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廣銘(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字恭三,著名歷史學家。
山東省臨邑人。193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史學系。在北大求學期間,鄧廣銘遇到了對他此生學術(shù)道路影響最大的兩位導師,一位是胡適,另一位是傅斯年。1927至1937年是20世紀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十年黃金時代,從30年代初到“七·七事變”前,則是北大史學系最輝煌的時期。鄧廣銘的畢業(yè)論文《 陳龍川傳 》,深受指導胡適的贊賞,留校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史學系助教。先后發(fā)表《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陳寅恪為《宋史職官志考正》作序。1943—1946年,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撰寫了《岳飛》一書,把岳飛傳記的寫作提高到學術(shù)研究的水平。
1950年,鄧廣銘晉升為北大歷史系教授。從1954年起,先后擔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50年代是鄧廣銘學術(shù)創(chuàng)造力極為旺盛的一個階段。1953年,《王安石》作為中國歷史小叢書的一種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55年,經(jīng)過大幅度修改增訂的《岳飛傳》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56年,《辛棄疾(稼軒)傳》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辛稼軒詩文鈔存》經(jīng)過重新校訂后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1957年,《辛稼軒年譜》修訂本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年,《稼軒詞編年箋注》首次由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
1958年,鄧廣銘在雙反運動中受到批判,60年代初,鄧廣銘執(zhí)筆撰寫了《中國史綱要》中宋遼金史部分,成為高校文科的首選教材之一。但從1964至1977年的14年中,他竟然沒有發(fā)表過一篇論文。這期間他寫出的唯一一部著作是那本引起爭議的《王安石──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
“文革”結(jié)束,年過70的鄧廣銘迎來了他學術(shù)生命上的第二個青春。1980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1981年任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國務(wù)院學位委員會成員、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等職。出版的著作有8種之多:《岳飛傳》增訂本、增訂校點本《陳亮集》、校點本《涑水記聞》、《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本、《鄧廣銘學術(shù)論著自選集》、《辛稼軒詩文箋注》、《鄧廣銘治史叢稿》、《王安石》修訂本。
鄧廣銘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唐宋遼金史的研究。他治學嚴謹,領(lǐng)域?qū)掗?,精于歷史人物傳記之作。他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的成就,成為宋史學界的一代宗師。
對鄧廣銘稍有一點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中的許多著作都經(jīng)過反復再三的修改、增訂乃至徹底改寫,這種情況在中國史學界似乎還找不到第二例。鄧廣銘先生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始,傾注了巨大心力,歷經(jīng)半個世紀四寫王安石,體現(xiàn)了一個史學家的時代眼光與嚴謹精神。1997出版的第四版《王安石》只是這個計劃的第一步,該書鋪展出頗具特色的熙寧變法改制圖景,凸顯出一個抖落掉污染、誤解和扭曲的政治改變家形象,使王安石以其本來的風度和豐采,再現(xiàn)于讀者面前。按照鄧廣銘的計劃,他原準備在有生之年把四部宋人傳記全部再改寫一遍,去世前,他還念念不忘自己的設(shè)想。河北教育出版社準備為他出版全集,他堅持要等他把幾部傳記重新改寫完畢以后才能收入全集,在1997年10月7日致河北教育出版社編審張惠芝的信中說:“《岳飛傳》、《陳亮傳》、《辛稼軒傳》,我要新改的幅度都比較大。貴社計劃把幾傳原樣重印,我認為不可行。我一生治學,沒有當今時賢的高深造詣,使20年代的著作可以在90年代一字不變的重印。我每有新的見解,就寫成新書,推翻舊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