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1926年—1992年),臺灣當代著名作家,以歷史小說著稱,精通清代歷史掌故。
浙江杭州人。本名許晏駢,譜名儒鴻,字雁冰。筆名高陽、郡望、吏魚、孺洪等。高陽原為許姓郡望,許晏駢以此發(fā)表其所有的小說作品。
其父許寶璞為清秀才,壯年早逝,由母親教養(yǎng)成人。抗戰(zhàn)結束后,從事新聞工作。大學中途退學,考入國民政府空軍軍官學校書記,后在1949年隨軍赴臺灣,駐居岡山。于軍中刊物、文藝活動中顯露才華。1957年任臺灣地區(qū)“國防部”參謀總長王叔銘秘書,開始進入臺北文壇,文名漸起。退伍后任臺灣《中華日報》主編以及《中央日報》特約主筆。
1951年,高陽開始了他的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歷程。高陽擅長于史實考據(jù),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僅在于評史述史,更重要是將其史學知識用于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1962年,高陽受邀于聯(lián)合報副刊連載他的第一部歷史小說《李娃》,此部作品不但一鳴驚人,也成了高陽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的濫觴,爾后發(fā)表的《慈禧全傳》及胡雪巖三部曲《胡雪巖》、《紅頂商人》、《燈火樓臺》,更確立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臺灣評論家尉天聰將高陽比作中國的巴爾扎克,一生著作一共有90余部,約105冊。
高陽的歷史小說不僅注重歷史氛圍的營造,情節(jié)跌宕,旨在傳神,寫人物時抓住特征,寥寥數(shù)語,境界全出。高陽的歷史小說注重歷史氛圍的真實,又擅編故事、注重墨色五彩,旨在傳神,寫人物時抓住特征,寥寥數(shù)語,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