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說中的“中國測字術(shù)祖師爺”謝石,到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楊修;從關(guān)于“也字的神奇測算”到“一合酥的說法”,中國古代測字術(shù)的故事,在民間一直廣為流傳,而對此深信不疑者也大有人在。那么,為什么通過漢字可以未卜先知、測準(zhǔn)事情呢?測字的內(nèi)涵和理論依據(jù)又是什么呢?
《三國演義》中的測字大師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楊修測字的故事,楊修是曹操手下的一個文官。一天曹操派人送來一盒酥餅,并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楊修接到這份禮物后當(dāng)場把這盒酥餅分給在場的人吃了,曹操知道后問楊修為什么這樣做,楊說:“你不是寫了一人一口酥嗎?是你叫我這樣做的呀!”曹操笑而不答。第二次曹操叫人修建一座庭院,在經(jīng)過院子大門時,曹操取筆在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第二天楊修就叫人把這個門改小了,曹操知道后又問楊修為何要這樣做,楊答:”丞相是嫌這個門太大了,我按您的意思改小一點”,曹操心中不快。第三次曹操在一次征戰(zhàn)中處于進(jìn)退兩難的境地,軍隊扎營后左右為難,眾官都著急萬分,某天晚上曹操突然傳出“雞肋”的口令,第二天楊修即下令軍隊撒退。曹怒問楊:“為何沒有我的命令而擅自退兵?”楊答:“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不是有退兵之意嗎?我是按您的意思做的呀!”曹操大怒,終于以擾亂軍心之名殺了楊修。
從“一合酥”想到“一人一口酥”,從門中之“活”字想到“闊”字,從“雞肋”想到退兵,我們不得不佩服楊修的智慧機敏,也算得上一位測字大師了,在那個科學(xué)、經(jīng)濟都較落后的時代,楊修的測字術(shù)能達(dá)到這個高度也真是難能可貴了,只可惜他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會保護自已,落得這樣一個悲衰的結(jié)局,令人痛心。
測字術(shù)機變百出
楊修畢竟是小說中的人物,而據(jù)史書記載,歷史上確有測字大師。歷代先賢測字,每個事例都妙趣橫生,聯(lián)想的玄妙離奇又巧合天機。唐朝初年的袁天罡、唐太宗時期的李淳風(fēng)、宋朝的邵康節(jié)、謝石等都有測字名例廣為流傳至今。
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萬象更新。李淳風(fēng)卻說唐三世之后,必有女主武王代天下。皇帝下令盤察、可疑之人全部殺滅。李淳風(fēng)卻說,這種預(yù)兆已經(jīng)形成,上天所命,人豈能違抗。李淳風(fēng)的話后來都被一一應(yīng)驗。
被奉為中國測字祖師爺?shù)闹x石,最初是一位飽學(xué)之士,威名遠(yuǎn)揚,但卻貧寒至極。南宋高宗建國之時,因特殊的機緣,挾測字之技,名重公卿,譽滿天下。謝石測字的故事很多,流傳最廣的是他測知自己與皇帝的奇遇。有一次,高宗微服出巡,在謝石面前,用手杖在地上寫了一個“一”字,一句話也沒有說,向謝石問事。謝石看看高宗,同樣一句話也沒有說。高宗覺得很奇怪,又寫了一個“問”字,因為是用手杖寫在地上,“問”字旁邊的兩豎向著外面。這時,謝石慌忙跪下去,口呼萬歲?;实塾X得很奇怪,問他為什么知道自己是萬歲。謝石說:“‘一’字寫在土上,土上加一橫,是“王”字,這時候就知道是顯貴王侯之尊,只是不知是哪位王侯,所以未曾多言。接著皇上又寫了問字,左右兩豎向外張開,左看是君字,右看也是君字,正看、反看都是君字。君王至尊,當(dāng)然是當(dāng)今皇帝?!?/p>
到了清代,可以稱為大師級的人物,則是程省。他終其一生鉆研測字之學(xué),淡泊名利,不求仕進(jìn)。有一次,有一個人寫了一個“絲”字問婚姻,程省隨口吟出“紅絲緊裹蕭郎足”,婚姻可成,幸福美滿。古人稱“情郎”作“蕭郎”,“絲”的右半部是“蕭”的左半部,所以說是緊裹蕭郎足。而且,“蕭”字的上面有三橫,是乾三連,下面“源”右旁好象坤六斷,所以是天地交泰之象,當(dāng)然是白頭偕老、百年好合!
測字術(shù)與漢字特征有關(guān)
測字,又稱拆字、相字,是一種通過拆拼、移動漢字的偏旁部首或筆畫等并以“比、附、生、發(fā)”等手段解釋其意義。由于測字對字的拆拼處理及其解釋有著種種詭秘的方法技巧,所以一向被看作是一種“術(shù)”。
測字術(shù)的出現(xiàn),與漢字的特性密切相關(guān)。首先,測字與漢字的造字用字法相關(guān)。漢字的造字有“六書”之說,清人程省所編《測字秘牒》中的“心易六法”也列有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zhuǎn)注等法。但測字所用的“六法”并非“六書”之法,如“六書”中的“象形”指的是字與物的相似,而測字用為字與字的相似;“六書”的“指事”指的是在象形字上作某種標(biāo)記,以“察而見意”,而測字用為對求測者“審其情性,察其動靜,兼明其蹤跡”;“六書”的“會意”指的是合兩字以成一義(如人言為信),“會意”之“會”用的是“會合”義,而測字則常反其道而行之,將字拆開以解其意,“會意”之“會”用的是“體會”義,如此等等。
其次,測字與漢字的形態(tài)特性相關(guān)。漢字大多由構(gòu)件組成,先由筆畫組成部件,再由部件構(gòu)成整字;反之,整字可以拆解為部件,部件又進(jìn)而可拆解為筆畫。拆解后,有的能單獨成字(單獨表義),有的則作為形符具有一定的含義。同時,漢字的結(jié)構(gòu)機制又具有開放性,一個漢字既是字,又可以作為部件進(jìn)入組合場,尤其是字的二維方塊形有極強的再生能力,是古往今來漢字系統(tǒng)中最基本的造字方式。
測字術(shù)所用方法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但其基本步驟是兩個,其一是對字進(jìn)行拆拼等處理,其二是對之作出解釋。這兩個步驟都存在著多種可能性。第一步,如“春”字,可拆成上下兩部分,又可拆成“一夫日、二大日、三人日”等等,上下兩部分拆后可以與許多字或部首進(jìn)行組合,如“秦、泰、湊”、“ 暉、舊、早”等,其他拆法則可以與更多的字或偏旁部首組合。這就為第二步的解說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空間,甚至可以依據(jù)第二步的需要來決定第一步的操作。第二步的解釋同樣存在著多種可能性。此外,測字術(shù)還注意充分利用各種相關(guān)的因素,這樣,測字術(shù)士在解釋時可供選擇、發(fā)揮的空間就相當(dāng)大,幾至于可以“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