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shù)株焉。雖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樹,而聽訟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fā)聲幽息,有切嘗聞。豈人心異于曩時,將蟲響悲于前聽?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蛻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靈姿。候時而來,順陰陽之數(shù);應節(jié)為變,審藏用之機。有目斯開,不以道昏而昧其視;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樹風之微喬,韻資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艱虞,遭時徽纆。不哀傷而自怨,未搖落而先衰。聞蟪蛄之流聲,悟平反之已奏;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感而綴詩,貽諸知己。庶情沿物應,衰弱羽之飄零;道寄人知,憫余聲之寂寞。非謂之墨,取代幽憂云爾。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曲徑通幽
忠而被謗,善而遭殃,誠千古一大恨事!在古人來說,女子當政,是大逆不道,故駱多次上書諷刺,終被關(guān)進大牢。此時,他的滿腔憤懣更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蟬,在古代,因為餐風飲露,被視為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潔形象。而蟬的盛季在夏,入秋則會“老去”。駱以秋蟬自比,想到自己雖然白發(fā)蒼蒼,雖然身陷牢獄,但依然不改舊志,正如在冷冽的秋天,被露水濕透了翅膀的蟬依然在鳴唱一樣。這是何等的高潔、執(zhí)著啊!而又是何等的落寞啊!作者之志已與蟬合而為一,永遠地鳴唱在天際。而這也正是托物言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