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圍在藏文化圈中的臨潭回族婚俗,處處體現了與當地意識形態(tài)不一致的另一番景象:既有伊斯蘭婚姻觀,又有傳統(tǒng)婚姻程式的 “六禮”古俗,還有江淮遺韻的審美觀念,更有當地藏文化圈的習俗熏染,反映出當地回族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諧景象。
[關鍵詞]藏區(qū);回族婚俗;臨潭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4-0042-03
臨潭,古稱洮州,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偯娣e1557.68平方公里,轄16個鄉(xiāng)鎮(zhèn)。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總人口為141030人,其中回族22245人,占總人口的15.8%。①從地理位置上看,臨潭處于“南控生番,北抗番族,西南抗迭部,正東毗連新城,洵洮州之門戶,華夷之樞紐”的戰(zhàn)略要地。②
一、臨潭回族來源及其構成
臨潭回族基本為元、明、清以來由外地遷入的移民。蒙元時期,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三代西征,將大批中亞、西亞人簽發(fā)東來,很多人定居西北,其中在河州(今臨夏)占了相當比重,距離河州不遠的洮州(今臨潭)也就不排除回族先民的遷入。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開拓邊疆,命將領沐英率軍西征,其部下多有回族士兵?!笆甏?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討之?!雹燮蕉ㄅ褋y后,部分士兵留守,后解甲歸田,定居臨潭,屯墾戍邊,逐漸成為臨潭的農戶。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從應天府(今南京)和安徽定遠遷來的屯民,其中也有不少回族。清代,除當地人口的自然增長外,由于西北各地回民起義的失敗,也有其他地方的回民遷徙到臨潭定居。民國時期,甘肅臨夏、張家川等地的回民前往臨潭經商,最后在臨潭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也成為臨潭回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臨潭回族的婚姻觀及婚禮程序
臨潭回族主要聚居在舊城(城關鎮(zhèn))及其附近幾個鄉(xiāng)村。其中城關的密度最大,有15046人,占城關鎮(zhèn)總人口的62%。④由于臨潭地處偏遠,長期以來,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故仍保留著獨特的民俗文化。在婚姻觀上,臨潭回族認為婚姻是“瓦直卜”(當然的義務)和“遜乃”(圣行),反對獨身,因此婚禮對于臨潭回族來說,是非常重要而隆重的一項人生禮儀。在婚姻程式上,臨潭回族基本依照傳統(tǒng)“六禮”古俗,雖名稱有所不同,但禮俗基本一致。
(一)提打門禮
所謂提打門禮其實就是提親,相當于傳統(tǒng)婚俗“六禮”當中的“納采”及“問名”。臨潭回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家長便開始操心其婚姻大事。一般經人介紹,男女雙方見面,如無異議男方便請媒人提親。在請媒人之前,男女雙方都會打聽對方的具體情況,如雙方孩子的姓名、受教育程度、人品、家庭經濟、父輩德行等。提打門禮很講究,因為這是男女家庭的第一次往來。
(二)提落話禮
提完打門禮之后,如女方有意結此門親事,便擇日提落話禮。所謂“落話禮”即其他回族地區(qū)所言“定茶”、“道喜”、“說色倆目”、“小定”,也就是傳統(tǒng)婚俗中的“納吉”。在提落話禮時,女方亦會選派媒人做 “底媒”,以便跟男方家的“明媒”協商婚前事宜。落話禮一經達成便說明女方家已經同意將姑娘許配男方,一般不會反悔。落話禮除了四色禮、羊肉之外,還會給女方送上幾套衣服以及化妝品等。此外,男方還會給未婚妻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送上一份禮品。
(三)納首、提大禮、提干禮
落話禮提畢,便可以約定納首、提大禮、提干禮等一系列禮儀程序。
所謂“納首”,一方面解釋為送首飾;而另一方面則解釋為“拿手”,意思為約定,即雙方長輩相互拿手、相互約定,以示此門親事堅決不能反悔,更多的是宗教意味。首飾在臨潭回族婚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多為黃金。首飾種類以手鐲、項鏈、戒指、耳環(huán)、耳墜為多,以前還有金銀佩飾等。提大禮即根據男女雙方提供的回門親戚名單,男方送一定禮金于女方親屬,女方回送禮物于男方親屬,這是新親家以及親屬之間的首次接觸,也是彼此之間相互了解的最佳機會。干禮則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彩禮,相當于“六禮”中的“納征”,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禮的多少,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納首、提大禮及提干禮這一禮儀對于男女雙方家庭都非常重要,該禮儀結束便說明此門親事基本已定。
