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爬上納西族朋友家的屋頂眺望麗江——那是座矮小的城,站在二樓頂上就可以一覽無余,山包裹著城,連綿在霧氣中。納西朋友叫瓊,她家是一棟獨立的二層小樓,院子里有她爸爸種植的很多植物,二樓的平臺上養(yǎng)著小狗。瓊是個沒有一絲少數(shù)民族氣息的現(xiàn)代派女孩,在東北讀了大學,說著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幽默而熱情。那里幾乎每家每戶的居住條件都差不多,一個個小二樓連接著,組成了麗江古城以外的新城。新城里住著安靜的麗江人,黝黑、瘦削,偶爾看到70歲以上的老人會穿著傳統(tǒng)納西服飾,更多的納西人都已經融入游客中難以分辨了。只有石木結構的古城與鋼筋水泥的新城,以靜默的方式展示著麗江的前世與今生。
麗江:商業(yè)使她不曾寂寞
當萬里長江流經滇西北時,受山勢阻隔,形成了一個倒N字型曲折流程,這段流程被稱為麗江,而被江灣擁抱的這片土地就有了“麗江”這一美麗的名字。麗江市處于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過渡帶,海拔接近2400多米。這是一座古城,早在先秦時代的史書中就有記載,系滇、川、藏交匯之地,是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所經的重鎮(zhèn)和軍事要地。
現(xiàn)在的麗江已經蜚聲國際,擁有三項世界遺產: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東巴典籍文獻世界記憶遺產。在8月末抵達麗江,雖是酷熱季節(jié)這里卻清爽宜人。并非黃金周或暑假高峰,但麗江古城中的游人還是超出想象,走在其中像是參加游行。忽然看到一隊舉著小旗子的旅行團,我和瓊就忙不迭地開跑。
當今麗江古城中的每一處古宅都是商戶、餐館、酒吧、銀飾店、皮革店、服裝店……古城中的每一位居民幾乎都是商人,偶爾會在古城的某處小橋上看見曬太陽的老翁,大概他們已是為數(shù)不多的“非商”居民。有些來過麗江的游客認為這里商業(yè)化太重,已經失去原有的質樸,其實麗江人的商業(yè)智慧并非僅源于近年來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而是一種歷史承襲。
麗江的四方街是古城中最大的一片空地,也是古城的地標。在古代,這里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集市。清代,乾隆《麗江府志略》這樣記載四方街:“環(huán)市列肆,日中為市,名日坐街,午聚酉散,無日不集,四鄉(xiāng)男婦偕來。商賈之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雇腳轉運?!币簿褪钦f,在清代四方街已經是每日集,而不是窮鄉(xiāng)僻壤的幾日一集的情況了。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滇緬公路被截斷,從昆明經下關、麗江到拉薩,并延伸到印度的通道成為中國主要的國際交通線,內地所需商品基本從這條線運進。于是,麗江的商業(yè)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省內以及北京、山東、四川等地的商家紛紛在麗江設號經營。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時,麗江有大小商號110多家,古城內的商鋪達到1200多家,可見當時的繁榮興旺并不輸給現(xiàn)在的麗江。
納西族:“女主外,男生內”
現(xiàn)在的四方街已經成為古城的“中心廣場”,雖然不是集市,但仍然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四方街中央有身著納西民族服飾的老婦人在跳舞,當?shù)厝朔Q為“打跳”,一般是節(jié)日進行的一種自娛自樂的集體舞蹈。據(jù)瓊說,她們是職業(yè)的,而且服裝經過現(xiàn)代審美的修改,已經和原來有很大不同。瓊希望自己在結婚的時候,一定要穿上一套真正的納西族“披星戴月”服裝,這需要母親為她準備。
說到瓊的母親,我才真正體會到納西族“女主外,男主內”的傳統(tǒng)。去了瓊家兩次,每次都是爸爸招待,從未見過她媽媽。她媽媽不僅身有公職,而且還在經營一家店鋪,每天從早忙到晚,在家的時間很少。瓊的爸爸則安靜不語,可能是怕外人聽不懂,或坐或站一身悠閑,完全看不出他也是上班一族。清晨早起,緩緩地侍弄花草,看看電視,似乎有無限的光陰等待著他從容度過。
傳統(tǒng)的納西婦女大都身體健壯、性格爽朗,以勤勞能干著稱,她們的傳統(tǒng)服飾俗稱“披星戴月”,深色羊皮披肩刺繡七個圓盤,猶如星斗,其實是指她們每天都在披星戴月地操勞,為全家的生計奔波。而納西族的男性屬于“榮譽家長”,在家中受女人和孩子的尊敬,在外面參加豐富的社會公共活動,但家中的實際控制權還是由女人掌握。
