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壽山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名石,壽山石質(zhì)地溫潤,晶瑩剔透,五顏六色,適于雕刻。自古以來,人倚石而出名的很多,在壽山石雕刻史上,有一顆璀燦的明星,是每一個人不得不提起的,他就是壽山石第一神雕楊玉璇。
楊玉璇,漳浦縣人,生于明崇禎年間,明末清初著名玉石雕刻家。少年楊玉璇聰慧機敏,對篆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勤學苦練,好奇心強,善于觀察。他深入實踐,對寺廟里的佛像、羅漢、壁畫、民間石雕、木雕、泥塑,直至官家珍藏的畫卷、篆刻、古玩,他都悉心研究,從中學習傳統(tǒng)美術工藝的表現(xiàn)手法。細心觀察自然界奇峰怪石、林泉落瀑、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物象,對各階層人物的生活風尚、喜怒哀樂等情態(tài),也細心地揣摩。因此,他不論玉石、水晶、琥珀,都能雕成各種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玩飾或器皿。
明末清初,楊玉璇憑借自己的手藝出外謀生。他深知玉石玩賞群應是達官貴人,縉紳顯貴,而福州是省府,是達官貴人集居之地。又聽聞福州壽山石乃天下名石,溫軟華麗,適于雕刻,就前往省府福州尋找合適的地方定居下來,專心雕刻壽山石,并授徒傳藝,為他的人生輝煌寫下了精彩的一頁。
楊玉璇壽山石雕主要集中在禽獸、花木、佛像,其作品藝術性高,是石雕中的精華。他用漢白玉雕刻的白狐貍,狐貍項上微帶紫色;他雕刻的馬,就如唐代著名畫家韓干畫的馬一樣壯健雄駿;他雕刻的牛,就像唐代著名畫家戴嵩畫的牛一樣,具有野性筋骨之妙;他雕的虎如出籠的餓虎,森森向上,磅礴盡致,非常出色。他雕刻的一方寸大的臥螭,驟然觀之,但見兩螭環(huán)首掉足,蜿蜒綠波中。
楊玉璇雕刻的花木更是逼真動人,讓人拍案叫絕。他的作品中有二枚高二寸半,橫徑各一寸三分,灰白色帶花錦的壽山石雕。他分別刻上葡萄鈕和瓜鈕。葡萄和瓜都是純灰色的,獨取其白色略滲微紅色者刻為枝葉,葉的蠹蝕處各帶紅黃色,淺深相接,如畫老蓮葉一樣,而且嵌綴玲瓏,雖交藤接葉,而穹洞四達,更因石身如冰裂,色帶花錦,平蔓亦似有枝葉橫波,紛拿盤攫之勢。讓人驚嘆為鬼斧神工之作。
楊玉璇的佛像石雕更是令人叫絕,成為清初以來閩大官收藏的珍寶,饋贈的禮品。他的羅漢像作品,高四厘米,寬七點二厘米,僧人全身側臥地上,面頤飽滿,兩眼微閉,呈弧形,嘴角下陷,上唇及下頜雕有濃重的胡須,神態(tài)睿智聰穎。富有唐代石窟造像衣紋的處理手法,線條厚重而有流動感。另一尊伏獅羅漢像,高六點三厘米,寬六點八厘米。羅漢內(nèi)著汗衫,外披袈裟,右手持蓮花,左臂彎曲置于臥獅頭上,手指扯開袈裟,露出胸前雕刻的佛頭。獅子四腿彎曲臥于羅漢身邊。羅漢寬厚的嘴唇微閉,臉部肌肉松馳,笑容可掬,充分顯現(xiàn)了心中有佛的得意洋洋的神態(tài),袈裟衣邊鏤刻的纏枝蓮花,環(huán)繞相繼,疏密相間,協(xié)調(diào)柔和。整體造型豐滿而古樸。運刀流暢,收刀快捷。刀法洗煉細膩,配合有致,技藝高超,讓人流連忘返。
楊玉璇的作品得到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高兆,清初著名文學家、經(jīng)學家毛奇齡的高度評價,被他們稱為精品中的精品,在清初的上流社會中,也成為一時爭搶的寵愛之物,當時出現(xiàn)了得一楊玉璇壽山石雕,則身價不凡,身份倍增的現(xiàn)象,奇貨可居,不得不讓我們嘆為觀止。周亮工在《閩小記》中稱贊楊玉璇“能以寸許琥珀作玲瓏準提,毫發(fā)畢露,見者驚奇”。他的贊揚可謂是精當而貼切,沒有絲毫的媚俗與夸張。
楊玉璇除了專心雕刻之外,他還收徒弟傳授自己的高超技藝,窮自家之所學,毫不保留地傳授后進,培養(yǎng)人才。漳浦人王矞生是他的徒弟,因為得到他的手把手的傳授技藝,遂也成了擅長雕刻壽山石的專家,同時,他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學會了用桃核雕刻小舟,技藝高超,也成為當時的名家。
楊玉璇的壽山石作品,其背面皆刻有陰文“玉璇”字款,現(xiàn)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楊玉璇壽山石雕都是他作品中的精品,大都是其晚年的作品。神雕楊玉璇的作品據(jù)說在香港拍賣市場拍至數(shù)百萬元的天價,這可說是令人驚喜交集的好消息。
楊玉璇,壽山石第一神雕,在滾滾的歷史洪流中,在壽山石的傳奇歷史中,像一顆珍珠一樣被淘洗,越是淘洗越是發(fā)出了閃亮的光芒,為今人所敬仰和矚目。
楊玉璇,不虧為壽山石第一神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