(四)定日子
納首之后若雙方條件成熟便可擇結婚日期,這一規(guī)程即“六禮”當中的“請期”?!岸ㄈ兆印奔从呻p方家長和媒人商議結婚日期、接親的車輛、接親的人數等相關事宜。結婚日期既定之后,待嫁新娘便輪流被女方親戚們招呼靜養(yǎng)、散心,這既是女孩婚前最后一次長時間跟親戚好友們的聚會,也是親朋好友對女孩不舍之情的表達。
(五)娶親
回族結婚不看黃道吉日,大部分都選擇主麻日(星期五)結婚,而臨潭回族結婚一般都選擇在星期四和星期六。在婚禮的前一天,媒人帶服飾一套、鞋子一雙、大紅蓋頭一頂、八色禮給新娘,名曰“送鞋面”,實為催妝禮?;槎Y當天早上,男女雙方都要按照伊斯蘭教教規(guī)進行宗教禮儀大干“爾買里”,⑤并招待前來“添香”⑥的親朋好友。正午前往女方家娶親,女方家設宴招待,隨后舉行伊斯蘭教婚禮的關鍵儀式——念尼卡哈,即由宗教人士阿訇誦念證婚詞。
儀式舉行之前,阿訇主持當面議定聘金(阿語、波斯語稱麥海勒、卡比尼)的數目,按照伊斯蘭教義,此聘金在婚后男方必須如數支付給女方,所有權歸女方,然女方自動放棄或減免則為善行。念尼卡哈儀式結束之后,阿訇將事先準備好的核桃、紅棗拋出,讓眾人搶拾,以討吉利。隨之新娘出閣,出閣前,母親會在新娘口袋里面裝“寬心錢”,以祈婚后手頭寬裕。送親隊伍里面設“提籠子”、“壓箱子”、“留馬娃娃”等職務。受現代禮俗影響,男方在迎娶新娘時,也奏樂、鳴禮炮、放煙花,并在門口設迎親席,給來賓發(fā)喜糖,同時,在新娘房間設鎮(zhèn)炕席。新娘進入婆家由新娘的堂哥或表哥扛進新房。新娘進門時,公婆避退,怕“撞婚緣”,導致日后家庭不和睦。此刻新郎候在新房,待新娘進入新房便在新娘肩膀上摁一把,表示認可。
婚宴結束后娘家人撤離,只需四位送親女賓中的兩位年長者作為“堂客娘娘”留下來陪伴新娘,并負責晚上“鋪炕”、照顧新娘衣食起居及次日新娘梳妝打扮等事宜。晚飯時分女,方家要送餃子、鳳冠飾品等到男方家,送餃子實為送飯儀式。為求喜慶,晚上還要鬧洞房,直至深夜。當夜,新婚夫婦品嘗娘家?guī)淼亩Y物——緣法饃饃、蘋果等,以求日后生活幸福、平安。最后,新郎須解開新娘發(fā)辮上的紅頭繩或者發(fā)結,意為“解發(fā)夫妻”,解開發(fā)帶說明該婚姻已經成立。
(六)開臉、恭喜
次日清晨,新郎退出新房,“堂客娘娘”進新房,為新娘沐浴、梳頭、化妝,待天一亮便與公婆及諸賓客會面。該禮俗在劉智《天方典禮》婚姻篇中也有所體現:“明日,婦出見舅。雞鳴而起,沐浴更衣……乃引婦拜見尊長于堂。”臨潭回族把這一禮俗叫作“開臉”、“上頭”,前來賀喜的人則認為是“恭喜”。而此刻新郎及婆家的男賓長輩們先要前往女方家吃餃子宴互相祝賀還禮。稍時,打扮一新的新娘便在“堂客娘娘”的引領下與眾人會面,并由“堂客娘娘”發(fā)新娘準備好的喜糖、緣法饃饃給親朋,希望日后跟親朋有個好緣分。此時婆家親戚會一一介紹長輩給新娘認識,待新娘與諸長輩見過面后,“堂客娘娘”會接納親朋贈送給新娘的拜錢(見面禮),這些拜錢成為新娘日后獨立支配的財產。
(七)表針線
次日下午,新娘母親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品:繡花枕套、鞋、毛衣等贈送給男方家的至親、廚師以及媒人。新郎母親為表心意也會饋贈財物給新娘母親,以答謝新娘母親對新娘的栽培、養(yǎng)育之恩。此時也是表針線的一個大好機會,婆家、娘家的婦女們歡聚在新娘房間欣賞新娘的針線活。
(八)回門及其他
婚后第三天,由新娘婆婆準備好禮物攜一對新人拜見新娘的父母。第四天早上,新郎家又是高朋滿座,許多親朋前來品嘗新媳婦廚藝,俗稱“喝試刀面”,看似簡單的面點,也足以試驗新娘的廚藝。在接下來的一兩個月內,新娘要走親訪友,拜訪娘家、婆家的至親,這也是回門的延續(xù)。
三、臨潭回族婚俗的特點及特殊性分析
(一)伊斯蘭文化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滲透
臨潭回族的婚姻一方面嚴格遵守伊斯蘭教婚姻觀:恪守《古蘭經》和《圣訓》的教導,認為婚姻是“瓦直卜”(當然的義務)和“遜乃”(圣行),反對獨身;在婚姻有效性上認為只有舉行了尼卡哈儀式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合法;在擇偶標準上嚴格遵守非穆斯林不娶、非穆斯林不嫁,跟其他民族結親當事人必須歸信伊斯蘭教。另一方面又保留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諸多印跡:認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一定年齡為其子女操辦婚事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在婚姻程式上依照傳統(tǒng)“六禮”古俗,雖名稱不同,但禮俗一致,正如劉智《天方典禮》里所言:“清真之禮,出自天方圣教,而儒家之禮,多相符合,雖風殊俗異,細微亦有不同,而大節(jié)則總相似焉?!?/p>
