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昭君是我國西漢時期一個真實(shí)的歷史人物,她有著沉魚落雁之姿,因和親匈奴而名揚(yáng)千古。昭君事跡在歷史上本來很簡單,但自兩晉開始,昭君故事成為歷來文人詩詞作品中的歌詠對象。據(jù)《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一書的編者統(tǒng)計(jì),歷代專門以王昭君事跡為題材的詠史詩詞有700余篇,本文就歷代文人筆下的昭君形象嘗試論之。
[關(guān)鍵詞]王昭君;文人詩詞;昭君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4-0052-03
《后漢書·南匈奴傳》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于失信,遂與匈奴?!?/p>
作為一位弱女子,王昭君是封建帝王的玩物和工具,她被無情地拋向異域沙漠;作為民族友好的象征,她又是和解與親善的使節(jié),換得了西漢與匈奴之間幾十年的太平。她是一位悲劇人物,但在她身上卻顯現(xiàn)出一種崇高與偉大。在歷代文人筆下,詩人們或表達(dá)對昭君的崇慕、贊許,或表現(xiàn)對昭君命運(yùn)的關(guān)注同情,為之不平,有力地宣揚(yáng)昭君精神,或借助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來抒發(fā)對世事滄桑的無限感慨,借題發(fā)揮以自抒胸臆。
一、肯定昭君高潔的品質(zhì),歌頌昭君出塞和親的貢獻(xiàn)精神
歷史為王昭君這位獻(xiàn)身民族友好的和平使者做了很好的鑒定,大青山下、大黑河畔的千年古跡昭君墓就是永恒的物證,體現(xiàn)了人們對王昭君的敬仰和懷念,正如翦伯贊先生所說:“在內(nèi)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jīng)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zāi)?,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jì)念塔。”由此肯定昭君和親之功的聲音便成為詩歌的主題,詩人們歌頌昭君的高尚品質(zhì),贊頌昭君的為國奉獻(xiàn)精神,將和平之功歸于昭君。焦延壽生活于西漢昭、宣、元、成帝期間,是與王昭君同時的代人,他的兩首詩是現(xiàn)在所見最早以昭君出塞和親為題材的作品:
昭君守國,諸夏蒙德。
異類既同,崇我王室。
——《萃之益》
長城既立,四夷賓服。
交和結(jié)好,昭君是福。
——《萃之益》
詩人從促成國家和平穩(wěn)定的大處著眼,強(qiáng)調(diào)了昭君對漢王室與匈奴“交和結(jié)合”的無私奉獻(xiàn)精神。
唐張仲素亦有《王昭君》一詩:
仙娥今下嫁,轎子自同和。
劍戟?dú)w田盡,牛羊繞塞多。
詩人說士兵解甲歸田了,武器也鑄成了農(nóng)具,牛羊布滿邊塞。寥寥20字,使我們看到了漢匈兩地出現(xiàn)的蓬勃興旺、美好繁榮景象以及民眾受益的和平局面。而這都是建立在“仙娥”下嫁的基礎(chǔ)上,詩人贊揚(yáng)了和親,也肯定了昭君的歷史功績。
再如宋郭祥正的《王昭君上馬圖》:
飄飄秀色奪仙春,只恐丹青畫不真。
能為君王罷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塵。
首句即以“飄”、“秀”、“奪”、“春”四字概括出王昭君身披斗篷、風(fēng)塵仆仆出塞的形象?!案市摹倍謩t突出昭君人格的偉大,她用自己的容顏和軀體,為君王和朝廷消除邊患,舍小家為大家,犧牲自己為國家,可歌可泣。在這首詩中,王昭君一洗愁容,成為一位以身許國的英雄!這種審視角度的變化,自有其深廣的社會背景。宋朝自建立之初就邊患不斷,且不論遼與金,就是在與弱小的西夏政權(quán)的戰(zhàn)爭中,宋軍也頻遭敗績。在強(qiáng)大的外患壓力之下,詩人想起了那位曾消彌兩個敵對國宿怨的女子,驚嘆一弱女子竟然能給國家?guī)韼资甑倪吘嘲矊?,詩歌的畫外音不言而喻?/p>
二、同情昭君出塞的遭遇,抒發(fā)昭君內(nèi)心的悲怨
在大量歌詠昭君的詩詞中,最普遍的主題是描寫昭君的悲怨。千百年來的文人墨客幾乎都認(rèn)為王昭君在塞外受苦受難,所以,為之傷感、同情,發(fā)而為詩,大多名為“昭君怨”。詩人意在對昭君離漢出塞、遠(yuǎn)嫁匈奴遭遇的哀憐,詩歌以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留戀皇恩、紅顏薄命為基調(diào),憐惜美人不幸,悲嘆命運(yùn)不公。如唐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一)
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頰。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二)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guān)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長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畫圖,死留青冢使人嗟。
前一首“今日”、“明朝”,“漢宮人”、“胡地妾”,詩名對仗工整,對比鮮明?!吧像R啼紅頰”語淺意深,把昭君遠(yuǎn)嫁時內(nèi)心的悲傷寫得入木三分。第二首詩中,蒼涼的西北邊隆風(fēng)光掩遇在朦朧的月光下昭君一路孤寂,已經(jīng)夠可悲了。更可悲的是走上去玉門的道路,昭君就沒有回來的日子。美麗的昭君憔悴了,沒在胡地的風(fēng)沙中,留下青冢讓人嘆息。自漢宮起,至“沒胡沙”止,寫出了遠(yuǎn)嫁胡地的全部歷程,以月比人,既形象又貼切。最后以悲痛的心情哀嘆昭君的不幸遭遇,同時對封建社會美丑顛倒,為昭君的出嫁異域、歸期杳然感到哀憐和不平。
