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月后我們又回到幺妹峰繼續(xù)南壁直上路線。我們給完攀幺妹南壁直上路線起名叫“自由之魂”,這也是我們組合的名稱。這次攀登帶給我們?nèi)碌恼J識和體驗——計劃的一改再改、跨越營地的大膽假設、面對三個頂峰的不知所措、魔鬼般的下撤倒攀、6130米無睡袋露營,行進間保護攀登……這些都有待于我們進行更深刻的實踐。
計劃、天氣和隨機應變
這次我們制定了兩個計劃,先登幺妹峰,下來后在日隆休整兩天,再去阿妣西壁偵查。我們到達雙橋溝徐老幺家,第二天到尖山子進行適應。17日到日隆鎮(zhèn)看天氣擇機進山。沒想到天氣不如所愿,天氣預報要到21日才開始出現(xiàn)好天氣,從17號到20日都是壞天氣。當晚我們正在雙橋溝吃飯的時候下起大雪。我們決定改變計劃——先去阿妣西壁,再登幺妹,計劃第一次改變。
18日進入結(jié)斯溝開始阿妣西壁徒步之旅。21日返回日隆鎮(zhèn)。孫斌隊也下山躲避。22日天氣轉(zhuǎn)好,我們在日隆休息,孫斌隊進山了。去查了天氣預報,261B開始變天,這輪好天氣只有五六天。我們必須明天進山,否則就得在暴風雪中下撤,原定24日進山計劃再次修改,我們只能在日隆休整一天。我們原來是六天每天一個營地的攀登計劃。當晚收拾裝備前,我和冬冬說出了之前我腦子里的閃念——我們一天攀到5200米的冰川頂上,這樣就不用26日壞天氣時在巖壁上下撤了。同時做好在巖壁上熬三個晚上的心理準備。兩個協(xié)作幫我們把包從日隆背到4800米,我們再背包越過冰川到達5200米處。冬冬很快同意我的計劃。這個想法說出后,我們都顯得很激動,一下子進入了攀登狀態(tài)。
直上5130,好鋼用在刀刃上
11月23日早上辦完所有手續(xù)出發(fā)。尖山子和阿妣山的適應性訓練確實很有用,我們狀態(tài)都不錯。吃了點東西,換上裝備出發(fā),開始和幺妹峰的破碎冰川捉迷藏。這次上冰川的路線和2月份的差不太多。爬完第一個大冰坡過了兩個平臺后,發(fā)現(xiàn)我們這次走冰川中間會很辛苦,因為冰川上面有一層厚厚的積雪,很多裂縫都給蓋起來,我們拿出繩子開始結(jié)組。
不得不感嘆冰川變化之快,和2月份的地形比起來幾乎全變了,裂縫大而深,遠看就能發(fā)現(xiàn)中央巖槽下的那條背隙隆都變了位置。天將近黑,我們走到一條大冰裂縫中間的雪橋位置。距離上次營地位置應該還差一條大冰裂縫,考慮到體能消耗大,眼前裂縫錯綜復雜,天黑行走也不安全,決定就此扎營。我的GPS顯示5130米。今天我們上升了將近2000米,幸好有協(xié)作背包,要不我們也沒有力氣繞這些支離破碎的冰裂縫。好鋼用在刀刃上才是正確的。這次和前兩次的感覺都不一樣,因為這次“飛機”少了,石頭都凍在冰里。之前一直掛念的東西沒了。
5130米—5700米
改進方式,加快速度,節(jié)省體力
24日,我們收拾好裝備出發(fā)。帳篷就留在這里,5800米附近不可能扎帳篷,所以我們干脆就不帶。我背的20升的奧索卡背包重量有六公斤——睡袋、羽絨服、保溫杯、氣罐、牛肉干約500克、露營袋、彈性繃帶、備用襪子以及包外掛10個巖錐;冬冬的30升小包總重8公斤——睡袋、羽絨服、下降用60米七毫米輔繩、10個巖錐、食品、套鍋、兩個氣罐。這次上巖壁是比較輕裝的了。
這次不得不出發(fā)就用繩子,出門就是復雜的冰裂縫,一個多小時后到達中央巖槽下的背隙處。在背隙處發(fā)現(xiàn)白色尼龍繩,這應該就是孫斌的繩子。不出預料的話,他們現(xiàn)在正在我們頭頂上。我們沒有用他們的繩子,路線也不難,我們繼續(xù)結(jié)組直到通過中央巖槽起步處的冰坡。我們覺得結(jié)組太慢,這段還是采取Solo比較好,因為對路線也很了解。把繩子收起來我們各走各的。路線和二月份基本一摸一樣,但是這次雪很深,中央巖槽走起來非常費勁,我和冬冬交替開路,到開始向右上斜切的時候雪才變成硬雪。
