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飲一杯苦酒,杯底的殘汁卻總是蜜漿。
我每跨進一座森林,卻總是看到綠色的原野。
我在迷霧中丟失的朋友,卻在晨曦中出現(xiàn)。
多少次,我曾用刻苦的外衣遮起我的痛苦和煩惱,幻想著這樣做會得到報償。但是,當我脫去外衣時,發(fā)現(xiàn)痛苦已盡人皆知為歡樂,煩惱已化為平靜與安詳。
多少次,我和我的同事在光天化日下散步,我暗自想,這人多么愚蠢,多么遲鈍。但是,當我一走進那隱秘世界的時候,我即刻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專橫暴虐,而他倒挺睿智、幽默。
多少次,我曾自我陶醉,認為我是一只無辜的羔羊,與我坐在一起的人則是一只兇惡的豺狼。但是當我清醒過來,卻發(fā)現(xiàn)我和他原來都是同樣的人。
人們啊,我們都常常為表象所迷惑,因而忽略了自身的本質。假如有人被絆倒在地上,我們會說他摔了一跤;假如有人說不出話,我們會說他是啞巴;假如有人呻吟,我們會說這是他臨終前發(fā)出的喘息,他就要壽終正寢了。
我和你們都熱衷于“我”的外殼和“你們”的表皮,因而我們看不見“我”靈魂中的隱秘和“你們”靈魂中的隱秘。
我們?nèi)绱烁甙粒购鲆曃覀兊膶嵸|,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告訴你并告訴我自己—可能我的話是掩飾我的真相的面具—我們用肉眼所看到的一切只不過是一片煙云,它遮住了我們只能用見識才能洞察的萬物。我們用耳朵聽到的只不過是混亂而嘈雜的聲響,它擾亂了我們只能用心靈才能聽到的一切。假如我們看到一名警察把一個人押送監(jiān)獄,我們且不要去斷定哪一個是罪犯。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倒在血泊當中,而另一個人雙手沾滿了鮮血,也不要貿(mào)然判斷誰是兇手。倘若我們聽到一個人在歌唱而另一個人在哭泣,我們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知道究竟誰真正愉快。
不,朋友,我們不能從一個人的外表來看他的本質,不能把他的一言一行作為衡量他心靈的標準。一個被你看不起的笨嘴拙舌的人可能是一個天資聰明,心地善良的人。一個面目丑陋、生活貧困、為你所鄙視的人,倒可能是天之驕子,上帝的寵兒。
你可能在一天內(nèi)參觀一座宮殿和一座茅舍。當你走出宮殿時你會肅然起敬,當你走出茅舍時你會產(chǎn)生憐憫之感。但是,假如撕破事物外表給你編織的假相,那么,肅然起敬可能下降為憐憫,憐憫又會上升為無限景仰。
你一早一晚可能遇到這么兩個人,第一個人說話時粗聲大嗓,行動如軍人般威嚴。而第二個人和你說話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聲音顫抖,語不成句。于是你便認定前者勇敢,后者懦弱。但是如果你看到他倆在艱難困苦面前或為了原則需要作出犧牲時的表現(xiàn),你就會懂得冠冕堂皇下掩蓋的唐突行為絕非是勇敢,沉默不語和羞怯并非是軟弱。
你在家中憑窗外望,看見街上的行人中,右邊走著一位修女,左邊走著一個妓女。你會立即說:“一個是何等高尚,另一個是何等無恥!”但是,倘若你閉目靜聽,你就會聽到宇宙中有一種聲音輕輕地說:“這修女通過祈禱向我提出要求,那妓女滿懷悲痛向我苦苦哀告。但在她倆的靈魂中,各撐起一把我的精神的保護傘?!?/p>
你周游世界,尋找所謂的文明與先進。你走進一個城市,里面宮闕巍峨,街道寬闊,書院富麗堂皇,人們來去匆匆,一片繁忙景象。有人在穿越地球,有人在天空翱翔,有人在捕捉閃電,有人在呼喚暴風驟雨。他們?nèi)即┲季?,款式新穎,好似在過盛大的節(jié)日或在狂歡。
幾天之后,你來到另一座城市,那里房屋簡陋,街道狹窄。晴天塵土飛揚,下雨滿街泥濘。那里的居民仍處于原始狀態(tài),像松弛的弓弦。他們行動遲緩,工作漫不經(jīng)心。當他們看你的時候,似乎在他們的眼睛后邊還有一只眼睛在向遠處眺望。你深感厭惡地離開那個地方,暗自說:“這兩處真有天淵之別。那邊朝氣蓬勃,這里老氣橫秋。那邊充滿春夏的活力,這邊是秋冬的衰老。那邊像青年們在花園里歡樂地跳舞,這邊似衰弱的老人躺在沙灘上?!?/p>
如果你能借助上帝的光亮去看這兩個城市,你會看到它們原是同一花園中兩棵相仿的樹。一旦你的目光看到它們的實質,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所認為的先進,只不過是晶瑩透亮、瞬息即逝的水泡,你所認為的松弛,倒是暗中隱藏的永恒的實質。
不,宗教不表現(xiàn)在寺院和儀式上,而表現(xiàn)在心誠志堅上。
不,生活不在其外表,而在其實質;事物不在其外殼,而在其精華;人不在其貌,而在其心。
