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新華社解放軍分社社長兼世界軍事雜志社社長、高級記者。
山東人,l980年入伍,那年,賈永還不滿17歲。前線的陣地上,賈永在很快成為一名優(yōu)秀炮手的同時,寫作生活也在不覺中開始了——與前線大多數(shù)士兵“作者”不同的是,他徑直選擇了新聞。1983年起從事新聞工作,畢業(yè)于解放軍南京政治學(xué)院,1989年至今在新華社工作。從一位年輕的邊防戰(zhàn)士到新華社高級記者、解放軍分社社長,賈永以富有個性的新聞實踐和新聞作品,成為新時期“新生代”軍事記者的代表。
賈永被譽為“中國軍人的塑像者”, 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shè)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被賈永關(guān)注和記錄,而進入賈永新聞作品畫廊的人物,無論是高瞻遠矚、與時俱進的統(tǒng)帥,還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將軍;無論忠誠于歷史使命的基層部隊官兵,還是愛國愛軍的軍嫂楷模,無一不是這個時代的典型人物。他對人物賦予了異乎尋常的關(guān)注。如果可能,他總是以人物來串起報道的鏈條,僅1995年至今,他就參與采寫了近30個重大典型,作品被收入中學(xué)課本、大學(xué)教材并4次獲中國新聞獎;策劃了“深層體驗中國軍隊”、“我的長征”、“我的見證”等多起重大報道。1998年被評為“全國抗洪模范”、1999年被授予中直機關(guān)十大杰出青年,2004年榮獲第六屆范長江新聞獎。
2001年,中組部機關(guān)讀過賈永撰寫的《生死行程六萬里》之后,專門邀請此文的主人公尹祥美進京作報告。600人的會場,竟有一半人流淚?!耙粓黾娂姄P揚的大雪,使呼和浩特市的氣溫驟降到零下20攝氏度。冒著刺骨的寒風(fēng),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火車站,為突發(fā)重病的李國安送行。”一個全國重大典型就在這樣一個不安的氣氛中出場了。沒有說教,極少議論,只是簡煉感人的事實和史詩般的敘述,李國安其人其事盡在其中。韓素云的報道播發(fā)后,作家邵建武在《中國記者》上發(fā)表文章評論這篇獲得新華社優(yōu)秀作品獎的報道時說:“正是這幅本身沒有斑斕色彩的素描,透露出生活固有的光彩與基調(diào),讓人感受到生命之樹是如何把根須一寸一寸地伸向不盡源泉的,是如何把枝葉一片一片地鋪向無窮長天的,并由此而回味自己,感悟人生。”
事實上,早在撰寫這些全國典型之前,人物報道已經(jīng)是賈永的絕技了?!皠趥愃蛊蕉酥h鏡,宛似一座佇立的石雕,緊抿的嘴唇顯示出內(nèi)心的焦灼?!薄皩④娡蝗慌d奮地大叫——”“望遠鏡里,顧偉存在機槍偶爾停頓的瞬間,猛地縱身一躍,踏著子彈落地爆起的碎石,跳入射擊死角,緊接著一個敏捷的匍匐,逼近了敵堡……”直到今天,讀這篇千余字的《跨國授勛》,仍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久違的血液奔涌的感覺。簡簡單單的一場迎外觀摩表演,竟被賈永處理得風(fēng)生水起、起伏有致、懸念迭生。王國維論及文字水平之高下時說:“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笨础犊鐕趧住返摹耙狻?,不僅贊揚中國戰(zhàn)士的英姿勃發(fā),還超越了國界,真有英雄惺惺相惜的慨嘆。再看作品的“境”,下筆傳神,外部環(huán)境渲染與人物動態(tài)勾勒相得益彰——這才是賈永人物報道的真正過人之處。
賈永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叫“原始采訪(最原始的采訪)”,就是要深入深入再深入,細節(jié)細節(jié)再細節(jié)。越是宏大的內(nèi)容越是要用細節(jié)征服人,“滄海桑田的變化也不過是貝殼上一道淺淺的印痕?!币肷羁?,惟有細節(jié),而獲取細節(jié),只有深入現(xiàn)場的最原始采訪。到新聞的源頭去追尋新聞,永遠是一名記者最基本的采寫方式?,F(xiàn)在有的人講體驗式新聞,但有時候你不是新聞的主體,我們要求記者在第一時間或者第二時間第一現(xiàn)場追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