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潤(1944年— ),著名學者。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人。1963年至1968年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赴中學任教。1979年到1981年進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至今,現(xiàn)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同時擔任全國高校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理事等學術職務。主持國家科研項目和教育部科研項目各一項。主要論著有《人性的足跡》(1991年)、《傳記文學史綱》(1994年)(獲中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和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生活教你學會愛》(1995年)、《你只有一種人生》(1995年)、《雪萊傳》(1998年)、《現(xiàn)代傳記學》(2008年)、《西方傳記鑒賞辭典》(2008年)、《眾生自畫像——中國現(xiàn)代自傳研究(1840-2000)》(2008年)并發(fā)表有關比較文學、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等方面的論文40余篇。
《現(xiàn)代傳記學》,作為一部傳記理論的集大成之作,《現(xiàn)代傳記學》是楊正潤在全面總結世界傳記發(fā)展和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入探索,凝聚了他幾十年的心力與情懷,也是他秉承美國著名傳記家、理論家里翁·艾德爾先生的意愿,建立“傳記詩學”這一學術雄心和偉大理想的實現(xiàn)。它將迄今為止傳記理論涉及的問題大都包含其中,并作出了有相當深度的闡釋,就其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論析的深刻性、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和前沿性而言,堪稱當今世界傳記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全書70多萬字,從傳記的本質、構成、主體和功能等基本的理論,到他傳、自傳以及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傳記等多種形態(tài),以及向來不被人關注的傳記寫作過程與方法,都進行了詳盡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強的理論性、綜合性和實用性。全書涉及十幾個國家400多位傳記家、理論家的近千部(篇)作品與理論著作,資料之豐富、內容之翔實令人贊嘆。而且,在文學與歷史學之外,作者旁涉心理學、哲學、宗教、美學、文化人類學等領域,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進入傳記這一開放性、邊緣性的文類,力圖使論述全面而系統(tǒng)。
楊正潤不滿足于表面現(xiàn)象和材料的羅列,而是力圖窮盡論題的意義與可能。如對傳記與歷史學、傳記與文學的關系的細密考察,將傳記內在包含的真實性要求與真實的相對性、文學性要求與藝術的虛假性問題,即“詩與真”這一矛盾剖析得淋漓盡致,對深入理解傳記這一特殊文類的本質必不可少。而對傳記的四種主體:“書寫主體”、“歷史主體”、“文本主體”和“閱讀主體”的劃分與剖析,在通常所認定的傳記主體即“傳主”之外,肯定了另外三種主體的存在,將傳記的內在構成清晰地呈現(xiàn)了出來,從整體上建立起了傳記家、歷史傳主、文本傳主和讀者的交織關系:“書寫主體獲取歷史主體的材料,并賦形為文本主體,閱讀主體通過自己的閱讀行為影響書寫主體的活動。”
將傳記看做一種“文化”是作者理論獨創(chuàng)性的體現(xiàn)。在楊正潤看來,傳記又是人性的體現(xiàn),它起源于人性的“紀念與自我紀念”以及人的自我認識、自我超越的本能。這種對傳記的人性內涵的理解貫穿本書的始終,如對傳記的真實與虛假傾向、人的善惡本能對傳記品格的影響的分析,都觸及了人性那復雜隱秘的深層世界,和外部的文化分析一樣,成為索解“斯芬克斯之謎”的有益探索。
《現(xiàn)代傳記學》的出版和“傳記詩學”的建立無疑是對“傳記死亡”說的有力回擊。作者“堅守理論立場,維護傳記和傳記理論的獨立性,反對顛覆和消解傳記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