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臺戲《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曾在民間廣為傳唱婦孺皆知,作為一部震懾人心的反面典型,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久唱不衰,致使陳世美落了個殺妻滅子、忘恩負義陰狠毒辣的罵名。幾經(jīng)演變,劇情跌宕起伏具備了較強的戲劇性和教育意義,我一向頑固地認為,劇作者旨在一抑一揚,拋磚引玉達到進一步美化包拯的目的。而在湖北的均州陳世美確有其人,無可爭議,但他是位有情有義的正人君子。因此,才有了后來的均州城不唱陳世美之說。
關于陳世美其人其事祖籍何方,如何和秦香蓮成為結發(fā)夫妻,又如何和包拯扯到了一起,中上狀元后是否招為駙馬,及劇本《鍘美案》的誕生……
在章回小說《陳世美》里作了詳盡的詮釋。
一
陳世美姓陳名年谷,約于明天啟(1621——1627)均州人,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母以織布為生,在他七歲那年,家鄉(xiāng)遭遇洪水襲擊,父親和哥哥因此喪生,留下他們兄弟二人和母親相依為命,被迫背井離鄉(xiāng),靠乞討度日。不久,母親和弟弟又染瘟疫相繼而去,留下年幼的陳世美四處流浪,后從家鄉(xiāng)河北的滄州流落到了湖北的均州。
同年三十夜晚風雪交加,均州城內有家秦員外,手提燈籠,正欲出門接財神,一只腳剛踏出門外,即碰到一個軟綿綿的東西,嚇出了一身冷汗,掌燈細看,是一個面如黃蠟,氣若游絲的小叫花子,因天氣寒冷,加之饑餓難耐,身體嚴重透支暈倒在此,秦員外定過神來,確定無疑后遂叫過夫人,將他抱進屋內……
由于陳世美天生聰明過人,小小年紀不僅識得字,而且在他醒來之后一眼看見大紅燈籠上寫著大大的一個“秦”字,他知道也曾聽大人說過“陳”“秦”不能共室,否則就有殺頭之禍,于是他就裝啞巴,別人問什么他就光搖頭一問三不知。再說秦員外夫婦心地善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精心調養(yǎng),陳世美早恢復了元氣,出落得英俊瀟灑,白白胖胖,夫婦倆甚是歡喜,因膝下只有一女叫香蓮,心想啞巴就啞巴吧,總比沒兒子強,于是將陳世美收為義子,此后,一雙兒女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一同讀書識字,一家四口皆大歡喜,按下不提。
二
話說,陳世美裝啞巴一裝就是整整八年,到了十五歲那年的臘月二十四,秦員外安排香蓮和陳世美一道前往街上買春聯(lián)順便置辦年貨,當他們走到一條河流旁發(fā)現(xiàn)河水湍急并漫過了石橋,數(shù)九寒天河水刺骨,無法過去,有心打道回府,卻又擔心不好向家人交差,情急之下,陳世美左思右想,然后脫口而出喊了一聲:姐姐讓我背你過河,香蓮聞聽此言,如墜五里云霧,又驚又喜,陳世美這才慢慢道出事情的原委,回家后,香蓮把一路所見所聞如實相告,員外夫婦倆猶如喜從天降,當場宣布廢除“陳秦”不能共室的陳規(guī)陋習。他們朝夕相處,由來已久,雙雙互生愛慕之情,于是剪下各自的頭發(fā)贈予對方,以示結發(fā)夫妻,并海誓山盟:“糟糠之妻不下堂,貧賤之交不可忘”,后來在秦員外的主婚下兩人牽手拜堂成親。
三
幾年后,飽讀詩書的陳世美辭別了二老、香蓮和一雙兒女,一路風塵進京趕考,結果一舉中第?;噬险僖姾笫仲p識提筆下旨決定招為駙馬,當時的陳世美如同五雷灌頂,不知如何是好,若不答應就是抗旨不遵,十年寒窗苦讀化為泡影是小事,弄不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倘若答應,于心不忍,愧對義父義母的養(yǎng)育之恩,愧對香蓮的夫妻之情,也愧對兒女的父子之情,且不說還有欺君之罪,以后東窗事發(fā),同樣死罪難逃。橫豎都是一死,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走一步看一步,冒天下之大不韙隱瞞了事實真相,來了個緩兵之計先招駙馬再說。
洞房花燭之夜,但見陳世美心情異常沉重,面露難色遲遲不肯入睡,公主不知何故滿腹狐疑,試問陳世美個中原由,陳世美心想事已至此,瞞也無用,不如坦然面對如實相告,于是,他把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以及為何冒死招為駙馬和盤托出,雖死無憾。