海拔5530米的大片光板石處,也就是2月份開始用繩子的地方,這次一樣從這里開始結(jié)組。我領(lǐng)攀大半段后,我們就再也不采取一段段的攀登,而是采用行進間保護方式,這樣速度會快很多。采取行進間保護方式時,攀登繩長縮短到30米,冬冬在前面領(lǐng)攀,我跟攀。因為冬冬能過的地方,我脫落的可能性很小,這樣更有利于我們的安全。
下午5點我們到達海拔5700米處,我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好的積雪形成的平臺,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營地,甚至可以扎下小帳篷。但要是能在上面找到更合適的位置還是更高點好,因為現(xiàn)在時間也不晚。我就又往上爬了一段,但是由于保護端的繩子滑落卡在石頭上,我在上面做了個保護站就降下來了。上面也沒有合適的營地,我們2月份的營地已經(jīng)完全變樣了。我架好一根路線繩,明早可以直接沿著繩子爬上去。
營地就在5700米的小平臺上。我在左邊石縫里打了四個機械塞,冬冬在右邊冰壁上打了一根冰錐將繩子連接起來。畢竟平臺很小,稍不小心就會滑墜,從這里下去可就直接到5200米營地的右上方了。我們只帶了一個防潮墊,我就用兩個背包代替防潮墊。很薄的露營袋基本不透氣,里面結(jié)了很多霜。這一夜也只是在剛脫鞋時感到腳很冷,睡下之后就沒感到冷。一覺睡到天亮。
5700米-6247米-6130米
登頂返回,劫后余生
沿著昨晚架設的半段繩子開始今天的攀登。爬完十來米70度加碎石的冰坡就是硬雪坡了。繼續(xù)我們的行進間保護方式攀登,冬冬在前面領(lǐng)攀。這次路線和2月份稍有不同,我們只需沿著硬雪坡中上部分橫切上去,不用再沿著巖石根直插冰掛右邊的巖槽。右邊的巖槽在2月份的時候是被落石封閉的“禁區(qū)”,根本不敢靠近的。這樣速度就更快。在到達右邊巖槽時,冬冬的冰錐用完了,保護我跟攀上去后換我領(lǐng)攀。
我從冰掛下面斜切上去驚喜異?!@里原來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冰掛和巖石的組合,而是一個比較陡的冰坡,上面覆蓋著一層薄薄的硬雪。我開始興奮了,感覺頂峰近在咫尺。四段之后就能明顯感覺到懸冰川就在我們頭頂。這幾段的難度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么高,再加上這個季節(jié)的寒冷使得表面都是硬雪,即便是亮冰的地方也由于南壁強烈的陽光照射而變得硬度適中。第五段的時候在兩個小巖槽里猶豫片刻,我猜測從哪個槽上去后離懸冰川更近。事實證明走靠左邊的巖槽是正確選擇。這一段爬完了登頂過程中所有的巖石,保護時向下看看景色奇好。
懸冰川下的硬雪上我們再次恢復60米繩長的行進間保護。冬冬領(lǐng)攀,很快他鉆到懸冰川底下。很明顯上面的雪很厚,暴露感極強,我看出冬冬暴露出恐懼感,我也知道這種地形的深雪不好惹。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居然沿著懸冰川一直往里鉆,有從里面挖洞鉆過去的意思。我開始和他溝通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他也基本不回答。從我的角度觀察這種可能性根本不存在。我咆哮著才把他從洞里叫出來,并開始艱難向左平移。在我看不見他后,很快他就開始大把收繩,我以為他已經(jīng)到山脊上走得很快。等我跟上去才知道他用冰鎬插進硬雪保護我上去。
