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勇:長期任職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fēng)俗史研究。已出版《上海灘地名掌故》、《上海閑話》、《食俗趣話》、《說魚道蝦》等。現(xiàn)為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
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薺菜考》:
(薺菜)生平澤中,今處處有之。苗塌地生,作鋸齒葉。三四月出葶,分生莖叉,梢上開小白花,結(jié)實小,似“菥子”;苗葉味苦、性溫、無毒。其實亦呼“菥子”。其子味甘,性平。
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對薺菜的描述比《三才圖會》清楚和正確多了。冬春之間,薺菜開始長葉子,它的葉片邊緣呈鋸齒狀,新葉塌地而生。它是一種野菜,以前我們?nèi)ソ紖^(qū)春游,就會用小刀挑起貼地而生的野薺菜,而到了三四月后,薺菜莖就往上躥,它的葉子就不可能“塌地而生”了,不久,就開出密集的小花,猶如一顆顆小星星,有的地方把薺菜花叫作“滿天星”。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把“薺”和“菥”分為兩類,在《薺》中講:
薺有大、小數(shù)種。小薺,葉、花、莖扁,味美,其最細小者,名“沙薺”。大薺,科、葉皆大,而味不及,其莖硬有毛者,名“菥”,味不甚佳。
在《菥》中講:
薺與菥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種,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菥有毛。
可見,薺菜根據(jù)植株的大小分為薺菜和菥,小的一種才是可以食用而滋味佳的薺菜,而植株大的是菥,它的口感較差,它們是兩種不同種的植物。
《本草綱目》中講,菥的另一個名稱叫作“大蕺”。在長江口外的東海里有一無人居住的小島,叫作“大蕺山”。據(jù)記載,早在上海開埠之前的1832年,德國籍傳教士郭實臘與東印度公司的林德賽乘“阿美士德”號船從廈門向上海進發(fā),他們在長江口外發(fā)現(xiàn)一座地圖上沒標明的小島,立即通過測探后將其標入海圖中。直到今天,外國人繪制的英文地圖中仍把該島叫“郭實臘島”,而它的中文地名就叫“大蕺山”。后來我才認識到,也許是因為這個島上長滿了一種野生的大薺菜——大蕺,而被叫作“大蕺山”的吧!
薺菜是一種野菜,但是它的嫩葉有獨特的香味。江南人鐘愛薺菜,初春,薺菜剛長出綠綠的嫩葉時,人們就會到田間采摘鮮嫩的薺菜,上海人叫作“挑薺菜”或“挑野菜”,既用來供神,也用以嘗鮮。清秦榮光《上??h竹枝詞·歲時》中講:
肉餡餛飩菜餡圓,灶神元夕接從天。
城廂燈市尤繁盛,點塔燒香費幾千。
作者原注:
俗語“正月半夜,薺菜圓子肉餛飩”。是夜接灶神,點塔燈。各廟燒香。燈市煙火亦盛。又,是夜傾城出游,曰“走三橋”。
以前上海燒大灶,家家的灶間里都有一個很大的灶頭,在灶頭的隔離墻上設(shè)一龕,里面供灶神,上海人叫做“灶界菩薩”或“灶鏡菩薩”。傳說他是天上的玉皇大帝派駐在民間的監(jiān)察御史,窺探和監(jiān)視人們的行為,到每年的臘月二十四(北方多為臘月二十三)就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匯報“人間善惡”,如你一年中積善積德,玉皇大帝一定會保佑好人一生平安,而你若做了缺德事,也會得到報應(yīng),所以灶龕上大多貼有“居家保平安,上天言好事”的聯(lián)。民間在臘月二十四要進行送灶儀式;灶神升天,當(dāng)他匯報完工作就得再次返回到家家戶戶灶上的龕里,民間又要舉行接灶儀式。各地的接灶日期是不相同的,上海地區(qū)固定在正月半。上海人接灶必備兩種食品,就是用薺菜和肉糜為餡做的圓子和餛飩。上海電視臺的資深編導(dǎo)張瑞發(fā)是本地人,也是我的老朋友,一次與我聊天,講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他的母親一定會做薺菜肉餡的大圓子和餛飩,問我這是不是上海的舊風(fēng)俗。我告訴他,這是上海人的接灶風(fēng)俗,他才恍然大悟?,F(xiàn)如今,正月十五的接灶風(fēng)俗早已在上海人的記憶中消失,但以薺菜肉餡做的餛飩?cè)允侨藗兊溺姁邸N以趯戇@篇文章時,我的老婆正在做薺菜肉餛飩呢!
薺菜是野菜,所以在昔日的農(nóng)耕社會里,薺菜也成了農(nóng)家青黃不接時的存糧,可以幫助窮人度過饑荒。薺菜在英文中沒有專門對應(yīng)的學(xué)名,估計英國原先不出產(chǎn)薺菜,不過,英文把薺菜叫做shepherd’s purse,這個詞比較難理解,也許可以直譯為“牧羊人的錢袋”。這就對了,薺菜有異味,羊不喜歡吃,當(dāng)羊吃了草,留下來的就是薺菜,牧羊人可以采摘后自己煮了吃,也可以挑到鎮(zhèn)市上去出售,換一點零用錢,這樣,薺菜自然是“牧羊人的錢袋”了。
薺菜一般在冬至以后開始慢慢地長新葉,到二月以后開始抽莖,在二三月間開白色的小花。蘇東坡《物類相感志·總論》中講:“三月三日,收薺菜花置燈檠上,則飛蛾、蚊蟲不投?!币苍S薺菜花有特殊的氣味,小蟲不敢靠近它,人們就用它來驅(qū)逐小蟲。清人張祿《清嘉錄》是記錄清代蘇州地區(qū)風(fēng)俗的著作,該書卷三《野菜花》中講:
薺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驄D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或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云能明目,謂之“眼亮糕”。
薺菜嫩葉可以食用,而薺菜花可以驅(qū)逐螞蟻、蚊蟲,如把薺菜花插到頭發(fā)上,還能起明目的作用,難怪這不起眼的野菜會受到人們的鐘愛。
宋代詩人辛棄疾有一首描寫春天的詞《鷓鴣天》: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當(dāng)溪頭的薺菜花開時,春天真的又重返大地了。
大約從上世紀末開始,原先野生的薺菜已有人工種植,如今,在菜市場隨時可以買到薺菜,這全部是人工栽培的薺菜,葉子是好看了,但薺菜的香味卻越來越淡了??萍际股鐣M步,但也使人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越來越遠……