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滿族先民是狩獵民族,自古崇拜靈禽,反映在男女愛情及婚禮上也常以鳥羽做為定情的信物和婚禮上的飾物。史籍所謂“男以毛羽插女頭,女和則持歸,然后改禮聘之。”后演變?yōu)橐燥綦u翎織成漂亮的披肩作為新娘婚服,象征吉祥。
滿族婚姻主要是個體家庭的一夫一妻制,嚴(yán)禁同姓通婚。但舊俗通婚不甚講求行輩,甚至以嫁長輩名門為榮。姑舅親,只允許姑作婆,不許舅作翁。否則謂之骨血倒流,亦在禁例。一般禁早婚重婚;訂婚看門戶,輕聘禮。清代以后,由于滿漢文化交融,婚儀受“六禮”的影響頗深,大致可分遣媒、小定、拜女家、下茶、開剪、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住對月等程序。
通媒說親時,媒人要去女家拜訪三次,說明來意。每次攜帶一瓶酒為禮物,三次交往大體已知雙方誠意如何,故俗諺有云:“成不成,三瓶酒。”
女方答應(yīng)議婚之后,男方的母親及姑姨等去女家“問名”,相看年貌,姑娘行“裝煙禮”(裝煙敬長者)。如相看滿意則贈送如意、釵釧等,以為定禮,是謂“小定”?;蛴H自給姑娘戴上簪環(huán),因亦稱“插戴禮”。
小定后是大定,即未婚新婿同族人親自拜訪女家,請岳父岳母相看,曰“驗姑爺”。屆時男方備禮,重申愿結(jié)秦晉之好,女方答謝。正式訂婚,俗稱大定。禮畢,未婚夫入拜女家神位,再拜謝女家父母及諸親。之后女家進茶,賓主易位,再設(shè)酒宴祝賀。是謂“拜女家”禮。這之后的正式行聘,則稱為“下茶”。男家視經(jīng)濟地位條件有各種不同的聘禮。一般百姓多以豬、羊、酒、幣、帛、首飾為聘禮。聘禮放在鋪有紅氈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陳列于祖宗案前。兩親家翁并跪斟酒互遞祝祭,俗稱“換盅”。后此俗簡化,無祭祖一項,只女家設(shè)宴款待,雙方換盅而飲。之后,男方通知女家吉期,女家“開剪”忙嫁妝。
滿族娶親,一般婚禮進行三天或兩天。頭一天,女家送嫁妝于男家,男家由全福人布置好洞房,被子四周放棗子、花生、桂元、栗子,中間放一如意,意味著“早生貴子,萬事如意”。徹夜奏樂吹笙,驅(qū)鬼趕魔,謂之“響房”。也有的人家在此日搭灶、劈柴,做炊宴準(zhǔn)備,同樣動鼓樂,則稱之為“響棚”。遠(yuǎn)處女家則于此日先宿“下處”,等待出嫁。
在長春地區(qū)流行娶親時,男方給女家送“離娘肉”的風(fēng)俗,實是滿族習(xí)俗,已被漢族接受,被稱之為“獻肉禮”。有同時送蔥、粉絲、酒者,取聰明長壽久遠(yuǎn)之意。“離娘肉”一定要有兩根以上雙數(shù)肋骨,一刀砍下,送給新娘母親,安慰她女兒離去的痛苦。(須由男方長輩或執(zhí)事人獻上),女家得肉后從中割開,留下一半肋骨,另一半由男家?guī)Щ兀鳛榛囟Y。新郎到女家給岳父母及長輩行叩頭禮。
正日娶親程序與漢族相似。喜車到門,也有“憋性”不納的習(xí)俗,既納之,于鼓樂齊鳴、鞭炮連天中,新郎先向喜車(轎)虛射三箭,謂之驅(qū)煞神。喜車卸去轅馬后,新娘踩高糧口袋下車(轎),頭蒙紅巾,前后心懸銅鏡,懷抱寶瓶。踩紅氈到天地桌前與新郎拜天地,滿族叫拜北斗。到院中或洞房(或帳篷)前,新郎用秤桿或馬鞭將紅巾挑下置帳頂,每過一門,都將高梁口袋放在門坎上,上放馬鞍,使新娘跨過,謂之“步步登高”、“步步平安(鞍)”。坐帳時亦登高梁口袋上炕。坐帳亦曰坐福(斧),夫妻南向并坐,席下置斧,斧諧福音,故亦俗云“坐?!?。之后是開臉,祝吉。祝吉,昔時由薩滿致詞,唱“合婚歌”(后改為族長致詞),一對新人跪神桌前接受祝福,也有只新郎一人受吉,新娘一直坐福(席下坐一斧以諧福音)到日落之前,小姑或小叔拉一把才下地,曰“看日紅”。此時所念吉利語是:“小叔子(或小姑子)拉一把,又有騾子又有馬?!?/p>
入夜行合巹禮,吃子孫餑餑(餃子)。行禮時由全福人斟滿兩杯酒新婚夫婦各呷一口,互換酒杯,再飲一口,即為“合巹禮”。接著吃子孫餑餑和長壽面,然后兩人爭坐被上,居先者為吉。宿帳者還有新郎“繞帳求宿”儀式,今皆免之。滿洲傳統(tǒng)禮俗鬧洞房并無其他民族過份行徑。
又古時滿族新娘有穿婆婆鞋溯河而上,以求慎終追遠(yuǎn)之意,今長春之娶親者新娘下車有穿婆婆鞋入新房者,想是古俗之變形遺留。有人解釋為媳婦進家把婆婆踩在腳下之意,是極大的無知和歪曲。
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婦早起拜祖神,后拜公婆及族中尊長,是謂“三天分大小”?;楹笃呷栈亻T,滿月后回娘家“住對月”(也住一個月),回婆家時,給公婆及姊妹帶回些“針線活”(鞋襪之類)作為饋贈。
(編輯: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