山脊上風很大,幸好我早有準備,把孟春借給我的BD大手套戴上了。在這里能看見孫斌他們在觀察我們,好像還看見了他們的營地?,F(xiàn)在全是硬雪坡,暴露感強到極點,頭項就是懸冰川。我們簡短商量后把繩長收到20米結(jié)組前進。從冬冬的行動速度就能判斷他對這種暴露感地形的恐懼。我換在前面向北繞過去,但把頭伸到雪脊另外一邊后發(fā)現(xiàn)幺妹有三個頂峰。從這里連到中間的頂峰是一片漫長的亮冰區(qū),很陡,很暴露。我想在這上面橫切完全就是找死。這一下讓我的心涼了一大截。眼前這一幕對我們是全新的,沒有任何心理預期。我基本不加思索,又上到懸冰川底下的一個小雪平臺上保護冬冬上攀。
此時,我們都想著頂峰,但不知道哪一個是頂峰。橫切是不可行的,惟一的路就是爬上這塊反著光的冰壁去看個究竟。初步判斷翻出雪檐將近40米,雪檐以下部分的冰況很好,在陽光下泛著藍色,打冰錐不存在問題。直上的話總體呈小仰角,繞進一條淺冰槽走的話角度稍小。掛上所有冰錐,整理繩子,開始攀登。冬冬在保護位置打了一根冰錐以免我起步脫落,否則我們都會掉到北壁下面。
上冰之后感覺不是很好,身體有些發(fā)沉,畢竟這已經(jīng)海拔6200米,已經(jīng)爬了大半天。冰上的真實感覺是沒有一個地方低于85度,我開始刻意地保守攀登,要是在這里脫落受傷,沒有人能把我弄下去。在第二個冰錐打好后,我迫使自己掛著休息一下,這是我攀冰以來第一次干這種事。四個錐之后,我決定在上面的一個小窩里做保護站,把整個冰壁分為兩段爬。我身上只有六個冰錐,我有過只用一個20厘米冰錐作保護站的念頭但放棄了。
放棄是對的,我接下來爬的時候在保護站上面已經(jīng)沒法打錐了,上面兩米就是硬雪,冰錐擰進去直接可以抽出來,換了三四個地方才找到一個不會直接抽出來的地方??墒?,這完全只是心理安慰,如果脫落的話冰錐除了一點點緩沖外沒有
任何作用。再往上的雪開始讓我恐懼,一鎬打下去用力一拉直接拉到胸前,阻力小得可憐,再加上風也越來越大,該死的雪檐負角還不小。我要創(chuàng)上四五鎬才能打出一鎬勉強放心,這樣五六鎬后翻出雪檐。看見了三個頂,我站的就是一個。
我用冰鎬插進雪里作為保護點,保護冬冬跟攀上來。我們所站的是一個頂峰,向北邊還有兩個頂峰,明顯能看出中間一個和我們所站的頂很難分出高低,最北邊的是最矮的。我們的頂峰和中間的頂峰是一段并不是很長的雪檐連在一起,成一個大“V”字形。夕陽的血色已經(jīng)褪盡。我們不再打算再去中間的頂峰。拿出GPS手機定了個點,6247米。這里手機信號還不錯,但在放回沖鋒褲口袋后拉鏈沒拉好,它壯烈地投奔了幺妹峰的北壁。拍照,下撤。
魔鬼般的下撤
風肆無忌憚地吹著,我們這個頂是硬雪,但我們沒有帶雪錐,我們得有一個人倒攀下去。我繼續(xù)把冰鎬插進雪里保護冬冬下降,我準備倒攀。但遺憾的是冬冬放繩的時候把繩子卡在下面的冰壁上,而且沒有找到上來的腳印。
他整理繩子的時候,我拿出羽絨服和頭燈。好一會之后繩子才松下來。我解開系在冰鎬上的繩結(jié),開始倒攀,沿著冬冬的腳印。但到了雪檐處,我試著倒攀,一腳踩下去全是空的。我感到有點絕望,從北壁刮上來的風越刮越猛,把雪檐以下的雪往上吹,我看不清下面,也聽不見冬冬在吼什么,我只覺得眼前的這個雪檐就像一個深淵。
我試了兩次都退回來了。腳下是空的冰鎬打不實,我猶豫萬分。風吹得惱火,夾雜的雪粒打在臉上感到疼痛。我拼命回憶和想像上來時翻雪檐的情景,這能給我增加信心。這次嘗試我得下去。我的頭腦一片空白,專注想著上來時的情景,能聽見冬冬的
點吼聲,但完全聽不清,我不理會,現(xiàn)在只能靠我自己解決。
只要冰鎬拼命往下創(chuàng)是能把冰鎬打結(jié)實的,無非多刨幾鎬;就算失手也就是沖墜系數(shù)為2、長度在15米的大沖墜,應該死不了。這兩點足矣。而呆在這里,我很快就會失溫變成冰人。我也想過用頭盔或是背包作為雪錐下降,但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帶給我的心情容不下我做這么多。倒攀,繼續(xù)倒攀!
