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好萊塢大片《黑鷹墜落》是從多軍事影迷心目中的經(jīng)典,當我們對這部影片情節(jié)熟稔于心的時候,再來從作戰(zhàn)戰(zhàn)術角度審視一番——
雙方戰(zhàn)斗素質(zhì)相差懸殊
《黑鷹墜落》中的對陣雙方是索馬里摩伽迪沙軍閥艾迪德手下的武裝民兵和以三角洲特種部隊、第75游騎兵團、第160特種作戰(zhàn)航空團為主體的美軍,雙方單兵戰(zhàn)斗素質(zhì)差距非常懸殊。
索馬里武裝民兵方面
首先看索馬里武裝民兵方面。民兵們基本上就是持槍的平民,根本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訓練,很多人連據(jù)槍要領都沒有掌握,射擊精度非常差,只是對著美軍方向胡亂掃射。甚至有的民兵從巷子里閃出來射擊時。整個身體都暴露出來,不會利用墻角隱蔽射擊,用火箭筒攻擊美軍車隊時,還發(fā)生了嚴重的誤傷,一枚從屋頂發(fā)射的火箭彈將對面街上的己方火箭筒手炸得粉碎,在機動時,只會在街上亂跑,不知依托掩體交替躍進,民兵們占據(jù)著道路兩旁和墜機點四周的制高點。按理說處于絕對有利的位置,但給美軍造成的傷亡卻相當有限(死亡19人,受傷78人),這充分說明了其戰(zhàn)斗素質(zhì)之低劣。
影片中,民兵們不知為何不使用手榴彈,手榴彈對于美軍無裝甲防護的悍馬車和5噸卡車有較大毀傷效果,而且不用暴露身體就可以把手榴彈扔到街道上,本應是相當有效的。民兵們還擁有不少裝有大口徑機槍的武裝汽車,但卻從未使用大口徑機槍打美軍直升機。事實上,大口徑機槍對直升機的打擊效果要高于火箭筒。
此外,美軍在夜間使用紅外線救生燈為直升機標示攻擊目標時,民兵們?nèi)狈Ω呖萍佳b備知識的弱點暴露無遺——美軍的艾弗斯曼中士將燈扔到屋頂后,民兵撿起來正琢磨此為何物時,密集的機槍火力和火箭彈從天而降,大批民兵喪生。
不過,民兵們也有值得夸耀的地方,那就是對火箭筒的運用,盡管在使用中不無失誤。影片中出現(xiàn)的索馬里武裝民兵使用的火箭筒均為RPG-7,該武器從不“挑食”,攻擊目標涵蓋了包括有生力量、汽車、直升機等所有戰(zhàn)場上的目標。美軍的直升機都是被火箭筒擊中墜落的。據(jù)說,“基地”組織還教索馬里人在火箭彈上安裝定時裝置,并告訴索馬里人直升機的尾翼是其弱點。此外,索馬里人還學會了發(fā)射時將火箭筒尾部對著深坑或墻后,避免仰射時被尾有表現(xiàn)出來。
可以說,民兵們最能體現(xiàn)戰(zhàn)斗素質(zhì)的就是使用火箭筒了。除此之外,他們設置路障的能力也很強,迫使美軍地面車隊不斷打轉,從而獲得了反復攻擊車隊的機會。
美軍方面
美軍參戰(zhàn)部隊除了救援部隊——第10山地師外,全部隸屬于陸軍特種部隊,都是美軍中的精銳力量。尤其是三角洲部隊屬于專業(yè)反恐部隊,更是精銳中的精銳。
從以下兩個事例中即可看出三角洲部隊高超的軍事戰(zhàn)斗力:當美軍乘坐的超級61號直升機被擊落后,一名負傷的三角洲隊員從殘骸中爬出來,在又中兩槍的情況下,仍能用左右手交替射擊,抵擋住索馬里武裝民兵的三面進攻,堅持到救援人員到達,三角洲和游騎兵部隊在向超級64號直升機墜機點(第二墜機點)前進的途中,遭到民兵的襲擊,一名三角洲隊員在其他人掩護下直接將手榴彈投入30m開外的窗內(nèi),將民兵炸死。
此外,美軍的空地協(xié)同作戰(zhàn)十分嫻熟。艾弗斯曼中士率領的小隊向61號墜機點前進時,被民兵的武裝汽車阻擋,空中的“小鳥”直升機立刻用密集火力將其清除,為地面部隊掃清障礙。當一架“黑鷹”直升機發(fā)現(xiàn)樓房內(nèi)有手持火箭筒的民兵時,立刻調(diào)轉機身,艙門機槍射手及時開火將民兵擊斃,其配合默契程度之高令人驚嘆。
交戰(zhàn)雙方都有著堅強的戰(zhàn)斗意志。索馬里民兵在受到巨大傷亡后仍堅持戰(zhàn)斗,直到美軍突圍逃走。美軍則在重重包圍中咬牙死掙,直到救援部隊到達,并堅持到將直升機殘骸中的死者遺體和傷員全部裝車才撤退。民兵們的戰(zhàn)斗意志來源于對外來軍事力量的天然憎惡,以及對美軍濫用火力傷害無辜的憤慨,而美軍的戰(zhàn)斗意志則來源于其高度的訓練水平和團隊精神,正如美軍指揮官蓋瑞森少將所說:“絕不拋棄一個同胞!”
