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常見的上消化道功能障礙性疾病,屬于功能性胃腸病(FGIDs)之一。近年來,隨著神經(jīng)胃腸病學、功能性影像學、心理學以及受體藥物學的進展,對FGIDs的認識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F(xiàn)D從羅馬I到羅馬Ⅲ標準的不斷更新、修訂之路正反映了這一認識歷程。
1 某些觀念上的定義更具特征性和限定性
羅馬Ⅲ標準將FD定義為存在一種或多種起源于胃、十二指腸區(qū)域的消化不良癥狀,并且缺乏能解釋這些癥狀的任何器質性、系統(tǒng)性或代謝性疾病。FD也可能存在明確的病理生理機制(如動力、感知)或微觀異常(如存在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但按胃炎治療和根除幽門螺桿菌后消化不良癥狀仍然存在。羅馬Ⅲ標準強調癥狀的慢性歷程和排除器質性消化不良。羅馬Ⅲ標準不再推薦概念不確切的名詞如非潰瘍性消化不良(NUD)、原發(fā)性或特發(fā)性消化不良等,而使用概念性更明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限定了消化不良癥狀應源于上腹部,即劍突下端與臍之間及兩側鎖骨中線以內的區(qū)域。這種部位的限定有利于與源于下消化道的FGIDs鑒別。FD的癥狀譜(餐后飽脹、早飽感、上腹痛和上腹部燒灼感)較羅馬Ⅱ標準更具特征性。羅馬Ⅲ標準將燒心、反酸、腹脹、惡心等癥狀剔除,便于與胃食管反流病(GERD)及腸易激綜合征(IBS)相鑒別。
2 依據(jù)神經(jīng)病理機制更具實用性
羅馬Ⅲ標準以病理生理機制為基礎,將FD分為兩個亞型,即餐后不適綜合征(PDS)和上腹痛綜合征(EPS)。PDS以進餐誘發(fā)或加重早飽和餐后飽脹癥狀為特點,可能存在胃底容受性受損,胃排空障礙以及十二指腸動力異常等病理機制,促動力劑可能有較好的療效;EPS則以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癥狀突出,與進餐可能相關或不相關,與內臟高敏感、非酸反流、HP感染、胃內異常等多種機制有關,可選擇抑酸劑治療。
3 FD診斷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必須以癥狀為基礎,找到癥狀源于胃、十二指腸部位的證據(jù),并了解是否有報警癥狀,同時應注意即使無明顯報警證據(jù),但是否存在相關危險因素(如腫瘤家族史、腫瘤高發(fā)區(qū))。排除器質性消化不良推薦首選是內鏡檢查,常規(guī)檢測Hp,并建議對Hp陽性患者均應行根除治療,對一部分FD患者可能獲益。在兩類亞型之間缺乏穩(wěn)定性,有很大的重疊性,F(xiàn)D的診斷在臨床實際應用中有一定困難。FD與GERD、IBS等的重疊在臨床實踐和研究試驗中應注意區(qū)別和考慮。
4 FD治療新進展
FD治療目的在于去除誘因,迅速緩解癥狀,恢復正常生理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預防復發(fā)。治療策略主要依據(jù)其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學異常進行整體調節(jié),選擇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方案。
4.1 一般處理
首先應對FD患者進行對疾病的認知教育,反復地解釋病情,使患者充分認識其所患疾病的良性本質,指導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結構和習慣、去除與癥狀相關的因素,提高患者應對癥狀的能力。
4.2 經(jīng)驗治療
適用于40歲以下、無警報征象、無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與進餐相關的消化不良(PDS亞型)應以調整胃腸動力為主,選用促動力劑或合用抑酸劑;與進餐非相關的消化不良(EPS亞型)胃腸呈高敏感性,應以降低胃內酸度、減少胃酸的刺激為主,選用抑酸劑或合用促動力劑。療程一般為2~4wk。經(jīng)驗性治療無效者需做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后進行針對性治療。由于FD具有較高的安慰劑反應率,對藥物療效的評估存在一定的難度。
4.3 常用藥物
4.3.1 抗酸劑
氫氧化鋁、鋁碳酸鎂等可減輕癥狀,療效低于抑酸劑。鋁碳酸鎂除具有抗酸作用外,還可吸附膽汁,結合膽鹽,對伴有膽汁反流的患者可予選用。
4.3.2 抑酸劑
目前抑酸治療已廣泛應用于FD的治療,對FD患者的治療是安全有效的,適用于EPS中以上腹痛、燒灼感為主要癥狀者。常用抑酸劑包括組胺受體H2拮抗劑(H2RA)和質子泵抑制劑(PPI)。H2RA可有效地治療FD,常用藥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等。小劑量PPI可有效改善FD患者的消化不良癥狀,常用制劑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等。
4.3.3 促動力劑
