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后詩人中,蘇野的寫作具備了文本高度與續(xù)脈的方向性。目前在70后詩人中具備文本高度的詩人不在少數(shù),但同時兼具續(xù)脈方向性的詩人,卻少之又少。
每個詩人的寫作都是某種意義上的續(xù)脈寫作,因為每個詩人都要尋找到自己的“生父”,從那里繼續(xù)詩歌的探索。但我所言的續(xù)脈不是指這種個人意義上的續(xù)脈,而是指詩歌長河中的續(xù)脈。中國詩歌目前的續(xù)脈有兩種,一種是延續(xù)40年代以來開創(chuàng)的西方智性詩歌傳統(tǒng),另一種續(xù)脈,則是蘇野式的寫作,續(xù)的是中國詩歌傳統(tǒng)之脈。續(xù)脈寫作并非浮于表面的復古寫作,而是在詩歌精神、審美眼光、價值標準上與中國詩歌傳統(tǒng)對接,它是一種趨于正典的、開放性的寫作,同時朝向過去與未來。傳統(tǒng)并不是死的,它一直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與語言中,但是很少有人將它敞亮出來變成推動我們的力量,蘇野的寫作,提供了一個例子。
無為之美,像霧
蘇野詩中的價值取向基本上是道家價值,以及部分的儒家價值,道家式的審美、對物對已的態(tài)度,儒家式的承擔的勇氣,都呈現(xiàn)在蘇野的詩歌中?!稙橐婚g教室里的58個孩子,也為自己而作》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寫作者作為一個鄉(xiāng)間教師的職責與承擔,它是個人意義上的經(jīng)世,也是最落到實處的濟民,這種承擔也不僅是向外的給予,也是自我的完善。而《鄉(xiāng)居夏夜,在平房上乘涼》呈現(xiàn)出是道家式的價值審美,在內(nèi)部與外部的影響都退場之后,剩下的即是“無為”——道家的最高價值,這種最高價值無所不在,但又觸摸不到。
無為的價值源,所影響的審美自然是寂——空寂、閑寂的境界,無為是主體的能動處于欲發(fā)未發(fā)、似發(fā)非發(fā)的狀態(tài),而寂則是萬物在場若未在場、未在場若在場的狀態(tài),無為的主體對應的是寂的客體,客體出現(xiàn)在詩中,便是空寂、閑寂——從晉到唐最為推崇的一種境界。這種寂的境界貫穿了蘇野的每一首詩。諸如《同里湖》一詩:"
"""""""" 沒有山,未知之物
"""""""" 保持著遠處的神秘和智慧
"""""""" 湖面開闊,足以
"""""""""擁有虛無般的外延
"""""""""吞沒一切,泛著
"""""""" 飽嗝似的霧靄。飛鳥
"""""""" 飛著,沒有肉體的氣息
"""""""" 并且忠于消失
"""""""" 直線、緘默,和透明nbsp;
整首詩沒有出現(xiàn)主體,都是客體在自我呈現(xiàn),湖面的外延寬到虛無,吞沒一切,而那霧靄也只是無的癥候。飛于其上的鳥,亦處于不斷的消失中,飛鳥是客體中的一個主體,但又是主體中的一個客體,在界限之間它處于消失的過程。在無與趨向于無的客境中,閑寂之境自然自為地呈現(xiàn)于眼前。
從主體的無為到客體的寂,事物的趨勢注定是一種“喪”的趨勢,無為是喪,寂還是喪,“喪”因此成為蘇野詩中的一種動量,一種近乎悖論般的動量。在中國古代,“喪”也是重要的哲思和審美角度,“逝者如斯夫”是喪,“白日忽西沉”是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是喪,傷春是喪,傷秋是喪,這幾乎決定了中國古代詩歌的憂郁氣質(zhì)?!拔覀冄h(huán)得太久/而自我卻喪失得遠遠不夠”(《擬古:與臧北書》),喪之美、喪之動人、對喪的坦然接受甚至主動追求,在蘇野的詩歌中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而"