不,藝術不在于你耳朵聽到的歌聲的抑揚頓挫,不在于詩歌語言的鏗鏘,也不在于你肉眼所看到的繪畫的線條和色彩;藝術在于歌曲抑揚頓挫之間的無聲而顫抖的停頓,在于詩人通過他的詩傳給你的他心靈中深沉、寧靜而孤獨的感情,在于一幅畫對你的啟示和使你對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
不,朋友,歲月不在于它的外表。我也是在歲月的行列中行進的人,我向你說的這些只是語言能夠傳給你的我無聲的心愿。因此,在洞悉那隱藏著的自我之前,不要說我愚昧無知;在剝?nèi)ノ业耐鈿ぶ?,不要以為我是天才。在沒有看到我的內(nèi)心之前,且莫說我吝嗇;在了解我慷慨大方的動機之前,不要說我仗義疏財。不要認為我確實可愛,除非你充分了解我對愛情的忠誠和純潔。不要說我無憂無慮,除非你觸摸到我那淌血的傷口。
背景搜索
卡里·紀伯倫(Kahlil Gibran)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jié)為重,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
●詩化的開篇,引起人繼續(xù)徜徉的興趣。用比喻點明“殼”與“核”的關系。
●鋪陳排比。通過對題目或文意的外延及內(nèi)涵的反復吟誦,順勢引導,自然亮出觀點,表明情感傾向。佛說:萬物為空,萬法皆空。任何“相”的東西都是迷惑眾生的眼及心的!能真正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人就已經(jīng)開悟了!一篇文章深刻與否,關鍵在于寫作者對生活觀察體悟的深度。
●一語中的!從表象當中揭示實質。由“人們啊”三字感染讀者引起重視!
●一氣呵成,語言暢達,節(jié)奏感強,有氣勢,陳述了蕓蕓眾生的普遍看法。
●暗示讀者別被表象蒙蔽了雙眼,擦亮眼睛,用心去體會這世間的點點滴滴。
●解剖自我,揭示問題根源。一反問發(fā)人深省!
●“殼”是表象,“核”才是實質。只有看到了“核”才算是對這個世界真正了解了。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類也!
●寫作素材來源于我們對生活細膩的觀察與體悟!
●看似平淡的事物或許能成為我們抒情達意的最佳寄托物!
●對比著寫,表象不一,實質卻同!前一句話展現(xiàn)了生活中我們的真實的想法,后一句則是顯寫作者的心胸與見識。
●一段很好的寫作范例—如何呈現(xiàn)表象。下段同。用語平凡,但有條不紊;呈現(xiàn)事實,但并不乏味;語言整齊,讀來朗朗有韻!
●一語點破實質,紀伯倫真乃智者也!學生作文往往僅限于就表面而談表面,而如何挖掘出表面背后隱含的實質則是文章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若干“不”字語氣堅決,揭示了“殼”與“核”之間的實質性關系。寓枯燥的說理于豐富可感的具體對象之中。
●點題。作者用切身所感來引導讀者認識生活的本質,如此地諄諄教導真可謂用心良苦。生活的閱歷造就了人認識的深度。面對可塑性強的學生群體,或許真的應該多給予時間和機會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從而才能有感可抒,有情可發(fā)!
沁芳
本文探討一個重大的哲學問題,即表象與本質的關系。表象等同于感性看世界,本質等同于理智看世界。文章用有限的篇幅具體形象地講清了這個深奧的哲學問題,這實屬匠心獨特。
首先,排比句、排比段縱貫全文是本文最大的特點之一,使文章讀來有排山倒海之勢,增強了說服力。這無疑是我們學生寫作時值得借鑒的。第二,對比著寫,“殼”與“核”的本質關系通過一處處形象的對比呈現(xiàn)出來,使得孰假孰真一目了然,其中的道理也就不難明了了。第三,智慧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與體悟,創(chuàng)意來自于善于觀察生活的人。伯倫在本文中娓娓而談,使得如此深奧的哲學問題通過以上諸多生活實例得以明了,真不愧是大師之作。
所以說作文要寫得真實,觀察必須準確;作文要寫得具體,觀察必須細致;作文要寫得深刻,觀察必須透徹。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生活是我們的老師,要老老實實地向生活學習。細心地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抒發(fā)來自生活的真情實感,這是考場作文的總體走勢。此文恰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