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里,仿佛一下走進了歷史隧道。置身于此間,宛如看見了時光倒轉(zhuǎn)。
這兒是一座明朝遺留下來的古屯堡。你難以想象,直到今天,屯堡里竟然還保留著600年前的生活習(xí)俗和風(fēng)土民情。一步步走進屯堡內(nèi),眼前是狹窄彎曲的街巷,兩側(cè)緊緊排列的院落里深藏著久經(jīng)風(fēng)雨剝蝕的古舊老屋。街邊院口,隨處可見身穿大襟寬袖、藍(lán)色長袍的老人。這是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嗎?
在600多年前,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派30萬大軍掃平云貴。戰(zhàn)爭的煙云熄滅后,為了鞏固西南邊陲,朝廷一道圣旨,那30萬人馬再也沒能返回,他們終生駐守在云貴,壘墻筑堡、屯墾戍邊。大明朝為了讓那些遠(yuǎn)離家鄉(xiāng)的將士們安心守邊,做出了一個空前的壯舉,將所有將官軍卒的家屬盡皆遷至軍旅駐地,以讓他們永世扎根邊疆。
那些為大明浴血奮戰(zhàn)打下江山的將士們,大多來自南京、蘇杭一帶。從長江沿岸到云貴高原,山高水遠(yuǎn),交通不暢。今天,我們面對古屯堡,遙想當(dāng)年那一場浩浩蕩蕩的大遷徙,可以想象出那絕不是一兩年時光能夠完成的壯舉。在600年前的交通運輸條件下,就靠著笨拙的馬拉車載,扶老攜幼,拖兒帶女,迢迢數(shù)千里,多少時日方能走完那漫漫長路?當(dāng)那30萬將士的家屬相繼全部遷到貴州時,不知耗費了多少年月?也許是三年五載,也許要過十多個春秋。
大明的將士和他們的親屬,就這樣在偏僻閉塞的西南邊陲落地生根,艱難地生存下來,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歷史的腳步跨過600年光陰,來自江南秀麗水鄉(xiāng)的屯墾移民的后裔早已被歲月栽培成封閉在邊遠(yuǎn)山鄉(xiāng)的屯堡人。我們無從得知600年前在滇、黔萬山叢中曾經(jīng)建起過多少個屯堡。隨著600年世事變遷,滄海桑田,那些散布在各處的古屯堡一個一個逐漸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而我們眼前這座屯堡卻在走過600個春秋之后依然原封不動地存留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歷史的奇跡。
這座古屯堡名叫天龍屯堡,位于貴州省平壩縣的天龍鎮(zhèn),東距省會貴陽市67公里,西距黔中名城安順市28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屯堡村寨。它地處滇、黔古驛道上,取其所倚的天臺山的“天”字和龍眼山的“龍”字,合為“天龍”二字,作村寨之名。如今居住在這里的屯堡人是以陳、鄭、張、沈四姓為主的屯軍的后裔。四姓始祖在明初隨軍征南入黔,由洞庭湖上岸,從武陵驛走古驛道入黔,那是一條坎坷艱辛的路,被稱作“萬里生死途”。在漫長的征途中,四姓始祖結(jié)下深厚情誼,盟誓結(jié)為異姓兄弟,統(tǒng)一取名為張征定、陳征定、沈征定、鄭征定,從這些相同的名字中可以想象出他們盼望戰(zhàn)火早日平定的強烈愿望。征南戰(zhàn)爭平定后,大軍奉旨屯田戍邊,四姓人協(xié)力同心,聚族而居,開荒拓土,在叢莽中建起了驛站,筑立了屯堡。他們從此遠(yuǎn)離江南故土,至今已繁衍了20多代,成為這片土地上的永久居民。經(jīng)過600余年的耕耘開發(fā),如今的天龍屯堡已發(fā)展成100余戶的屯堡大寨。
天龍屯堡古鎮(zhèn)地處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這里就是有名的順元古驛道。天龍屯堡作為一個古驛道上的驛站,一直到民國時修通滇黔公路后才退出歷史舞臺。如今,古驛站的設(shè)施已片瓦無存,只有鎮(zhèn)子的北面仍殘存著一段古驛道和一座古驛橋,向來往行人訴說著屯堡的600年滄桑……
來到屯堡內(nèi),眼前的一切都異常新奇。一個做導(dǎo)游的當(dāng)?shù)嘏⑷鐢?shù)家珍般向我們講解此間的風(fēng)土民情。這里的女孩子,被通稱為“小娘娘”,而男孩則被稱作“小耶耶”。小娘娘耳朵上皆戴著長長的耳綴,腳上自做的繡花布鞋前端翹起一個看上去十分別致的尖角,所以,一說起屯堡的女孩,便說是“耳朵上一個吊吊,鞋尖上一個翹翹”。
我們懷著極大的興趣,跟隨小娘娘沿著古老的巷道走向屯堡深處。