(二)婚姻形式的多樣性與原始性
回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幾種:回回婚、教內婚、表親婚、交換婚、入贅婚、回漢婚等。臨潭回族的婚姻形式無外乎此。然而由于臨潭“進藏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臨潭回族常常“進藏”經商的特殊背景,臨潭回族跟藏族結親的也不少,但前提是藏族一方必須皈依伊斯蘭教。另有續(xù)親、轉房婚一說,即有的家庭妻子亡故之后,雙方家庭為不使此姻緣斷絕,女方家庭便將亡故妻子的姊妹再次許配給女婿;還有兄長亡故,將嫂子繼續(xù)許配給弟兄的。還有一種婚姻形式叫作“姊妹婆夫親”,是有些家庭原配去世或者離異之后,遺留子女與續(xù)弦所帶來子女的一種婚配形式。以上這幾種婚配形式一般都比較簡單,為家庭經濟比較困難者所為,因而也并不多見。
(三)婚禮服飾的獨特性
臨潭回族婚禮服飾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新娘身上?;槎Y第二天早上,新娘打扮一新拜見親友。此刻新娘打扮具有典型的明、清江淮遺風——頭戴鳳冠,雖名鳳冠,并無龍鳳飾冠(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實為花冠,冠上飾以銀花、翡翠、絹花、珠寶石、簪子、釵子、抹額、流蘇等物件。項佩“胸壺”及金銀玉項鏈。所謂“胸壺”即銀質胸飾,類似于長命鎖,但比長命鎖要大,垂掛于胸前,均有鈴鐺下垂,并配以金、銀牙簽、挖耳勺、鑷子、小刀等物。
這種裝束跟明代小說里面的“墜領”、“項飾”、“項鏈”等有著類似的裝飾功能。另有一說,銀飾品有避邪之用途。受清代滿族宮廷旗袍的影響及臨潭氣候因素,新娘禮服大多彩緞寬袖長袍、大襟長衫、大袖,邊緣均繡花,下衣垂裙,腳蹬繡花鳳頭鞋。近年來,寬袖長袍、大襟長衫已不多見,而是以各色各樣的時裝長袖旗袍取代,繡花鞋也已淡出人們的視野。臨潭回族新郎的服飾也頗具特色,舊時臨潭回族新郎穿長袍馬褂,戴紅頂狐皮緞帽,腳穿緞子鞋,前胸后背披紅戴綠。隨時代的變遷,現臨潭回族新郎都是身著西裝領帶,跟其他民族并無差異,惟獨表現異樣的便是象征穆斯林的白色號帽。
(四)刺繡在臨潭回族婚俗中的特殊地位
刺繡制品非常廣泛地出現在臨潭回族新娘的嫁妝中,在整個婚俗中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從明清到近現代,刺繡已成為臨潭回族姑娘的必修課,幾乎“家家有繡具,戶戶有繡娘”。臨潭回族在托媒擇偶時,都要看對方姑娘的繡品,以此了解姑娘是否聰明靈巧。這些繡品不是婚俗中的硬件,是姑娘人品的折射,是傳統(tǒng)的習俗思想的物化形態(tài)。
四、藏區(qū)回族婚俗研究的現實意義
回族婚俗文化是回族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定社會歷史階段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中,婚俗文化一直以來都反映著時代的精神和民族群體的生活面貌。因此,研究藏區(qū)回族婚俗文化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有利于民族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的增強;其次,有利于回族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對于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積極投入和諧社會建設中有重要的意義;最后,對于民族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進一步了解、交流和認識有重要作用,對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注釋]
①④《臨潭縣志》(復審稿),甘肅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第71頁。
②《洮州廳志》,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洮州撫番廳同知張彥篤主修,進士包永昌總纂。
③《明史#8226;太祖本紀》。
⑤爾麥里:是伊斯蘭傳統(tǒng)功修,意思是指清廉的營干,這里指的是開經與贊圣,是誦讀《古蘭經》與贊念傳統(tǒng)的記念圣人的詩文,表達穆斯林的對真主虔誠順從,對穆罕默德圣人擁護、愛戴的心意。
⑥“添香”為清代遺留?!疤硐恪币卜Q“添箱”、“填箱”、“搭禮”、“添房”等,即在婚前由女方家親朋好友贈送的生活用品及財物等,部分作為新娘的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