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一種歌唱藝術,在語言藝術方面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青海蒙古族民歌是青海蒙古族人民在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理想、期盼的訴求,不但在語言方面尤其在地域性特點方面,折射出青海蒙古族在生活方式、文化等方面不同于國內其他地區(qū)蒙古族的一些個性的東西,由此可以窺見青海蒙古族文化心理方面的一些特點。學者們認為,不管哪個地區(qū)的蒙古族民歌,它們都是植根于整個蒙古族民歌的土壤之中的,都具有許多共性的東西,這是顯而易見的。但筆者認為民歌與其語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有什么樣的語言就會有什么樣的民歌,語言是民歌的表達手段與基礎。青海蒙古族在基本詞匯、語音、語法方面和國內其他地區(qū)的蒙古語基本一致,但由于他們的歷史經歷不同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其語言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就會反映在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民歌中。
一、青海蒙古族民歌的基本特點
民歌是我國蒙古族在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的最早的一種語言藝術,原始歌謠同人們的生存斗爭直接相關,即或標志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現(xiàn)狩獵的歡快,或祈禱萬物神靈的保佑等等。青海蒙古族的原始民歌也如此,由于歷史上的頻繁遷徙、征戰(zhàn),青海蒙古族進入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近千年的生存斗爭中,不但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精神財富,為青藏高原的經濟、社會、文化等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把青海蒙古族民歌同我國其他地區(qū)的蒙古族民歌歌詞在表達方式、修辭手段等方面進行比較,青海蒙古族民歌有以下幾個比較顯明的特點。
(一)詞語的地域性特點
青海蒙古族所操的語言,屬我國蒙古語衛(wèi)拉特方言,在語音詞匯等方面表現(xiàn)出地域性的特點,如陰性詞中的[x]輔音在青海蒙古語里讀作[k],把[d3]讀作[dz]等,在詞語方面也有許多特點。長期以來,青海蒙古族由于與藏族、漢族等兄弟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的頻繁往來,在飲食、服飾以及其他生活資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吸取了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一些成分。而標記這些成分的詞語,除借用以外,主要是用自己語言的構詞材料和構詞手段獨創(chuàng)的一些國內其他地區(qū)蒙古語言中所沒有的一些地域性很明顯的詞語,形成了明顯的地域性特色,成為有別于國內其他地區(qū)蒙古族語言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重要標志。如《巴音杭蓋》這首民歌翻譯成漢語就是:把那精靈的棗騮馬/拴在了蒙古包的外邊/ 和那幼小的兄弟們/ 高高興興去會面。其中的“拴住”就是一個方言詞,即:arxlna (口語),arxalan-a (書面語);還有“外邊”:gadza (口語), gadan-a(書面語);“幼小”:kendz(口語) ,nilx-a(書面語)。
(二)比喻的地域性特點
青海蒙古族民歌歌詞中的比喻十分夸張而形象鮮明,幾乎將夸張對象推向了極致;有的表現(xiàn)出了一種既浪漫又滑稽,帶有詼諧的諷刺意味;既表達出真情實意的情感特征,又有極強的敘述性,如《嘎斯湖畔的白笈笈草》,翻譯成漢語就是:“吹掉氈頂?shù)娘L,算什么大啊!浸透了皮襖的雨,算什么大??!叫天鵝迷路的酒壺,不算大??!叫野騾疲憊的路,不算遠啊”。用“風”,“雨”,“酒壺”,“路”等具體事物來比喻滿清統(tǒng)治者的惡勢力。這種隱喻的比喻手段,使喻體直接在本體的位置上,雖不用比喻詞,但寓意形象深刻,能啟發(fā)聽者(讀者)的聯(lián)想,激起蒙古族人民對滿清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蒙古族人民的憤怒的感情,同時表現(xiàn)了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的艱苦,求生路途之遙遠,更折射出青海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和頑強。這首歌曲腔調悲壯,語句短促,節(jié)奏低緩,裝飾音較少,帶有鮮明的渲染性特征。