可明顯改善與進餐相關的上腹部癥狀,如上腹飽脹、早飽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依托必利及莫沙必利等與安慰劑比較,顯示有一定的有效性。甲氧氯普胺具有較強的中樞鎮(zhèn)吐作用,可增強胃動力,因導致錐體外系反應而不宜長期、大劑量使用。多潘立酮為選擇性外周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不透過血腦屏障,無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能增加胃竇和十二指腸動力,促進胃排空,可明顯改善FD患者的上腹不適、早飽、腹脹等癥狀,但長期服用個別患者可能出現(xiàn)乳房脹痛或溢乳現(xiàn)象。依托必利具有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及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的作用,通過刺激內源性乙酰膽堿釋放及抑制乙酰膽堿水解,增加乙酰膽堿釋放,增強胃和十二指腸運動,促進胃排空,并具有中等強度的鎮(zhèn)吐作用,此外,亦有動物實驗證實,依托必利具有促進結腸蠕動,推動腸內容物轉運的作用。莫沙必利在中國和亞洲的使用資料表明,可顯著改善FD患者早飽、腹脹、噯氣等癥狀,但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不良反應仍應引起重視。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可作用于胃動素受體,促進胃排空,一般為小劑量靜脈給藥,高血糖可能削弱其加速胃排空的作用,由于副作用及快速耐受,限制了此類藥物的廣泛應用。胃底松弛藥物、新的促動力藥、選擇性5-羥色胺重攝取抑制劑及內臟止痛藥物目前仍在研究中。
4.3.4 胃腸平滑肌運動調節(jié)劑
匹維溴胺是選擇性作用于胃腸道平滑肌鈣離子通道的阻滯劑,具有強大的肌親合力,可直接作用于細胞的電壓依賴性鈣離子通道,抑制Ca2+細胞內流,降低細胞興奮性,防止細胞過度收縮。匹維溴胺還可降低腸平滑肌細胞的高反應性,改善腸平滑肌的高敏感狀態(tài)。匹維溴胺對正常的腸推進性運動無不良影響,用以調節(jié)腸道運動,改善便秘和腹瀉等癥狀。奧替溴胺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細胞膜上,較少進入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抗毒蕈堿和鈣離子通道阻滯作用。通過影響胃腸道平滑肌,特別是結腸環(huán)形肌細胞鈣離子通道的電壓而抑制細胞外和細胞內Ca2+的流動,并通過毒草堿受體和速激肽NK2受體,起到胃腸解痙作用。奧替溴胺主要作用于遠端消化道,減輕胃-結腸反射引起的結腸收縮,還可影響機械性刺激后引起的腸道高敏感性,提高擴張感覺閾值,改善腹痛及腹脹癥狀。曲美布汀為外周性腦腓肽類似物,作用于外周阿片肽受體,也可通過非納洛酮性途徑發(fā)揮作用。曲美布汀通過鉀、鈣離子通道,非選擇性抑制去極化引起的平滑肌細胞K+外流、Ca2+內流,調節(jié)胃腸運動節(jié)律,總體效應是使腸道運動正常化,對正常的結腸運動無影響。曲美布汀還具有阿片樣作用,通過興奮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末梢的阿片受體,增加平滑肌的收縮力。曲美布汀可有效地緩解腹瀉、便秘、腹痛及腹脹等臨床癥狀,同時也具有使腸高敏狀態(tài)正常化的作用。
4.3.5 抗焦慮、抗抑郁藥物
薈萃分析表明,抗焦慮、抑郁藥對FD有一定療效,對抑酸和促動力治療無效、且伴有明顯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可選擇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或5-HL4再攝取抑制劑,單一應用抗抑郁藥治療FD的療效尚未被肯定。有研究結果顯示,低劑量阿米替林可改善FD患者癥狀,但不能改善患者的內臟高敏感性和睡眠。行為治療、認知治療及心理干預等對這類患者有益,不但可以緩解癥狀,還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療法或催眠療法可能對FD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前景,但尚需進一步的研究。
4.3.6 其他藥物
消化酶和微生態(tài)制劑可作為治療消化不良的輔助用藥,可改善與進餐相關的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
4.4 藥物選擇時應注意的問題
FD治療強調個體化的整體治療原則,建立良好的醫(yī)患溝通和信任,注意飲食調節(jié)和精神、心理因素的影響。在藥物選擇時應注意:1)充分了解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如甲氧氯普胺的錐體外系不良反應,5-羥色胺受體拈抗劑阿洛司瓊的缺血性腸炎及便秘等,西沙必利、替加色羅也由于心血管不良反應均已撤市;2)重視合理使用精神心理藥物;3)注意FD與IBS、GERD等重疊的情況并給予相應治療;4)對于難治性FD應檢查診斷是否正確,是否存在隱患,重新評估藥物選擇是否合適等。
4.5 關于FD的Hp根除治療
Hp陽性的FD患者是否需要進行Hp根除治療及Hp陽性的FD與慢性胃炎之間的關系,在國內一直存在爭議。目前,關于FD患者的Hp根除治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FD與慢性胃炎之間界限的認識比較模糊,幾個涉及FD的共識或指南對FD概念的描述都不夠清楚。此外,F(xiàn)D羅馬Ⅲ標準亦僅是以癥狀學為主的診斷標準,并沒有涵蓋FD的所有內涵,如病理組織學、病理免疫學、黏膜屏障等,Hp陽性FD患者幾乎均具有慢性和(或)活動性胃炎,使FD與慢性胃炎的區(qū)分十分困難。許多研究表明,根除Hp可改善胃黏膜病理組織學狀況,預防消化性潰瘍的發(fā)生,可有效地治療非萎縮性胃炎,防止萎縮和腸上皮化生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胃癌的發(fā)生率。薈萃分析亦顯示,隨訪12個月后,經(jīng)Hp根除治療的FD患者較對照組相對風險度減小。羅馬Ⅲ報告認為,在仔細評估患者利益和風險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對Hp陽性的FD患者進行Hp根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