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川伯趙安鐵券系明英宗正統(tǒng)五年(1440)賜予會川伯趙安的免死信物?!拌F券”一詞始見于史籍《漢書》,鐵券存世極少,彌足珍貴,唐代吳越王錢镠鐵券當屬最早的鐵券實物。本文通過查閱史料、趙氏家譜等相關材料,以鐵劵的源流變化為線索,多角度對會川伯趙安鐵券進行了考證,其在民族史、地方家族史、邊疆開發(fā)史諸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鐵券;趙安;地方家族史
[中圖分類號]K87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4-0014-02
會川伯趙安鐵券系明英宗正統(tǒng)五年(1440)賜予會川伯趙安的免死信物。原存于甘肅省臨洮世襲指揮使趙土司家,1951年“鎮(zhèn)反”運動中被沒收,藏甘肅省渭源縣文化館,1993年4月又返還趙氏后代。會川伯趙安鐵券狀如瓦形,立高20.9厘米,橫廣40厘米,厚約0.2厘米,重1.7公斤。鐵券為鐵質,兩面有錯金文字,為楷體直書,正面20行,每行8~13字不等,共計218字,其文曰:
維正統(tǒng)五年歲次庚申七月
辛丑朔越二十二日壬戌
皇帝制曰人臣以忠事為賢人主
以褒功為明此古今之通義
也爾左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趙安以剛勇果毅之資事我
皇曾祖多效勞勤繼事
皇考益著邊功朕嗣大位適西鄙
未靖命爾整飭邊防率師備
御乃能攄忠奮勇斬馘俘虜
厥績茂焉朕與爾嘉特授奉
天翊衛(wèi)宣力武臣特進榮祿
大夫柱國封會川伯食祿一
千石乃與爾誓除謀逆不宥
其余若犯死罪免爾一死於
乎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其益
遜乃志持乃祿朕無忘爾功
爾亦無忘朕訓常以暇逸懷
其艱難常以戒懼保其富貴
慎哉欽哉惟克永世
背面右上角有一“右”字,中間2行15字:
若犯死罪初犯將所食
祿米全不支給
會川伯趙安鐵券詳述了趙安功績及褒獎赦封情況。趙安輔佐三朝,“剛勇果毅,攄忠奮勇,斬馘俘虜,益著邊功,厥績茂焉”。因功封會川伯,被賜以丹書鐵券,保其富貴。得此顯位殊榮,一則實乃忠勇可嘉,再則是朝廷籠絡人心、招撫少數(shù)民族的一種手段。
會川伯趙安鐵券作為皇權象征,乃誓于金版,極具法律效力,給授予者趙安以“除謀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爾一死”,“若犯死罪,初犯,將所食祿米全不支給”的免死特權。
今觀會川伯趙安鐵券,歷時600年之久,然券面鐵質如新,薄厚均勻一致,周邊齊正,鑲嵌精細,制作精良。券字金光燦然,書法遒勁,字口平整光潔,十分緊密,至今無一字殘損,實屬難得。由此既可考一代鐵券之遺制,又反映出明代高超的冶煉技術和鑲嵌制作的工藝水平。此鐵券不僅是一具“免死牌”,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藝術品,不但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會川伯趙安傳見《明史》卷155。趙安,字仲磐,狄道人(今臨洮),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從兄琦、土指揮同知,坐罪死,安謫戍甘州”。然而出身世胄之家的趙安,并未因此而沉淪,謫戍10年后于永樂元年(1403)“進馬,除臨洮百戶。使西域,從北征,有功,累進都指揮同知”。英宗即位后,正統(tǒng)元年(1436),進都督同知,充右副總兵官,協(xié)任禮鎮(zhèn)甘肅。趙安勇敢有將略,與定西伯蔣貴、寧遠伯任禮,并稱西邊良將。正統(tǒng)三年(1438),以功封會川伯,祿千石。正統(tǒng)五年(1440)七月二十二日頒賜鐵券。正統(tǒng)九年(1444)趙安卒后,他的后代世襲其職,成為雄踞隴右的趙土司。
會川伯趙安的祖先,版籍西域,吐蕃人。北宋時期活動于青唐城(今西寧),建立了強大的部落政權,因助北宋攻西夏有功,被趙宋皇帝賜姓為趙。其直系先輩應為世居臨洮的趙阿哥昌。金貞佑年間,因功升至熙河節(jié)度使。金亡后,招集舊部歸順元朝,被封為疊州安撫使。阿哥昌子阿哥潘,元世祖時被任命為臨洮府元帥,從征有功,憲宗賜以金符,戰(zhàn)死后,謚桓勇。趙阿哥潘有三子,皆受元朝封賞。長子汝楫曾侍皇子闊瑞為親衛(wèi),中統(tǒng)四年襲父職,世祖賜以金虎符,為臨洮府達魯花赤,后又升為鞏昌二十四處宣慰使,卒謚桓襄。其長子官卓斯結襲臨洮府達魯花赤。官卓斯結子德壽,曾任云南行省左丞。歷元以來,阿哥昌的子孫備受統(tǒng)治者的恩寵。至元明之交,鎮(zhèn)守臨洮的是趙安的堂兄趙琦,為趙阿哥昌六世孫。趙琦,字仲玉,名脫貼木兒,授陜西行省平章,守臨洮為土官,加宣慰使都元帥。洪武三年(1370),隨大將軍徐達招撫岷州鐵城十八族有功,授廣威將軍,本衛(wèi)世襲指揮僉事。后因涼國公藍玉黨案,坐罪死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