青海蒙古族民歌經常用珍愛之物作為喻體來表達自己的理想與愛憎的感情。如:馬、鳥、樹等。通過這些動植物表現(xiàn)他們對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歷史上,馬是蒙古族人民草原上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也是蒙古人最忠誠的終身伙伴。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每個蒙古人都是離不開馬的。所以對馬的贊美成為青海蒙古族民歌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如《藍色草原的馬駒》:“有十匹馬的價值/ 是白嘴棗騮馬啊/ 有二十匹馬的價值/ 是青灰色的馬駒??!”;《百靈鳥》也是一首表達人們愉悅心情的反映蒙古族生活特點的感情熱烈的民歌,歌詞的漢譯是:“百靈鳥唱起歌來/我們該回家了/ 帶著幸福和快樂/一路歡笑一路歌”。這是在宴席快結束時最年長者開始唱的,預示著宴席即將結束。
二、襯詞的運用及其作用
襯詞是一種虛詞。它是原始人類在語言產生之前,迸發(fā)于胸中的各種情感的外顯,當人類的語言更加豐富和發(fā)展之后,這種襯詞在歌詞中卻變成為行文優(yōu)美、活潑,成為表達感情、協(xié)調節(jié)奏的重要手段。而添加的這些陳詞,在歌詞中不但起著襯托作用而且成為表達情感不可缺少的語言成分,盡管它是虛詞,但它能使歌曲旋律更加生動、優(yōu)美,更加生活化。如《美麗的馬鞍》的歌詞漢譯是:“咋哪都,它背上有美麗的馬鞍/咋哪都,給它五顏六色的光環(huán)/在喜慶的日子穿的/咋哪都,有花邊的皮襖”。在《左旗的馬駒》里唱道:“左旗的馬駒/哎達拉馬尼是米黃色的一群馬/ 左旗的阿哥/哎達拉馬尼是我最尊敬的人”這些襯詞有不同的節(jié)奏和不同的情感表達。從表面來看,襯詞在歌詞中雖然沒有實在的意義,但它在增強歌曲語感,烘托歌曲的氣氛,增強感染力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三、深沉的內容,明快的表現(xiàn)
民歌是藝術,又是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意義上它也承載著民族地域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所以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青海蒙古族人民長期生活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里,又承受過歷史上的種種社會遭遇,在艱辛的歷程中,期盼著平等、平安、吉祥和幸福,而且他們特別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少民歌都體現(xiàn)著這種精神。因此,順乎自然法則,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成為青海蒙古族民歌的主旋律。
歌詞題材主要以歌唱故鄉(xiāng)、駿馬和英勇的先輩為主,贊美勞動,祈求幸福,也有追求幸福愛情的情歌。歌唱時腔調多變,詞語較少,節(jié)奏悠長,語言精煉,表現(xiàn)出青海蒙古族人民在追求幸福和美好愿望的激昂情感中蘊含的憂傷、思念、懷古等深沉的思想感情。如《嘎斯湖畔的白笈笈草》、《巴音杭蓋》、《百靈鳥》、《查汗賽的柳樹》等。
四、形象的比喻表達,質樸的情感訴求
在歷史上,馬是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離不開它,他們把馬當做美好的事物進行歌頌,創(chuàng)作數(shù)以萬計的贊馬歌,在歌中對馬的崇拜表現(xiàn)得十分豐富。青海蒙古族民歌的這些基本構思和主題,既是他們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美好心靈的自我彰顯,反映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未來的追求,傾訴他們最純真精神理想和精神世界,也是蒙古族人民生存、發(fā)展、鼓勵自己和教育后代的最重要的精神養(yǎng)料和動力。青海蒙古族生活在遼闊而高寒的青藏高原的東北部,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自然環(huán)境嚴酷,要在那里生活下去,而且要生活的好,必須主動地去適應自然,利用自然。他們的許多民歌就突出地顯示出這種思想和情感,而且表現(xiàn)出一種面對困難樂觀,豪邁的氣魄。如《青云馬》的歌詞漢譯是:“把那心愛的青云馬/拴住在蒙古包的門前/從小一起長大的兄弟啊/與你共飲歡歌心相連/ 在多霧的水灣草坪上/絆住了放牧的駿馬/ 只有水灣的豐美好牧草/是駿馬覓食的地方”。
五、小結
青海蒙古族民歌內容豐富,種類繁多,語調悠長多變,感情深沉、真切,充分展現(xiàn)出蒙古族民歌的語言結構特點和語調跌宕起伏的藝術魄力。而這些特點源于青海蒙古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實踐,并用自己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因此,才能形成了青海蒙古語言特有的地域性特點的民歌。當我們在聆聽民歌手的歌唱時,也會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進入到那種空曠、豪邁的境界中去,體驗那種孤寂、安靜、悠長而又豪爽、豁達的蒙古族牧民的精神世界的崇高和偉大。
參考文獻:
[1]納·才仁巴力,宮日格瑪搜集整理.青海蒙古族民歌.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0.
[2]賈晞儒.青海蒙古語言文化縱論.青海民族出版社,2006-6.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蒙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