雙方戰(zhàn)術運用各有千秋
索馬里武裝民兵的戰(zhàn)術運用
索馬里武裝民兵無論是戰(zhàn)斗素質(zhì)還是武器裝備都與美軍無法相提并論,因此采取非常規(guī)對抗戰(zhàn)術,與美軍打起了消耗戰(zhàn)。
首先,索馬里武裝民兵利用本土優(yōu)勢建立起了高效的情報網(wǎng)絡,充分發(fā)揮人力情報的作用。艾迪德民兵組織的情報人員就設在可以鳥瞰整個美軍基地的高地上,美軍一有風吹草動就用手機通知己方指揮官,正因為情報及時準確,民兵們才能提前設好路障,做好戰(zhàn)斗準備。此外,索馬里人利用燃燒輪胎產(chǎn)生的濃煙,通知各處準備投入作戰(zhàn),頗與我國古代利用烽煙傳遞軍情相似。這種手段雖然落后,但在沒有現(xiàn)代化通訊手段的情況下卻極為有效,各處民兵一起出動,使美軍遭到迎頭痛擊。
民兵們自知無法與美軍正面對抗,于是采取利用街道兩側建筑物為依托,靠步、機槍火力進行襲擾的戰(zhàn)術,逐步消耗美軍有生力量。他們利用建筑物頂部、窗口、小巷口,采取“打了就跑”的戰(zhàn)術,使美軍對眾多目標無法進行有效反擊。在機動時,民兵們有時混雜在大群平民中間,使美軍投鼠忌器,有時甚至利用平民作“人肉盾牌”,在人群中向美軍射擊,對美軍低空盤旋的直升機,民兵們則組織了裝備火箭筒的“獵殺小組”乘車進行追蹤,他們在地面仰射或在樓內(nèi)進行平射,取得了不俗的戰(zhàn)果。
但是武裝民兵最大的問題是未將火力打擊和兵力突擊結合起來。他們只是在遠處胡亂掃射,從不見他們發(fā)起有組織的沖鋒,尤其是美軍車隊在路障前受阻時,如果組織兵力從小巷里沖出,將車隊切成數(shù)段,集中使用火箭筒攻擊其車輛,就可能給美軍以殲滅性打擊,可是索馬里人似乎將兵力全部用于騷擾,沒有組織起來集中攻擊。此外,在美軍救援部隊夜間2時05分到達第一墜機點后直到5時45分離開的這段時間內(nèi),如果民兵們使用迫擊炮對廣場進行轟擊,哪怕是盲目的覆蓋射擊也必將會給對方重大殺傷,但這一切并沒有發(fā)生。
美軍的戰(zhàn)術運用
美軍擁有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偵察設備,偵察能力極強。但在此次行動中,他們的情報工作卻非常差勁。其根本原因在于,非正規(guī)軍的索馬里武裝民兵沒有什么重型裝備和顯著的目標特征,空中偵察和技術偵察對他們幾乎無能為力,只能依靠人力情報偵察,而美軍在這一地區(qū)缺乏民眾基礎,其人力情報只能依靠個別用金錢收買的線人和己方少數(shù)偵察人員獲得,情報來源無法保障。如在通過線人得知艾迪德手下的2名重要助手將要在某建筑物內(nèi)碰頭時,美軍只能依靠線人開車到建筑物門口才能確定其位置。再如行動時間定在下午15時,但直到14時49分美軍直升機才在線人指引下確定目標建筑物的準確位置,15時42分三角洲部隊機降到目標建筑物前,這期間只有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可想而知美軍行動的匆忙。
美軍戰(zhàn)前極為輕敵,為整個行動失敗埋下了最大的禍根。美軍士兵對索馬里民兵十分輕視,可以從片中一些對話看出來。一名打球的士兵對艾弗斯曼中上說:“這次行動是小意思,小意思”;老兵對初次上陣的新兵說:“別擔心,索馬里人的槍法都很爛,小心別被他們的石頭K到就行,會好玩的,你不需要水壺,很快就會回來的”,他們對準備攜帶夜視儀的士兵說:“這個也用不著,天黑前就會回來”。雖然索馬里武裝民兵的戰(zhàn)斗素質(zhì)確實不高,但這決不能成為輕敵的理由,正是由于輕敵導致了美軍計劃不周密、準備不充分、遇到意外情況手足無措等情況發(fā)生。如沒有帶夜視儀參戰(zhàn),直接造成了美軍在前半夜的被動局面,部隊被壓制在幾處建筑物底層動彈不得。
