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大約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趨嚴格,民國成立后廢除。那時,人們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否則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掉腦袋的危險。避諱常見的方法是用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別的字來代替要避諱的字。這樣一來,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稱改頭換面的奇怪現象。避諱給古代文獻造成了一定的混亂,給今天的閱讀造成諸多不便。
避諱的對象
一是帝王,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于當時的“國諱”或“公諱”。
如在劉秀時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詔門聯中不許有五福臨門四字,為的是避諱順治帝福臨之名。有時甚至還要避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臣子們遇到雉要改稱野雞。
二是諱長官,即下屬要諱長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諱。甚至一些驕橫的官員嚴令百姓要避其名諱。
陸游編著的《老學庵筆記》中有一故事:一個叫田登的州官不準下屬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準寫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燈三天,可寫布告的小吏不敢寫燈字,改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笑話。
三是避圣賢,主要指避至圣先師孔子和亞圣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讀書讀到“丘”字的時候,都應讀成“某”字,同時還得用紅筆在“丘”字上圈一個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從此以后,都要加個耳字旁,改姓“邱”字,于是,天下姓“丘”的,從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來的“丘”字了。
四是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之諱,否則極為失禮。
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晉”與“進”同音,故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都t樓夢》中林黛玉之母叫賈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讀成米或密。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所以《史記》里,把跟他父親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后來《后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如此,因為范曄的父親叫“范泰”,所以在《后漢書》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覺地變?yōu)椤肮绷?叫“鄭秦”的,也變?yōu)椤班嵦绷恕?/p>
又如唐朝的詩人杜甫,父親的名字叫“杜閑”,為了避“閑”字的諱,杜甫寫了一輩子的詩,卻沒在詩中用過“閑”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無海棠詩,乃不名母名也。蘇軾祖父名“序”,即諱“序”字,所以蘇洵不寫“序”字。碰到寫“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蘇軾也跟著不用“序”字,他以“敘”字來代替。
避諱的方法
一是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義字來代替需要避諱的字。例如漢代,為避高祖劉邦之諱,凡遇“邦”字都須用“國”字代替,所以漢石經殘碑中《論語》“邦君為兩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等句中“邦”字皆書作“國”字。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除同訓相代替以外,還有以“某”字或“諱”字代替的。如司馬遷在《史記·孝文本紀》中記載道:“子某最長,請建以為太子”?!澳场奔礊闈h景帝劉啟。而許慎在作《說文解字》時,對于“禾部”的“秀”字,“火部”的“炟”字等皆注曰“上諱”。 唐時,為避太宗“世”字,多稱“觀世音菩薩”為“觀音菩薩”,將“世”字省去。
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時也可以通過增減筆畫來避諱。如《南齊書》為避梁武帝父“順”之諱,凡遇順之名則空之。古書中以○或□代替者,此處就不再綴敘了。
二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讀作平聲。有的以“某”字代讀,讀到應避諱的字時改讀“某”。
比如:陰歷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這是因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個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決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就把“政月”改為“正月”,讀音變?yōu)槠铰?。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為“荊”。
漢文帝名叫劉恒,于是把姮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為“常山”。光武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改為《嚴子》。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為“戶部”。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而牽及夠,媾,購,遘……避諱字達五十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