""""""" 我知道,百年之后
""""""" 這廳堂之上將長滿旅葵
""""""""草木苦澀的氣息
""""""" 將驅(qū)趕盡肉體的芬芳
""""""" 綠色的陰翳繁茂
""""""""骨灰盒繼續(xù)黯淡,并熔化
""""""" 甚至灰塵也向原子收縮"
那廳堂上長滿旅葵并不是有,而是以有的方式在喪,自然之有意味著主體之喪,而這種喪并不會停在一個結(jié)局上,喪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而不是一段時間。"
""""""微光中,松子
""""""從樹頂下墜,卻沒有回聲"
(《擬孟浩然:秦中感懷寄遠上人》)
這兩句正說明了喪的無休止:它甚至沒有回聲。對喪的體認,正是對時間力量的承認,時間不是以補償律作用的,它以喪失律作用。而對喪的接受或主動追求,帶來的則是自由透達的人生態(tài)度。無為、寂、喪,就是為了自由,自由才是最終的目標,而自由中,則蘊含著無為(主體)、寂(客體)、喪(力量與趨勢)。"
""""""""永遠不為
""""""" 接近湖水,學習安寧
""""""" 感到恥辱
""""""" 死亡的倒影
""""""" 戴著生存的面罩
""""""""流動的宿命(《窗外的湖水》)"
這正是那種自由、通達,并處于其中的坦然。
"
能不為肉體飛翔是幸福的
"
70后詩人中,極少有人像蘇野這樣著迷于對古代詩人人格形象的關注,他寫李白、杜甫、陶淵明、韋應物、謝眺、葉紹袁,人物詩或偽人物詩幾乎成為他寫作的全部。通過這種“詩歌人類學”般的工作,蘇野雕塑出了一個個鮮活的詩人形象。比如韋應物,在他筆下,是一個不斷追求純粹、不斷放棄物欲的詩人形象,它放棄自我、外物、最后成為風一樣的流動物與透明體。
本質(zhì)上,這種重塑人物人格的寫作是一種自我的投影和書寫,寫別人即是寫自己,寫自己對種種命運的理解與感受。重塑古詩人人格形象,其實是在建設自己的人格,因為每一個別人都是自己,每一重命運亦是自己的命運;你理解了別人,也就理解了自己:人,是蘇野的出發(fā)點。而對人的關注必然帶來對肉體的關注,肉體是對人進行書寫的重要母題。
一群人的代數(shù),不過是一個人的
""""""""" 一個水流的匯集點,一座
""""""""" 儲藏失敗的屋子。我們
""""""""" 只從過去獲得經(jīng)驗
""""""""" 未來的陰影,不過是反光
""""""""""就像我,證明了
""""""他們,你,以及所有人
(《重讀〈古詩十九首〉》)
正是出于這種對人本身的理解與悲憫,對自我的謙卑,蘇野的詩中一以貫之地遍布著肉體的沖突與矛盾?!耙粋€真正的死者,對/喪失了肉體的精神/深感絕望。”(《論隱居》),這是對肉體的一種態(tài)度;“我的歡樂,從不曾贏過肉體”(《謝眺》)又是另一種態(tài)度,其中的沖突不言自明?!兜赖陆?jīng)》上言:“吾之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無何患之有?”“患”源于肉體,往往也表現(xiàn)在肉體上。道家文化中,與肉體作斗爭是第一重要的手段,所修所煉,正是為了消除掉肉體:或者忽略肉體,或者升華肉體。肉體是道教徒斗爭的對象。蘇野的詩歌中,更多的是超越肉體的態(tài)度,這種超越令人聯(lián)想到魏晉時期,那是一個試圖要處理好肉體的歷史時期,魏晉風流中的放浪形骸、對肉體的無視、對肉體的輕視,不管是服五石散還是縱酒,都是對肉體所做的“手術”,最終企圖達到的都是一種無肉體的純粹狀態(tài),一種空靈:
"""""""" 鐘聲因為空無一物
"""""""" 而將肉體帶得更遠(《擬古:在湖邊》)
或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輕盈:
"""""""" 甚至河流也信仰著輕盈的減法
"""""""" 像帶子一樣,繞在樹上