這座古屯堡分明是一座石頭筑成的村寨。走入屯堡寨中,眼睛看到的是石頭,手摸到是石頭,腳下踩的仍然是石頭。導(dǎo)游給我們念出一首當(dāng)?shù)孛窀?“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幾句歌謠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頭魅力。在這里,屯堡建筑把石頭工藝發(fā)揮到了極致。登上石碉堡,放眼看去,白白的一片,錯落有致。走進雄偉的大八字朝門,兩邊巨石勾壘,支撐著精雕的門頭,石板鋪成的天井,雕刻著“古老錢”的水漏,令人感嘆屯堡人在建筑上確實對石頭有一種深沉的理解。屯堡人的石頭寨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寨前有可供灌溉的河流,寨中有飲用水源,寨后的山高而險峻。原始的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偉的寨門,寨門和城垣都采用堅固的石料壘砌,高大雄偉,堅固的城垣和復(fù)雜的巷道又可堅守。村落布局構(gòu)成一個點、線、面相結(jié)合的整體,每條街巷互相形成整體防御。在原始的村落布局上,屯堡民居都是戶靠戶地緊挨著,從寨子中心的“點”向外擴展。屯堡民居建筑既獨立,同時又跟整個寨子的布局渾然一體。
今天,這樣一處地方必然成為一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它的大門敞開了,接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因而,今天屯堡內(nèi)最突出的特色便是熱鬧的商業(yè)氣氛。街巷雖然狹窄,一旁卻排滿了五光十色的攤點。
然而,“江南”在屯堡人后裔的腦海中是永遠(yuǎn)揮之不去的,它是深扎在屯堡人靈魂深處的根。這一群被遺忘在大山深處的人,600年來始終堅持固守著明代江南漢族文化,他們的建筑、服飾、戲劇、飲食等仍都保留著大明朝軍屯文化的影子和明朝時期江南一帶的風(fēng)俗習(xí)慣,固守著600年前的夢??茨切┙诌厰傸c后面靠墻坐著的屯堡女人,衣服全用家織土布縫紉,依舊是寶藍(lán)色的長衣大袖,精致的花邊體現(xiàn)了江南刺繡的神韻。一雙尖頭的繡花鞋,透著屯堡婦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貴。屯堡女人的發(fā)式、衣襟和鞋子組成一套完整的式樣。她們在梳頭時把頭發(fā)分成三綹,左右兩綹在耳際倒挽上去,形成雙髻,后面一綹在腦后挽成圓髻,用青布帶包頭一圈。從遠(yuǎn)處看,圓髻翹在腦后面就像鳳頭一樣,分明保留了明初江淮婦女的發(fā)式特點。
我們跟隨導(dǎo)游在屯堡內(nèi)一路走著,穿過幾條巷道,來到一片擺放著座椅的場地,此處名為“演武堂”。
導(dǎo)游說在這里可以欣賞“地戲”。原來,屯堡的“地戲”是以平地為舞臺圍場演出的戲劇,最早源于“軍儺”。軍儺是古代軍隊中用來作為出征祭典、振奮軍威、恐嚇敵人的一種儺戲。地戲在“屯堡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它是屯堡人的一種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被稱為“戲劇活化石”。一會兒,場地上就坐滿了來自各地的游客,地戲也開演了,演出的劇目是《三英戰(zhàn)呂布》,四個演員帶著面具,身著戰(zhàn)袍,舞著刀槍來來去去,說的和唱的一句也聽不懂,但很有韻律感。據(jù)說地戲的唱腔源于江西儺戲中的弋陽高腔,高亢粗獷,十分適合表現(xiàn)地戲演出的戰(zhàn)爭主題。屯堡人的祖先把這一特殊唱腔融入了地戲演出中,隨著征南屯田而進入黔中并延續(xù)下來。
從天龍屯堡出來,我們又登上屯堡所依托的天臺山。在這座山上,我們又看到了更奇的石頭杰作。站在山下抬頭仰望,山勢異常陡峭,如一嶺石崖直插云天。沿著陡峻的石階登高,山道上萬木掩映,蔓蘿遮日,宛如走進了神奇的植物王國,據(jù)說此山上有3000余種植物。山頂上有一座著名的伍龍寺,為明代萬歷年間所建。伍龍寺是一組龐大的建筑群,依山形地勢自上而下排列,竟然全以木石架建而成,故而被譽為“石頭的絕唱”。古寺雄峙于一峰獨秀的天臺山上,四周城墻環(huán)抱,是軍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它的結(jié)構(gòu)分內(nèi)、外兩部分,外部均用石塊砌壘,而內(nèi)部構(gòu)件則精雕細(xì)琢,大殿前的木雕生動逼真,各棟建筑更是靈施巧布,在有限的山巖上,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建筑空間。詩人為天臺山寺留下了這樣的詩句:“天上風(fēng)云聚,臺前景色幽,山深忘世界,寺古別春秋。”再看伍龍寺門前的對聯(lián),可說是把天臺山寫絕了:“云從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臺前臺中勝景臺上觀?!?/p>
我從遙遠(yuǎn)的西北來到祖國的西南,登上雄奇的天臺山,游覽了天臺山下神秘的600年古屯堡,可說是不虛迢迢萬里行。在我珍存的相冊里,天龍屯堡和桂林山水、峨眉風(fēng)光一起為我的人生歷程添加了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