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范學(xué)校畢業(yè)以后,我在一個農(nóng)民工子弟小學(xué)教一年級的數(shù)學(xué)。期中考試時,我給孩子們出了這樣一道題:假如你家有5口人,買來10個蘋果,每個人能分到幾個蘋果?對于七八歲的孩子來說,這道題應(yīng)該很簡單。
試卷交上來后,我大吃一驚。由于打字員的疏忽,“10”變成了“1”,于是這道題就變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買來1個蘋果,每個人能分到幾個蘋果?
我想,試題本身就是錯的,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但閱卷時我竟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孩子在這道題下面寫出這樣一個答案:每個人能分到一個蘋果。
我覺得很奇怪,便把這個孩子找來,問她寫這個答案的原因。
孩子說:“假如爺爺買來一個蘋果,他一定不會吃,因為他知道生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他會把蘋果留給奶奶。而奶奶也不會吃,她一定會把蘋果送給她最疼愛的孫女——我。但我也不會吃掉這個蘋果,我要把它送給在街上賣報紙的媽媽,因為媽媽每天在太陽底下曬著,口渴的她一定需要這個蘋果。我想,媽媽也不會吃的,她一定會送給爸爸,因為爸爸進城這一年來,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兒,卻從沒吃過一個蘋果。所以,我們家每個人都會得到這個蘋果。”
那一刻,我含著眼淚,給這個孩子的答案打了個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