另外,美軍作戰(zhàn)計劃建立在一廂情愿的奇襲基礎上,根本沒有留出應變的空間。其最為突出的一點是沒有指定一旦情況有變時的應急力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預備隊。美軍此次行動共投入160余人,這些人全部擔負作戰(zhàn)任務,沒有機動力量。其中游騎兵部隊負責封鎖目標建筑物周圍的4個街口,三角洲部隊負責突入目標建筑物抓捕艾迪德,車隊負責運送俘虜,一旦情況出現(xiàn)變化就只能“拆東墻補西墻”。在超級61號直升機被擊落后,由艾弗斯曼中士率領一小隊美軍前往墜機點,留下2名機槍手留守原陣地。游騎兵部隊上尉率領屬下兵力和三角洲部隊部分人員也前往墜機點,但在途中因傷員太多而搶占一所民房困守。期間,游騎兵上尉與三角洲部隊一名中士發(fā)生爭執(zhí),后分兵兩處:三角洲部隊前往墜機點,上尉率本部留守民房。負責運送俘虜?shù)能囮犨€分出3輛車運送傷員回基地,加上到處打轉的車隊主力,參戰(zhàn)部隊被分散在6處,每處兵力都非常薄弱,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擊行動,形成困守各陣地被動挨打的局面。特別是等到超級64號直升機也被擊落后,完全無兵可派,幸存的超級64號直升機駕駛員也被俘虜。
美軍兵力不足還造成無法搶占周圍建筑物,只能以車輛為掩護進行抵抗,且戰(zhàn)且走。如果兵力較為充足就可以搶占墜機點周圍建筑物,使索馬里民兵不得不發(fā)動攻擊而暴露在美軍火力之下。
美軍直升機在此次行動中運用不夠靈活。本來在此次行動之前,第10山地師的一架“黑鷹”直升機就曾被索馬里民兵擊落,但并沒有引起美軍重視。影片中美軍直升機為了有效發(fā)現(xiàn)并打擊地面目標,慢速盤旋在城市上空,結果共尋找地面目標的同時也成了對方火箭筒的目標,造成2架被擊落、數(shù)架披擊傷的后果。明知已有直升機被擊落,本應引起重視,讓直升機在300m以上高度飛行,避開地面火力。當然,升高高度不利于對地面進行火力支援,但在兩難選擇面前應在保證直升機安全的前提下,加強觀察或根據(jù)地面部隊引導快速降低高度攻擊后脫離,這樣就能解決兩難矛盾。
美軍由悍馬車和5噸卡車組成的車隊,其防護力和火力不能滿足巷戰(zhàn)要求。坐在卡車上的俘虜和美軍士兵都有被擊中的現(xiàn)象,一名三角洲隊員下半身甚至被火箭彈炸飛,另一名卡車司機則被未爆炸的火箭彈穿過車門后擊穿身體陣亡。此次行動,美軍使用地面車隊押運俘虜實在過于冒險,最好的選擇是用直升機運送,可以大大減少地面火力威脅,美軍出此下策,可能是直升機數(shù)量不足的緣故,美軍悍馬車的頂部裝有一挺12.7mm口徑M2HB機槍,但沒有槍塔防護,射手完全暴露在車外,成了靶子。盡管車隊各車劃分了射向,各負其責,但對于處于不同高度的目標容易顧此失彼,尤其對從小巷內(nèi)突然閃出的目標更是防不勝防(很多操作機槍的射手都是被小巷中突然閃出的民兵擊中脖子而陣亡的),根本無法壓制對方火力,損失慘重。
第二墜機點的2名三角洲狙擊手從直升機殘骸中救出駕駛員后,錯誤地選擇了在直升機殘骸內(nèi)進行抵抗,而斷了腿的駕駛員則掩護后方。直升機機體四面開有艙門和舷窗,對方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和射擊。2名三角洲狙擊手無法抵擋對方的四面圍攻,因此全部陣亡,駕駛員也被俘虜了。其實他們應該選擇一處較堅固的民房作為據(jù)點抵抗對方攻擊,這樣可以堅持更長的時間,從而有機會被解救出來。
