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美“的,這種美當然是一種廣義的美,包括感恩、博愛、心智的健康成長等等方面,這種“美”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往往被忽視抑或沒有被認識。本文主要是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教學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美
從牙牙學語的幼年到白發(fā)蒼蒼的暮年,我們在一生中都離不開語文的學習與運用。因此,語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與發(fā)展功不可沒。在語文知識的海洋中,不僅僅讓學生學到豐富的文化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他們感受到愛與美,從而實踐于自身,從小就做一個有愛心,欣賞美,高素養(yǎng)的人。那么,究竟在語文教學中該如何落實這一理念呢?
一、“感恩”思想滲透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這首《感恩的心》曾經(jīng)唱紅了大江南北,也走進了許多人的心靈。學會感恩是一種美德,作為小學生來說,存有感恩之心對于成長是非常有益和需要的。語文是最富有人文色彩的一門學科,小學語文課本中潛隱著較為豐富的感恩教育素材,而這種“恩”的表現(xiàn)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父母之恩,師長之恩、朋友之恩這樣個人之間的情愫,更有自然之恩、社會之恩,祖國之恩這樣的“大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已成為培養(yǎng)小學生感恩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并非所有的課文學生都能讀懂之間的意義或主題,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點撥抑或是以身作則的熏陶感染,讓感恩的因子如春風細雨般慢慢滋潤到學生幼小的心田。如可以利用古詩《游子吟》的教學,來進一步闡釋母愛。在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詢問來循循善誘:“當你生病的時候,媽媽是怎么照顧你的呢?當你早晨上學時,媽媽對你說的一句關愛的話語是什么?當你失落的時候,媽媽又是怎么樣鼓勵你的呢?”在這樣細細的溫語中,讓學生回味感受母愛的溫暖與偉大,發(fā)覺母愛的無私。而在教授《難忘的一課》這類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自己反復朗讀文中那充滿激情的語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睆亩寣W生在內(nèi)心引起共鳴,從而燃起心中那份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深刻體會海峽對岸,臺灣師生的那種深厚的愛國情意與強烈的民族精神。課中的這種有意的滲透比起平常單純的愛國主義教育要自然的多,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語文課本入選的文章,語言十分規(guī)范,體裁形式多樣,結(jié)構也是非常嚴謹?shù)模@些篇章不僅反映出了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環(huán)境與精神,更是作者社會理想與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折射。文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因子,是中華民族及世界人民美好情感精華的濃縮。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有些文章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是不能夠完全理解和感悟的,同時應試教育的觀念也造成了小學生在情感體驗上的匱乏。作為小學生的成長階段來看,他們比較能接受的更多的是感性直觀的內(nèi)容,“多媒體”教學的引入,正好彌補了語文課堂“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不足,其可以生動的展示故事情節(jié)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在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下成長。如在教《九色鹿》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伊始設問:“你們見過九色鹿嗎?你們聽說過有關九色鹿的傳說嗎?”大部分學生可能回答“沒有!”這時,教師可以展示圖片解說“這有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森林的深處,可以看到若隱若現(xiàn)的幾個影子……”接著可以再配上歡快悠揚的樂曲解說:“同學們看到了嗎?美麗的九色鹿正在向我們跑來……”。學生邊欣賞美景,邊聆聽《九色鹿》的課文朗讀錄音,便會有種身臨其境之感,視覺、聽覺等感官的因素被調(diào)動起來,心理的愉悅感隨之升起。
三、教師的激勵
小學生的心智成長處于萌芽階段,需要老師及家長的正確教育引導,才能形成自信、樂觀的心態(tài),如果一味的批評與否定,那么對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以及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都會起到很大的負面影響。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教師這樣說:“你太笨了,這個也不會做?”“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昨天的作業(yè)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沒做?”“像你這樣的木頭腦子,以后能有什么出息?”這些的語言會嚴重的傷害學生幼小的心靈,也有損教師的形象。其實,作為小學生來說,需要更多的是肯定與激勵,這樣才能燃起他們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對學生的激勵與暗示,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對學生說:“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努力的!”“你在老師的心中是最棒的!”“老師非常希望你能按時的完成作業(yè)!”對于一些作文寫作比較有困難的同學,在寫作的評語中,我們也要給學生以信心,如可以這樣表述:“你的努力,老師能看到,相信自己!”“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給自己以信心,加油!”這樣,學生的信心會在教師的激勵中不斷的增強。從而努力做一個勤奮努力、善良誠實、積極樂觀好學生。
四、注重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句名言很多人非常熟悉。因此,作為展示中華精神,作為母語教學的語文科目,更應該注重“美”的熏陶與培養(yǎng),學生不僅僅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去發(fā)現(xiàn)美。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注意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如:在學習了“鯊魚”這個詞以后,可以讓學生從《動物世界》《十萬個為什么》等書上去尋找相關的資料,然后互相交流心得,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在這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與人分享的快樂。我們也可以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的主題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活、更新的內(nèi)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精神世界會得到很大的拓展,探索能力會逐漸增強,語感、知識積累、領悟能力都會不斷進步。對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圍繞主題收集資料,開展閱讀活動并交流活動外,可以引導他們對所閱讀的材料作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思考,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在這種的鍛煉中,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會不斷得到提升,對于事物事件的判斷力也會不斷增強。
小結(jié)
美,無處不在,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進入美的世界,讓學生在“美”的境界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景瑞著,《我的探索:小學語文教學:思想與藝術》,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雷玲主編,《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孫素英主編,《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楊錚傳主編,《小學語文心育藝術》,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蔡曉梅,江蘇省響水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