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些人對什么事都看不慣,他們愛斤斤計較,認死理,因此對人過于挑剔。
做人是一門學問,是一門甚至用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勘破個中因果的大學問,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試圖領(lǐng)悟到人生真諦,塑造出自己輝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復(fù)雜性使人們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內(nèi)涵,但人們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總是局限在事件的啟迪上,比如:做人不能斤斤計較便是其中一理,這正是有人活得瀟灑,而有人活得很累的原因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戲人生,但也不能太斤斤計較,認死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太斤斤計較了,就會對什么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鏡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鏡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巒;肉眼看似很干凈的東西,拿到顯微鏡下,滿目都是細菌。試想,如果我們“戴”著放大鏡、顯微鏡生活,恐怕連飯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赦、無可救藥了。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jīng)常以“難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愿;相反,斤斤計較,認死理,過分挑剔,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后,你只能關(guān)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惟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zhì),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異,團結(jié)大多數(shù)人。他們極有胸懷,豁達而不拘小節(jié),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短淺,從不斤斤計較,糾纏于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大事、立大業(yè),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陳明愛斤斤計較,他總抱怨他們家附近副食店賣醬油的售貨員態(tài)度不好,像誰欠了她錢似的,后來同事的妻子打聽到了女售貨員的身世:丈夫有外遇離了婚,老母癱瘓在床,上小學的女兒患哮喘病,每月只能開二三百元工資,一間12平米的平房。難怪她一天到晚愁眉不展。這樣一來,顯得陳明太苛求別人了。
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費時間呢?斤斤計較的人應(yīng)該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和不應(yīng)該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應(yīng)該認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顧。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磨練。如果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他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認真地去做該做的事,他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于他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于同他們交往,他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事業(yè)的成功伴隨著社交的成功,應(yīng)該是人生的一大幸事。(王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