俄羅斯人顧彼得曾在《被遺忘的古國》中描述過傍晚時分古城中熱情浪漫,的納西女孩:“未婚的姑娘穿著盛裝,手挽手地走,四五個姑娘成一排,正好把街道橫攔住。她們在街上沖上沖下,咯咯發(fā)笑,放聲歌唱,吃著葵花籽。粗心大意的小伙子很快被這些魁梧而又男子氣概的女子征服,被她們領走,命運成了未知數(shù)。比較老練的小伙子沿商店的墻和門站著,評論著行進中的美女們。不時一群姑娘在一個小伙前停住,然后這個小伙被領走,目的地是公園。在河邊草地上,燒起明亮的篝火,歌舞持續(xù)到半夜?!?/p>
顧彼得描述的已經是50年前的場景了,雖然從瓊的父母輩還能看到納西入“女主外,男主內”的影子,但21世紀的納西女孩已經不再需要男性般強健的體魄去養(yǎng)活全家。我眼前的瓊亭亭玉立,她心目中好丈夫的標準已經發(fā)生了改變:學歷、性格、工作都很重要,和很多大都市的女孩一樣,她相信兩人共同的努力才能擁有穩(wěn)固、幸福的家庭,至于“主內、主外”的問題已經很少被考慮了。
東巴文:世界的記憶
麗江的主要原住居民是納西族,信仰以萬物有靈為核心觀念的東巴教。約有30萬人口的納西族屬于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這個“小”族群卻擁有享譽世界的獨特文字——東巴文。東巴文有文字“活化石”之稱,早在發(fā)現(xiàn)之日就名揚中外。
東巴文是一種兼?zhèn)浔硪夂捅硪舫煞值膱D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tài)發(fā)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tài)。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后來發(fā)明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而所謂“東巴”則是納西族特指的宗教祭司,直譯為“智者”。
東巴教的興起時間,學界未有定論,最早大約為公元3世紀,或者要晚到8世紀。對于東巴教的產生后世有許多傳說,都與藏傳佛教有關。如民間傳說是一個納西族小男孩隨喇嘛學經,后逃到中旬白地,創(chuàng)立了東巴教??梢哉f,明代以前納西文化更多受到藏族而不是漢族的影響。
瓊是麗江納西族80后的一代,她這一代納西人還是說著納西語長大的,但普通話和云南當?shù)氐姆窖圆攀撬麄內粘=涣鞯恼Z言。瓊和她的朋友們幾乎無人通曉東巴文字,她說在過去也是貴族和東巴繼承人才會學習東巴文字。有些底層普通人根本不知道東巴文字的存在。
如今,走在麗江古城,仍然可以看見石壁、木板上刻有東巴文字,很多商家也將東巴文印制在衣服、帽子、披肩、燈罩等各種材料上。這一曾經與宗教儀式、宗教經文密切相關,只有通過拜師才能掌握的神秘文字已經變得隨處可見。如果有一天你在巴黎的咖啡館看見身披象形文字披肩的女郎,相信你的判斷,那一定是東巴文。麗江古城的女游客幾乎人人都會買一件納西披肩,更別提最愛披肩的歐洲入了。麗江、納西族、東巴文字,已經不僅屬于中國,它們已經成為了“世界的記憶”。
古城:在天邊遠望人間煙火
麗江市除著名的麗江古城外,還擁有另一個同樣美麗的所在一束河古城。這座古城離麗江新城較遠,乘車前往需幾十分鐘。隨著瓊悠閑地走進去,竟沒有人攔住收票,大概我沒有披東巴文披肩,被當做本地人了。束河古城的游客明顯少了許多,城中流過的水域寬廣而清澈,黑魚在幽靜的潭水中游弋。當?shù)厝苏J為這種魚不能食用,因此,它們可以肆無忌憚地生長,個頭肥碩,數(shù)量充盈。
城到哪里,水到哪里,古城的宅子一推開門就能看見透徹的水,汩汩不息。濃蔭讓橋下一片清涼,倚橋而望,淺淺的河水中有孩童嬉戲。我們吃著河水沖洗過的新鮮胡蘿卜,冰涼甜脆。遠處傳來慢慢的吉他聲,時光也漸漸停了下來。深色的酒吧前,跳躍出兩只金黃色的蘇格蘭牧羊犬,撫摸過去感覺到陽光般的溫暖!
黃昏,我們回到麗江古城,這里依舊人聲鼎沸,藏式酒吧會傳出悠長高亢的歌聲。脫下鞋子,坐在白日里被曬熱的石頭上,等待麗江的夜晚降臨:夜晚,紅色的燈籠在水光中搖曳,拍下的照片和我的記憶一樣都是模糊不清的,如夢如幻。黑夜掩蓋了游客身上的時代印記,卻勾勒出古城的歲月痕跡,越發(fā)讓人忘了時光。
當夜色更深的時候,我和瓊來到了麗江古城的最高處——萬古樓。在此俯瞰全城,仿佛在天邊遠望人間煙火,溫暖又冷清。瓊指著一處山腰,說那是她曾經就讀的中學,以前上學要穿過古城,爬上山去,那時候古城破舊沉寂,誰能想到如今紅火得天天如過年。瓊和朋友很少來古城玩,這座對于都市人來說充滿魅力的古城,對于他們來說是昂貴又缺少幻想的地方。也許,夢想永遠在別處。
[責任編輯] 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