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處方中,常常會出現(xiàn)一些令人費解的“專用名詞”,使煎藥者無所適從。
文火、武火慢火煎謂之“文火”,急火煎謂之“武火”。一般煎藥先用武火,待煎沸時改文火。
先煎動物類、礦石類藥物,應打碎先煎,煮沸后約10-2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如龜板、鱉甲、生牡蠣、石決明、龍骨等。另外,有些質輕量大的藥物,如蘆根、茅根、竹茹等,宜先煎取汁,然后用汁液煎煮其他藥物。
后下薄荷、砂仁、沉香、大黃等氣味芳香的藥物,借其揮發(fā)油起作用,宜在一般藥物快煎好時下,煎4-5分鐘即可。
包煎為防止煎后藥液渾濁及減少對咽、喉及胃腸道的刺激,如赤石脂、滑石、旋夏花、蒲黃等,要先用紗布包好后,再放入沙鍋內煎煮。
烊化膠質、黏性大而且溶化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蜂蜜、雞血藤等,用時應先單獨加溫融化,再加入去渣的藥液中趁熱攪拌,使之充分溶解,以免同煎時粘鍋煮焦。
另燉有些貴重藥,如人參、羚羊角等,為了保護其有效成分不被損失,可將其切成小薄片,隔水燉2-3小時,取汁服用。
(王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