大歷元年,杜甫流落夔州,作《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第三首為: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dú)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因“昭”字犯了晉文帝司馬昭的“昭”字,晉人將其改為王明君,之后就有了“明妃”之稱。一個“赴”字,畫龍點(diǎn)睛,使山水充滿了生機(jī);一個“尚”字,寫出了江村古落依然如故的狀態(tài)。因?yàn)椤吧杏写濉眰鬟_(dá)了一種“斯人已去”的寂寞感,自然界無窮的生命力更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悵情緒,巧妙地為全詩確定了悲壯的基調(diào)。以“紫臺”對“青?!?,在色調(diào)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朔漠”對“黃昏”,又烘托出一種肅殺渺茫的凄慘氣氛,寫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青冢瑟瑟,面向暮靄沉沉,一片蕭條充塞廣宇,象征著“此恨綿綿無絕期”,從而給人留下了豐富的聯(lián)想余地。杜甫自己“竊比稷契”,結(jié)果卻遭到君王的厭棄,終老江湖。因此,他對昭君的厄運(yùn)充滿了同情,對昭君的故國之思有著充分的理解?!翱諝w”二字讓人肝腸寸斷,縱使昭君魄魂歸來也是枉然了。人們分明能從昭君演奏的琵琶曲中,聽到她那無窮的怨恨,點(diǎn)明了全詩怨恨的主題。
這些詩歌描景傳情,刻畫細(xì)膩,除去民族和好的主題,不寫昭君對當(dāng)時和后世的貢獻(xiàn),只書寫昭君的悲怨。
三、通過昭君出塞抒發(fā)感慨,表示寬慰
歷代文人抒寫昭君的詩詞中,有許多詩作真正目的不在于詠史,只是透過這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見解。最著名的要數(shù)北宋王安石的《明妃曲》: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fēng)鬢角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dú)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捍撥春風(fēng)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昭君在離宮之時,淚濕鬢角,自顧“無顏色”,但元帝都覺得一生哪里見過這樣美貌的女子。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tài)”。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dāng)時枉殺毛延壽”。“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承上句的“鴻雁飛”,給萬里之外的家人帶信,說明自己在“氈城”生活很好,望家人不要掛念,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卻是“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昭君若留在宮中得不到君王的喜愛,也是像那阿嬌一樣的命運(yùn),孤老終死,嫁到異域反而得到了單于的寵愛。強(qiáng)調(diào)人的失意與否,是不分中原和塞北的。寫此詩前,王安石曾向皇帝提出過他的變法主張,但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反遭排斥,這首詩也是他政治失意的感情抒發(fā)。于是發(fā)出“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的驚世駭俗之論,在他看來,皇帝的詔幸實(shí)在是不值一提的所謂“恩寵”,而胡人的真誠相待使昭君獲得了平等的人格,這才是千金難求的。人生的最大快樂莫過于“知心”,又何必分漢家和胡地呢?昭君主動請行,不就是為了尋找“知心”而去嗎?地域不是惟一的依據(jù),心才是恒久的價值所在。詩歌指出了在那個特定的年代,王昭君遠(yuǎn)到邊疆去和親未必是悲劇。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矛盾較為尖銳的時代,國力積弱不振,長期受遼、金、元等的武力威脅,人們自然對當(dāng)局的懦弱無能特別敏感和憤恨。詩人往往反對和親,借昭君對朝廷昏庸、將帥無能的批判來抒發(fā)個人的愛國之情。呂本中可算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寫了《明妃》一詩:
秦人強(qiáng)盛時,百戰(zhàn)無逡巡。
漢氏失中策,清邊烽燧頻。
丈夫不任事,女子去和親。
君王為置酒,單于來奉珍。
朝辭漢宮月,暮隨胡地塵。
鞍馬白沙暮,旃裘黃草春。
人生在相知,不論胡與秦。
但取眼前好,莫言長苦辛。
君看清薄兒,何殊胡地兒。
秦時國力強(qiáng)盛時,與匈奴戰(zhàn)爭,從來沒有什么顧慮,如今卻只能采取和親的懷柔政策,因?yàn)槌⑾胍暹呏粫寫?zhàn)事越來越多。歷史因素與宋代的政治現(xiàn)實(shí)在詩人筆下完美結(jié)合,認(rèn)為保衛(wèi)國家這樣的事,將帥已不能勝任,派個女人去和親就行了。詩歌借昭君出塞之事,痛快淋漓地抒寫對宋代君臣懦弱無能、一味求和的憤怒和嘲諷。
昭君的可貴之處,在于她能在被動的境遇中采取的積極姿態(tài),昭君出塞無疑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密切了西漢王朝與匈奴之間的關(guān)系,為漢匈兩族人民的和好與融洽做出了巨大貢獻(xiàn),就像董必武所作《王昭君》一詩所說: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參考文獻(xiàn)]
[1]可永雪,余國欽.王昭君[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1.
[2]魯歌等.歷代歌詠昭君詩詞選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2.
[3]可永雪,余國欽.歷代昭君文學(xué)作品集[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4]王國昌.試析王昭君悲劇形象產(chǎn)生的原因[J].開封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5,(4).
[5]李世忠.論唐代的昭君詩[J].咸陽師院學(xué)報(bào),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