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文章的表情達意,既要選用適合的文字,也要借助于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
在長期的閱讀生活中,我逐漸養(yǎng)成了為讀物“糾錯”的習慣,也許這就是緣分了,我由此而把被讀者譽為“啄木鳥”的《咬文嚼字》雜志視為知音,常在與它的“心靈溝通”中,收獲更多的“悅讀”樂趣。
我在閱讀中“糾錯”,除了“咬嚼”文字差錯外,還留意辨析標點符號使用的正誤。因為,在我看來,文章的表情達意,既要選用適合的文字,也要借助于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作為文章構(gòu)件,文字和標點符號是同樣重要的。
設若一篇小說,敘述甲、乙二人對話。甲說:“你怎么啦?”乙說:“我不是挺好么?”這對話的語境親切而舒緩,表現(xiàn)了二人溫馨融洽的相互關(guān)系。如果對話中的兩個問號均被誤作了感嘆號,則將如何呢?當此時,對話的語境便不再舒緩,其所表現(xiàn)的人物情感,一為斥責之怒,一為厭煩之怨,全然沒有了溫馨融洽的影子??梢?,這個訛誤是弄出意想不到的尷尬來了。
這種將問號誤作感嘆號或者反之的差錯,在閱讀中是時有所見的。類似的差錯,還見之于逗號與頓號、冒號與分號等的誤用。產(chǎn)生這種差錯的原因似有兩個:或因作者為文時不慎誤寫,或因出版過程中不慎誤排漏校所致。
另有一類差錯,是將標點符號點錯位置。這種差錯,有時可使文句的意思變得面目全非。比如,影印本的《元刊夢溪筆談》,文無標點,書中的一段文字應作如下斷句:“海州通判石曼卿,喜豪飲,未嘗一日不醉。仁宗愛其才,勸其戒酒,延年聞之,因不飲。遂成疾而卒?!本褪钦f,喜歡豪飲的石曼卿(即石延年),在聽了仁宗的勸告之后,便把酒戒了。他后來是生病(成疾)而死了。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引用了這段文字,因其時尚不知石曼卿亦名石延年,而將“延年”二字誤讀為“延長壽命”之意,于是對相關(guān)的文字作了如下斷句:“仁宗愛其才,勸其戒酒延年,聞之,因不飲?!焙髞矸街?,我是由此而鬧了個有點讓人難堪的笑話了。這篇文章雖在報上發(fā)表并被收入了兩部文集,但文中那個逗號的“錯位”,卻讓我至今抱憾在心,揮之不去。
還有一類較為常見的差錯,則是不按規(guī)范要求使用標點符號。比如,按照規(guī)范要求,書籍、報刊、文章、文件、法令、電影、歌曲等等的名稱,要用書名號《》表示,如果書名號里面還需再用書名號,則應以符號〈〉表示。但在時下的一些傳媒和其它文字載體上,書名號被誤用為引號的現(xiàn)象,卻是屢見不鮮的。即便《咬文嚼字》雜志也未能幸免,這里試舉其2007年第5期5-25頁上的一個例子:
2006年5月25日《中國廣播電視報》第44版,刊登了一篇題為“訪電影《帶手銬的旅客》主創(chuàng)人員”的文章。
此例中的文章名稱即文題,是理應用書名號來表示的,即應寫為:《訪電影〈帶手銬的旅客〉主創(chuàng)人員》,可它卻被誤用為引號了。這種誤用,在《咬文嚼字》雜志上也并非個例。
本文題作《“咬嚼”一下標點符號,如何?》,意在吁請讀者朋友對這一問題的共同注意。此議未知各位朋友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