但陳世美做夢都不會想到,他的遭遇,他的良苦用心以及他的真誠深深感動了公主,他的“新婚夫人”,這時,陳世美的人生命運又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公主此時此刻不光敬重他的才華,同時被陳世美這種剛直不阿的高尚品質震撼了,于是又稟明父皇,坦陳了陳世美的不幸身世,以求父皇開恩,當深明大義的父皇聽完女兒的述說之后,同樣感激涕零,不僅赦免了陳世美的欺君之罪,而且恩準陳世美返鄉(xiāng)將香蓮母子三人接進皇宮,也給了香蓮一個合理的名分,由此也佐證了陳世美當初“糟糠之妻不下堂”的諾言。
四
而戲劇《秦香蓮》的情節(jié)里秦香蓮懷抱琵琶手拉兒女,進京告狀,陳世美拒絕相認,忘恩負義純屬子虛烏有,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系嫉賢妒能之輩所為。關于這一點,和史實、傳說十分吻合。因此,均州當時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之說。
為什么?因為秦香蓮在當?shù)匕傩招哪恐幸恢笔且粤技覌D女的美好形象出現(xiàn)的。不僅勤勞質樸善良,而且深明大義,她深愛陳世美,但陳世美在做了大官后,被招為駙馬實屬無奈之舉也有難言之隱,卻沒有因此拋棄她們母子,她已經(jīng)十分知足了,是否生活在一起長相廝守已不重要,于是她作出了一種明智的選擇,離開皇宮,離開陳世美才是最愛的體現(xiàn)。兩個月后,秦香蓮推說過不慣宮內那種錦衣玉食的悠閑日子,執(zhí)意要回家鄉(xiāng)過田園生活,而陳世美盛情難卻,終無法挽留,遂差人將秦香蓮母子平安送回老家,從此天各一方。
五
各位有所不知,就在秦香蓮母子回家之后,陳世美當年的三位同窗學友,聽說陳世美在京城做了大官,并被皇上招為當朝駙馬,于是結伴進京,意在請駙馬出面為他們謀個一官半職。但陳世美公私分明清正廉潔,不認人唯親,但在生活上盛情款待,安排他們在京城逗留幾天后從自己的俸祿里拿出一部分銀子,連同詩書分別送給三位,并囑咐他們回家后,勤奮苦讀,待來年進京參加科考。哪知三位學友卻誤解了陳世美,說他做了大官卻出爾反爾,不認曾經(jīng)的同窗學友,于是他們在回家的途中合謀決定報復陳世美。
三位可謂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最后瞄準了香蓮母子進宮又返鄉(xiāng)作為突破口,來虛構情節(jié),丑化,惡搞陳世美,炮制出了戲劇《秦香蓮抱琵琶》。關于這一點也已是不爭的事實,誰知劇本剛寫到一半,此年正月十五就被拿到襄陽縣排練上演,從此,陳世美也便成了千夫所指眾人唾棄的偽君子。
六
話說秦香蓮在臺上懷抱琵琶手拉兒女,字字血、聲聲淚把個陳世美罵得狗血噴頭,分文不值,劇情已達到高潮,臺下的觀眾也看得如癡如醉咬牙切齒,正為秦香蓮抱打不平的時候,臺上的秦香蓮卻戛然而止,戲沒了下文,觀眾們不愿離去摩拳擦掌,一邊怒吼著,“唱啊!接著往下唱啊!”一邊憤恨地將磚頭瓦塊扔往臺上。
且說,幕后的掌班看這陣勢無法收場,急得焦頭爛額,猛然想到了上一場戲《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卸裝,情急之下催促讓他來應付一下,包公說:“你急糊涂了,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不在一個朝代,咋能同臺唱戲?”“哎呀,事到如今管它同朝不同朝呢!”接著,包公重整衣冠穩(wěn)健地走到臺前,和秦香蓮一番對白后決定草草收場煞戲,沒想到秦香蓮一句“官官相護”激怒了包黑子,遂退到幕后,請示掌班如何處置,掌班說“斬啊!事到如今只有你鐵面無私的包黑子可以斬了,你有皇上御賜的龍頭鍘和虎頭鍘,上鍘皇子下鍘臣,白斷陽間夜斷陰,皇上面前也能管三分啊!”于是包公閑話少敘大喊了一聲“王朝、馬漢、張龍、趙虎、開鍘——!”就這樣陰差陽錯,陳世美成了三尺銅鍘之下的屈死鬼從此臭名昭著,這算為臺上的秦香蓮和臺下的觀眾出了口惡氣,后幾經(jīng)演變更改《鍘美案》戲名由此出爐。
在今天看來,《鍘美案》的確疑點頗多,有關陳世美其人其事在當?shù)仉m爭議較大,不合邏輯。但本人認為合與不合并不重要,我們權且把《鍘美案》作者鞭撻的筆法看做是一種藝術的升華,藝術無需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如同《紅樓夢》一樣只要符合主流民意,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就不失為一種大“美”。同時也告誡我們兩點,執(zhí)法者,當學包公不畏強權鐵面無私執(zhí)法如山,竭力維護法律的尊嚴,涉入仕途者當勿棄糟糠之妻,否則天理國法難容。唯此,劇作者凸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一面自然順理成章顯而易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