從下面刮起來的雪粒讓我睜不開眼睛,我?guī)缀蹰]著眼睛打鎬,用心去判斷鎬的結(jié)實程度,我相信我的判斷。腳踩空就踩空,我吊在鎬上繼續(xù)踩直到踩結(jié)實。打穩(wěn)一鎬我就停下來歇上幾秒,閉上眼睛也不覺得累。這種時候,我腦子里居然閃過一個念頭——要是好萊塢能把現(xiàn)在的鏡頭拍下來該獲奧斯卡獎了?;蛟S正是這樣才讓我感到放松。我的頭終于比雪檐低了,也感到風小了,但聽到了不好的消息——冰錐打在硬雪里,并不是很結(jié)實!我大聲地回了一句“FUCK”,繼續(xù)認真的倒攀。或許我根本就沒有真正聽清楚,對我的心理狀態(tài)有些影響但還能承受。再說我已經(jīng)過了最艱難的地方,我更加有信心了。到了他打冰錐的地方,他打了13和20厘米兩個冰錐。我們決定扔一個冰錐在冰壁上,一是沒法打冰洞,二是節(jié)省時間。事實上,后來冬冬扔了一個冰錐和一條120厘米的扁帶和一把小鎖。
我先下,冬冬后下。下到冰壁后,我眨眼的時候覺得眼皮挺重的,一摸才發(fā)現(xiàn)睫毛和眉毛都成了小冰柱。我試著在冰壁下尋找能過夜的地方,但始終覺得風太大不合適。我們迅速回到冬冬挖洞的懸冰川底下,我打冰洞下降,再倒攀一小段后準確找到了我們上來的缺口。在我邁入南壁的一瞬間,我感覺到了風平浪靜,我又把頭伸出雪檐,告訴冬冬“這邊是另一個世界”。沒幾分鐘,我就到了冬冬之前挖的雪洞里,打了根冰錐在硬雪里保護冬冬。這時是晚上八點十分左右。
顫抖的6130之夜
今夜我們就要在這個雪洞度過了。我燒水,冬冬挖雪洞,再交換。挖了半天之后終于能容下兩個人,我們用打進硬雪的冰錐和冰鎬做保護是有點不靠譜的,但也不會輕易從洞里滾出去。爐頭放在我們中間可以取暖,我們的食物有兩包湯料,魚片牛肉干和搭配的干果。明天早上會有一小包薏米片,兩包奶粉和一些巧克力。補充了水,也灌好了明天用的水后開始休息。
在晴朗微風的夜空里沒有睡袋過夜只能看我們的造化。我們換著各種姿勢靠在一起取暖,每種姿勢都堅持不了太久,因為每種姿勢都不好受。我也不知道醒了多少次,每次我醒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也沒睡著,發(fā)現(xiàn)我們都在顫抖。最冷的就是腳和膝蓋。怎么都暖和不過來。
這一夜,很漫長,無數(shù)次醒來都不是天亮。
這一夜,很冷,我們和顫抖為伴!
經(jīng)歷了頂峰的倒攀和6130的寒夜,我有種劫后余生的感覺。我們沿用二月份的下降模式,冬冬做保護站,他下降時我理繩,我后下抽繩。一路下來的絕大多數(shù)下降保護點都是他做的。煮了奶粉和玉米片,吃了干魚片和干果后就開始下降。從雪洞出來倒攀三四米開始做冰洞下降,三段后到達“三角雪”邊緣。從這里開始結(jié)組倒攀,直到5700米營地邊上的冰壁。
這時已到中午時間,右側(cè)巖槽開始恢復到2月份的“喧鬧”。溫度開始回升,冰川融水夾雜著泥沙呈黃色,不時會有一片滾石落下。拿出相機想拍下滾石的場面,但是就是不給我機會,不拍時來滾石,拍的時候沒有。九段繩距下降后回到中央巖槽硬雪處,發(fā)現(xiàn)孫斌正在5200米營地。我們再次開始結(jié)組倒攀,到巖槽發(fā)現(xiàn)孫斌隊架設的路繩。我們撿了個便宜,用他們的尼龍繩下降到背隙處,再結(jié)組返回我們5130米的營地。從頂峰算起我們一共下降了14段,而2月份從5950米我們降了17段。這次用的繩子是50米,2月份是60米的。導致這種結(jié)果就是因為我們在能倒攀的地方基本都是采取倒攀。這樣也能提高效率,節(jié)省時間。
我們回到5130米營地,整整13個小時沒有醒過一次。幺妹南壁我們來了三次。每次都給了我們很多第一次——我們在這里從無知跨入成長。第一次,我們完全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第二次,我們定義了“自身的極限”;第三次,我們整合了攀登思路,獎懲分明。這里是我們這次攀登的一個終點,但又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