(《擬孟浩然:秦中感懷寄遠上人》)
在蘇野看來,這即是人之超越的幸福本身:
"""""""" 雀鷹們偶爾在低空滑行、折返
"""""""" 劃出港灣似的弧線
"""""""" ——能不為肉體飛翔是幸福的
""""""""(《雨后,在四樓遠望同里湖》)
"
那些漸次舒展的事物
"
蘇野并不追求古典藝術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他常常采取散點透視式的觀看之道,持續(xù)地深入事物,以哲思的方式(智性)去處理對象。在他的詩歌中,人與世界的關系并非放松的、愉悅的、忘我的,而是疏離的、緊張的。在大地上棲居的詩意不是源于農(nóng)業(yè)時代的忘懷和逃逸,而是源自于人對事物哲學性的觀照,和自身命運的承擔與體認。這帶來了蘇野詩歌的現(xiàn)代性,讓詩歌更具有張力。比如《晚飯后,在同里湖邊散步》中,“寂靜是無常的”,并非作者追求的恒態(tài)。湖水始終外在于主體,主體也并未融入湖水的存在,而是以哲思的方式去容納外物,讓外物在主體的哲思中存在。主體關注外物:湖水、柳樹、天賴,但更關注自身:“我/循環(huán)的次數(shù)越多/便走得越遠”,“在散步中我得到的/也許恰恰等于我失去的”。
這種緊張性、沉思性也表現(xiàn)在對古典詩人的重塑中。蘇野處理人物的方式是將那些古代人物現(xiàn)代化,以進行古代人物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這首先是因為那些古人不僅活在古代,更是憑借文本越過時光的通道活在現(xiàn)代人的閱讀中,活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模式中,借助于他們,我們可以反觀自身。比如作為隱士代表的陶淵明,常常意味著平和、從容、淡薄,一種此世的微小歡樂。但在蘇野筆下,平靜的狀態(tài)被打破,陶淵明“困惑于自己的始終如一/白楊卦辭的自食其言/和他者掩藏自我的單純”,他重新面對他者的眼光、重新思考自己的“始終如一”,而不僅僅是那個采菊東籬下的隱士,他也有激烈,也有疑惑,“在地下一遷再遷”即是一種不穩(wěn)定感,一種不斷地反思自身與世界關系的象征。
通過放棄全面性的天人合一的寫作,轉(zhuǎn)而關注、處理外物、自己,再加上透視,蘇野的寫作具有一種挖掘的力量:深入物。他如一個解剖師,用語言的尖刀一點點地探入對象的脈絡、骨骼,"去看清它們,同時也看清自己。人與世界不再是甜美或沖突的關系,"它們成為寫作觀照下的平等事物,都需要重新發(fā)現(xiàn)意義:
我一直活著,像八百年前
""""""" 你沉思著如何
""""""" 從數(shù)不勝數(shù)的肉體之中消失
nbsp;"""""" 一種釘子般尖銳的善
""""""" 必須上升為信仰
""""""""痛苦之冪,需要負指數(shù)
""""""" 和,修行的減速帶(《謁劉過墓》)
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去思索、體認劉過的存在,確認自己的生命境遇和價值取向,這種對人物、自身以及自身與世界關系的深入,給續(xù)脈型寫作帶來了更深的可能性。這種深入是西式智性詩歌寫作的方式,不是古典式寫作的方式,將智性帶入寫作,將深入分析帶入寫作,與東方傳統(tǒng)接續(xù)起來,這正是蘇野詩歌的魅力之一。
因此,無為也罷、空寂也罷、自由也罷,在蘇野的詩歌中都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東方式的審美,而是被修改成現(xiàn)代哲學觀照下的審美。比如,在陶淵明的筆下,移居是農(nóng)業(yè)時代的那種趨于樂土般的生活,但在蘇野這里,已經(jīng)加入了自省的、存在主義式的沉思:""
""""""" 以前我放棄了什么?
""""""" 天空中飛鳥的巢?
