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報社的時候,是所謂白班——但也得晚上八九點才能走。天擦黑,就三五同事搭伙去湊頓晚飯。
有位單身京漂同事,難得母親去看她,小住半個月,天天得瑟得不行。結(jié)果天黑了,居然和我們一起去AA。我們很奇怪:“你不回家去吃媽媽做的飯?”她連連搖頭,一臉一言難盡:“別提了,我媽做的飯真是夠難吃,我不和你們?nèi)フ{(diào)劑一次半次,撐不下去了?!蔽覀?nèi)w大笑,個個心有戚戚。
我們這一代,大部分出身中國第一代雙職工家庭,母親善烹飪精女紅的,大概沒幾個。文人雅士懷念“媽媽做的萊”,是隔著幾萬里辛苦路,時間給撒了濃濃的胡椒面,也是因為他們大抵是中產(chǎn)家庭,有一個擅長調(diào)和五味的母親吧?
朱德在《我的母親》里寫:“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yǎng)蠶,紡棉花?!缘氖峭愣癸?、萊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diào)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痹儆凶涛?,只怕也無法認(rèn)為是美味,沒什么舌尖上的縈縈追憶。而寫了《女教授的19道私房佳肴:飲膳札記》的林文月,想必她的兒女回憶起母親做的菜,也就是味蕾的《古詩十九首》吧。
我媽是農(nóng)家女出身,初中起就開始住校,每學(xué)期初扛著一麻袋紅薯去交伙食費。一路吃食堂吃到大學(xué)畢業(yè),三日入廚,向隔壁老太太們學(xué)會煮羹湯。正是艱難時世,六口之家六個空空如也的胃袋,把它們填滿就是大問題。吃飽了,才有資格膾不厭細(xì)。朱天文寫父母的愛情故事,說父親取笑母親:“內(nèi)人做的萊要用豬槽來裝?!币皇钦f量大,二是說味次。我媽做的菜,也不分軒輊。
但我記得她在深秋侵骨寒的霖雨里,搭公交車去很遠(yuǎn)的地方為我買豆絲,因為“都說那家最正宗”。我在紅菜苔剛剛上市的十一月匆匆回家一趟,她給我炒了青菜,自己一口不吃:“我吃的機(jī)會多呢。”其實也不多,這雖然是青菜,現(xiàn)在貴得令人咋舌,她平時不怎么舍得吃。
媽媽做的萊,其實很難吃,卻是我一生,不會再遇到的美味。
(劉魚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