾個培訓班等著她。面對媽媽的專制,上小學三年級的悅悅變得叛逆起來:媽媽越不讓干什么,她偏偏干什么。不僅化濃妝、穿名牌,還和一個初中生談起了戀愛。悅悅還經(jīng)常對爸爸念叨:“給我換個媽媽吧。”
分析:作為全職媽媽,生活的重心集中于家庭和孩子,她感覺只有教育好孩子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類母親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自己對孩子具有絕對的權(quán)力,凡是與孩子有關的事情都需要她嚴格把關。孩子如不順從,她們就會大發(fā)雷霆直至孩子屈服。這樣的母親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要么服從、依賴母親,喪失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要么反抗,對母親產(chǎn)生敵意。
建議:專制型母親應該首先理解家長的含義,生了孩子的母親未必具備教育孩子的家長資格??朔约哼^分強烈的控制欲,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發(fā)展空間,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朋友模式
姜女士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沒把她當成孩子看待,遇到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作出決定時,姜女士都會征求女兒的意見,即使女兒的意見很幼稚,很不現(xiàn)實,姜女士也從未有過嘲笑或發(fā)怒,而是以一個朋友的身份讓女兒提出意見,并且允許女兒與她爭論。
分析:沒有絕對完美的親子相處模式,但在有利于孩子成長方面,這種朋友式的相處模式是最健康的。
建議:很多家長說自己明白要和孩子做朋友,但總是做不到,這可能與家長本身成長過程的家庭模式有關。所以提醒家長,孩子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叛逆、調(diào)皮還是好的,但如果太出格,那就是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現(xiàn)了問題,不是真正的民主了。
粗暴模式
上小學二年級的秀秀是一個過分乖巧的女孩,在家里,沒有媽媽的允許,她不敢隨便出門;在餐桌上,看到好吃的菜,也要看媽媽的臉色才敢吃;放學后,如果老師拖堂,她會因害怕無法按時回家而焦慮不安……一次,秀秀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把她拖進了小屋,從下午4點一直教訓到晚上8點。
分析:秀秀媽是個典型的暴力型母親,這類母親多有完美主義傾向,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將來出人頭地。這類母親還缺乏平等思維,認為自己對孩子可以隨意打罵。這樣的教育方式下,一類孩子會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向外釋放,變得乖戾,對他人充滿仇恨,有暴力傾向;另一類孩子會把這種不滿情緒壓向內(nèi)心世界,從而變得自卑、自閉,甚至產(chǎn)生內(nèi)疚和罪惡感。
建議:母親要學會用無私的愛來接納孩子,肯定孩子,允許孩子不完美,寬容孩子的錯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