美式主旋律大片的背后
《黑鷹墜落》的拍攝得到了美國軍方的全力配合,制作精良,場面宏大真實,當然,個別使用空包彈的鏡頭還是存在的。
該片突出表現(xiàn)了在困難環(huán)境中,美軍士兵所表現(xiàn)出的堅韌不拔、互相協(xié)助的團隊精神。“絕不拋棄一個同胞”不僅僅是一個口號,也體現(xiàn)在美軍行動中。比如,2名三角洲狙擊手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自愿去第二墜機點救援幸存者,雖然又搭進去2條人命,但卻是美軍團隊精神的最佳體現(xiàn)。有時戰(zhàn)爭中生命的價值是不能簡單地以數(shù)量作對比的,盡管如此,筆者仍然認為,蓋瑞森少將允許2名狙擊手前去營救,從當時的戰(zhàn)場形勢上看仍是不明智的。敵方兵力眾多,己方已無兵力可以增援。2名狙擊手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很可能兇多吉少。作為負責全局的指揮官,必須從整體利益角度看問題,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可以作出局部犧牲。在當時情況下,蓋瑞森的選擇雖然迎合了其團隊精神,但在客觀上增大了己方損失。至于美軍在片中的表現(xiàn)是否存在藝術加工的成分,就不得而知了。
這里有一點需要說明,所謂“美軍是世界上最怕傷亡的軍隊”這一觀點是從其國內(nèi)政治氣候角度講的,并非指美軍士兵怕死。造成這種誤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東西方對于軍人行為方式理解的差異:東方人認為軍人應力戰(zhàn)而死,決不當俘虜;而西方人認為軍人在沒有勝利希望時放棄抵抗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實際作戰(zhàn)時,美國軍人還是非常勇猛的。
影片還極力渲染了美國大兵在戰(zhàn)爭中的人性光輝。如片中多次表現(xiàn)美軍士兵因怕誤傷平民而不開槍,三角洲隊員出發(fā)前給妻子打的極富家庭溫馨色彩的電話,超級64號直升機駕駛員被俘后遭毆打時緊握女友照片;游騎兵部隊的一名黑人士兵祈禱黑人婦女不要拿起槍等等。這無異于要給在血腥戰(zhàn)爭背景下的美國大兵戴上人性的光環(huán),不過這樣的宣傳令人感到心堵,本來,想過上和平日子的索馬里民眾對美軍參與維和行動抱有很大希望,但美軍在解除索馬里各派別的武裝遇到反抗并出現(xiàn)傷亡后,便惱羞成怒開始濫用火力。在突襲行動之前]個月的7月12日,美軍不顧平民傷亡瘋狂掃射,造成54名平民死亡,200多人受傷。當天,索馬里人展開報復,將4名西方記者用棍棒和石塊打死。9月9日,美軍武裝直升機對混有民兵的人群展開攻擊,在3小時戰(zhàn)斗中有203名平民死亡。這一切都被艾迪德抓住進行宣傳,煽動民眾的反美情緒,使索馬里人民紛紛反對“占領軍”,而倒向艾迪德。美軍在極端重視己方人員生命的同時,卻輕視他國人民生命,這種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屢見不鮮。
《黑鷹墜落》反映的軍事行動距今已有十六年之久了,其中的內(nèi)涵仍值得品道……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