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坎市是閩西有名的一個大集鎮(zhèn)。盧姓有萬人之眾,已在此繁衍生息500余年?!按蛐禄椤笔撬麄兊莫毺孛袼?。
據老一輩人說,盧姓人的五代開基祖——林婆太百年辭世,農歷正月十一日出葬。棺木抬到現在的“打新婚”地點,突然天降雷雨;待雨過天霽,抬棺木的人回來,卻到處尋覓不到棺木。大家認為,這是天賜婆太的好“風水”,便在此處修筑林婆太墳墓。林婆太年高百歲,兒孫滿堂,子孫為取吉利,定于林婆太棺木不見的農歷正月十一日為打新婚日,以祈人丁興旺、美滿幸福。
每年農歷正月十一日或元宵節(jié),上年結婚的盧姓青年男女便披紅掛綠,在一群男女青年的簇擁下,互拉著手,來到林婆太墓地前,由一個多福、多壽、有威望并經大家公推出來的族長給新郎新娘“打新婚”。
“打新婚”開始時,鞭炮齊鳴,雷銃轟響,“十番隊”演奏傳統優(yōu)美樂曲;有跳采茶燈的、踩高蹺的、舞龍燈的、玩獅子的,十分熱鬧;觀眾從十里八村涌來,墓地前人山人海。待用香燭、三牲敬過五代開基祖林婆太后,福壽族長手拿一個打面木槌,逐一在列好隊的新郎新娘左肩上輕輕滾打而下,再從下滾打上右肩,邊滾打,邊講些祝愿他們夫婦新婚美滿、白頭到老的吉利話。被木槌滾打過的新郎新娘則向族長敬上一個小紅包。不過,族長拿著木槌滾打新郎新娘時,有的新郎新娘故意躲閃,讓族長氣喘吁吁地追著滾打,逗得圍觀群眾哈哈大笑。
500余年來,這一民俗在此一直流傳。
湖坑李氏“作大?!?永定湖坑李姓三年一次“作大?!保h近聞名。在重陽節(jié)后農歷九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的“作大?!笔敲耖g的迎神賽會活動,清康熙以前稱為“打醮”。
相傳明朝末年,瘟疫流行,死者枕藉鄉(xiāng)間,村中請道士打醮,無奈瘟魔依舊橫行。一日,湖坑有五個小童下河洗澡,突然都跳起神來,一直跳到馬額宮前,口中念念有詞,說要請保生大帝農歷九月十五日出宮降疫,必須先齋戒五日。于是,村民們依此而行,瘟疫得以禳解。為報保生大帝禳災救民的恩德,每年重陽節(jié)后,村民們敬神演戲,以謝神靈,甚是隆重,逐漸演變?yōu)槿暌淮蔚摹白鞔蟾!薄?/p>
臨大福之年,農歷九月初十,全村開始齋戒。九月十一日,各村的“公王”先到馬額宮匯齊。馬額宮為一小廟,端立在湖坑集鎮(zhèn)西南一緩坡上,因后山如馬額,故得名。宮中主供“康太保劉漢公王”神位。
上午9點鐘,三聲銃響,各路公王依次起轎上路,前往大福場。霎時,鼓樂喧天,火銃、鞭炮震天動地,隊伍浩浩蕩蕩,旌旗遮天蔽日,看熱鬧的熙熙攘攘。抬神轎的年輕人,黃衣藍褲,扎紅腰帶,裹紅頭巾,一搖一晃地走。吹打的、放銃的、扛大旗的、搖小旗的、抬“故事”的、舞獅的、提香籃的---一村一隊,跟著神轎緩緩而行。
大福場設在村中一空地上。東頭是神臺,神臺中置一屏風,屏風為湖坑李姓清代名賢受恩賜之品,屏前為“康太保劉漢公王”神位。西頭搭起一座大戲臺,南邊設有吹唱班和木偶班演出的場所,北面豎起兩桿懸著放映電影的銀幕。中間是供場,供場上空拉起白布做天幕籠罩著。
大福期間,夜夜演戲,大班戲、木偶戲、電影、唱班,同時獻演。大福場上,熱鬧非常。
上供是大福的重要內容。保生大帝出宮,是大福的高潮。農歷九月十五日一早,從坎市迎來的保生大帝,一進入湖坑,就受到隆重禮遇。路上,迎接的喇叭、嗩吶、大鼓、鑼鈸,吹打不停。一到大福場,“三把連”震耳欲聾,鞭炮聲此起彼伏,滾滾濃煙中透出殺豬的嚎聲,這是開齋戒、行葷腥之祭。各村同時上供,主供全豬、全羊、全雞、全鴨。供場擺滿供桌,供桌上豬頭、肝花、雞、鴨、魚、酒、米飯、糖果、水果,應有盡有。各家婦女在此大顯身手:上供的雞鴨各有不同的造形,盤中的米飯反堆疊得像寶塔,雜色的糖果在盤上拼出“福祿壽全”吉祥圖案,般般可見巧婦匠心與妙手,真乃“千雙巧手競技藝,一片誠心敬神靈”。
如今,作大福這種古老的風俗也逐漸發(fā)生變化,除了祈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外,加強鄉(xiāng)親情誼、鼓勵勤勞致富、喚起海外游子回鄉(xiāng)尋根的愿望,也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
(編輯: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