據(jù)趙氏家譜資料記載,會川趙氏土司建置自明代趙安始,經(jīng)明、清、民國三朝代,歷時486年。土司接傳,多為子襲父職,如無子,侄男繼嗣。趙氏土司襲傳19代,其行政機關設在今甘肅省渭源縣會川鎮(zhèn)。在當時省、道兩級的隸屬下,形成了特殊軍政組織,轄制封土領域,統(tǒng)理藏漢軍民,以鞏固邊防,維護皇權。其家族以會川伯趙安為榮,在皇賜鐵券的感召激勵下,報效朝廷,鎮(zhèn)守西部邊陲,功績顯著。其中二代土司趙英(趙安長子)襲職,鎮(zhèn)守涼州,屢建邊功,特升世襲土司指揮使。其子趙鉉襲職,鎮(zhèn)守永昌,功績卓著,邊界安靖。十八代土司趙元銘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襲職,因作戰(zhàn)勇敢,以功賞加二品銜,并授給“巴圖魯”(勇士)的稱號。十九代土司趙柱,民國四年(1915)六月襲職。民國十五年(1926),甘肅邊防督辦劉郁芬實施“改土歸流”取消土司,從此土司制宣告廢止??v觀歷史,趙氏后代沒有因為家藏“免死鐵券”而踞功自傲,而是謹遵圣命,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地為朝廷效力,治理轄域軍政事務,備受當?shù)夭貪h軍民尊崇,在甘青土司中威勢顯赫,同時也得到各朝代的信任。
追溯鐵券制度之雛形,是最早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虎符、銅節(jié)?!拌F券”一詞始見于史籍《漢書》,曰“丹書鐵券”。王佐《鐵券考》云:“漢高祖平定天下后,敕封功臣,上者王,次者侯。十二年又大封功臣,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行鐵券,其內(nèi)鏤字,以金涂之。然漢代鐵券實物無存,現(xiàn)已無法窺其容貌?!?/p>
根據(jù)文獻資料,唐代仍以鐵券敕封功臣。對于那些歸誠向化而建立功勛的部族豪酋和割據(jù)首領,唐王朝除封賞土地、財物外,又賜他們“丹書鐵券,傳之子孫,以保其忠”。
唐乾寧四年(897)八月,唐昭宗李曄為嘉獎鎮(zhèn)海鎮(zhèn)東等軍節(jié)度使,彭越郡王錢镠討董昌有功,特頒賜丹書鐵券,當屬最早的鐵券實物。其采用鐵質鑄成,形如覆瓦狀,上嵌楷書金字,文26行,共333字,券字金光閃爍,上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之句。由此,鐵券又俗稱“免死牌”。
明代鐵券,即仿吳越王錢镠鐵券而成。據(jù)史載,洪武二年(1369),太祖大封功臣,頒賜鐵券,得知錢镠鐵券尚在,即遣使家訪。錢氏后代錢尚德奉詔以進,上御外朝,與宣國公李善長等大臣一同觀之,賜宴中書省。并命工匠仿制木質鐵券,作為參考。當時此券已歷500余年,剝蝕嚴重,有部分字脫落。為了仿制,高皇帝用佩刀剔去銹蝕,以觀刻劃之深淺,可謂細致之極。
據(jù)《續(xù)文獻通考》,明代鐵券賜于功臣,“制如瓦,第為七等”(公二等、侯三等、伯二等),“字嵌以金,凡九十七付,各分左右。左頒功臣,右藏內(nèi)府,有故則合之以取信焉”。然會川伯趙安鐵券背面右上角為一“右”字,與史之所載不符,明代鐵券之遺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道鐵券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家庭由獨立的吐蕃政權到部族豪帥,然后再演變?yōu)槭酪u土司的歷史蹤跡,一幅場面雄渾的反映西部民族變遷和融合的壯闊畫面。2009年6月,筆者有幸參加甘肅省文物局組織的考察活動,在浙江省博物館見到吳越王錢镠鐵券實物?,F(xiàn)史海鉤沉,摘錄史料,寫此陋文,將這一珍貴文物介紹給大家,謬誤漏錯之處,還望賜教。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點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金石卒編》,清刊本.
[4]《甘肅通志稿》,1936.
[5]《續(xù)文獻通考》,清石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