""""""" 當我把疏遠的繩子和泥土
""""""" 像流水一樣拉近
""""""" 手掌上,誠實的鐘聲
""""""" 應該永遠也不會將我欺騙
""""""" 說這將是短視的
"""""""(《譯陶淵明〈移居〉兩首》)
通過這種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與其思想、道德底座的重新觀察、分析和思索,蘇野成功地實現(xiàn)了關于存在的轉(zhuǎn)變。
""
修辭的坡度
"
在語言上,續(xù)脈型寫作的最佳言說策略是:內(nèi)在地接續(xù)傳統(tǒng)的價值、審美、思維,而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的言說方式。蘇野詩歌的語言是古典和現(xiàn)代結(jié)合的典范。在古典的價值和語言場中,他加入現(xiàn)代生活中的意象、滲透西式的意象與觀念,使古典語言硬化,現(xiàn)代語言軟化,在力量場中達到了妥貼共處而互相激發(fā)的效果。比如:
""""""" 此刻,殘忍的樹色
""""""" 濡染成煙云模糊的地圖
""""""" 雨的空氣清新劑
""""""" 嫁接在道路的呼喚中
""""""" 水的嘴唇
""""""" 吞吐著倒影(《擬送別詩——送給楊帆》)
樹色是古詩中常見的農(nóng)業(yè)時代的意象,含有不忍離別的寓意,但用“殘忍”來修飾,卻顯得新奇,同時又從送別者的角度把古典語境中的含義巧妙地暗示出來。而地圖、清新劑作為現(xiàn)代意象,使農(nóng)業(yè)時代的自然之境得到了現(xiàn)代性的延伸,獲得了現(xiàn)代身份,同時它們又吻合送別的情境,承納著古典的詩意,古典和現(xiàn)代就這樣精巧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
蘇野的詩歌,有時精于雕飾,肆意鋪衍,語言縫隙很小,所指與能指、內(nèi)涵和外延緊密地擠在一起,互相之間形成張力、互補、盤詰、對比……比如《論隱居》一詩,開頭短短五句,即已涉入眾多意象:死亡、推土機、符號、圖騰、蒼蠅,語義指向各異,又有鞭尸、詆毀、喧囂等兼具激發(fā)性的詞語,形成了緊張、沖突、疊加的效果,這是動態(tài)的、現(xiàn)代的,是力量之間的沖激。
這些大面積的意象、多重方向是如何有效地共生的呢?它們不是囚徒,而是被意境、境界消化后的格式塔的構(gòu)成元素,那是因為蘇野的語言處于“生長”的過程中,那些詩歌是“生長”出來而不是拼貼出來的。在這一點上蘇野又接續(xù)了東方傳統(tǒng)。古典詩歌的語言要妥貼、協(xié)調(diào),就是因為它們要遵循著詩歌整體的向心力,自然而然地生長。現(xiàn)代詩歌中的意象極少是生長的,幾乎都是靜態(tài)地拼貼,生長式的寫作是蘇野與同時代許多拼貼詩人的區(qū)別所在。
""""""" 有多少樹,就有多少
""""""" 大地的吸管。沉穩(wěn)而綿延的修辭學
""""""" 使我確信,需要修行
""""""" 和緩慢地獲得。在深淵里
""""""" 停止行進、多變
""""""" 和超邁,未必不是信仰
""""""" 和積極的單純??傆邪矊幹畷r"
這是《5月27日,騎摩托車沿同里湖獨自夜行》中的一節(jié),從中可以看到語言如何生長?!皹洹边@個意象派生出大地、吸管、沉穩(wěn)、綿延、緩慢,它們都從屬于“樹”的性質(zhì);“修辭學”則派生出修行、獲得、深淵、停止、行進、多變、超邁;而“獲得”派生出的是信仰、積極、單純、安寧。全詩只有三個節(jié)點:樹、修辭學、獲得,它們生長出了整節(jié)詩,共同搭建出一種澄明之境。與其他泥古不化、生搬硬套者相比,這種詞語的生長的寫作顯示出了蘇野的成熟。
道家的價值、東方式的審美,西方式的哲思觀照、古今結(jié)合的言說方式,在蘇野的詩歌中,我們看到了一條融入傳統(tǒng)并發(fā)揚傳統(tǒng)的路徑。在70后詩人中,蘇野是具有明確續(xù)脈意識的第一人,也是在這個向度上提供了成熟文本的第一人,這就是蘇野詩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